唐峰陵
基于游憩需求的梧州生态滨水旅游开发研究
唐峰陵
随着人们对生态滨水旅游游憩需求不断增加,城市滨水旅游的开发成为旅游业新的热点。梧州被誉为“绿城水都”,滨水旅游资源丰富,滨水旅游开发时应遵循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深度挖掘底蕴厚重的水岸文化、产品设计理念要反映游客需求三大原则,确立“两岸积翠三江旅,依山傍水梧州游”为滨水旅游总体形象,并形成自然生态滨水、都市观光型、历史文化型、民俗风情型、休闲度假型、水上娱乐体验型等六大滨水旅游产品体系,以促进梧州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游憩需求;生态滨水旅游;产品体系;梧州
随着国民休闲旅游需求空前增长,到城市周边或市内生态、休闲旅游的需求趋势也不断上升,城市滨水旅游顺应这一潮流,发展迅速。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它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国外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建设起步早,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已首先在北美发起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美国巴尔的摩内港(Baltimore Inner Harbor)就是最优秀的代表;其次是20世纪80年代欧洲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著名的再开发城市滨水区有伦敦的Dockland、马塞的维约港等,澳大利亚、南非、东亚等相继在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此外一些亚洲国家正在积极迎头赶上,特别是日本,许多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建设是其他国家城市难以比拟的[1]。相对而言,国内城市滨水区开发较晚,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历史。已出现了大连滨海区、上海黄浦江岸线、开封城市滨水区等一大批优秀的滨水景观。梧州地处西江、桂江、浔江三江交汇处,城市滨水区域宽,滨水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又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非常适合开发滨水旅游产品。如何利用丰富的滨水资源开发城市滨水旅游,已成为目前梧州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新课题。
梧州是一座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城市,位于广西东部,地处三圈一带(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西江经济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最具开发潜力十佳城市”;是近现代“两广商埠”、“水上门户”,又享有“绿城水都”、“小香港”等美誉,西江、桂江、浔江三江汇聚于此,因水而衍生了龙母文化、骑楼文化、水运文化、疍家文化、滨水诗词文化等,有着丰富的滨水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资源。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梧州拥有“把三江总汇”的优越地理优势,水资源丰富。浔江是西江的上游,流经梧州市区18.5公里,集水面积达到31.04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953亿立方米,流域宽广,河流坡降在1.14~1.26‰之间,是广西重要的水上通道之一;桂江是西江的支流,流经梧州市区18公里,集水面积达到1.93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180亿立方米,流域较为宽广,河流坡降为2.47‰;浔江与桂江合流后称为西江,西江集水面积达到32.97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33亿立方米,河流坡降1.14‰[2],河面非常宽广,是广西水上出海口。
梧州“三江”流域,江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两岸风景秀丽,有连绵起伏的丘陵、生意盎然的农田等;市区有两大内河岛:长洲岛、系龙洲。长洲岛是我国最大的内河岛,全岛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西江大桥连接,与长洲岛水利枢纽岛相接。岛上阳光充足,树木、果园、农田等,一派田园风光。系龙洲是梧州西江一座江心岛,全岛面积约0.2平方公里,怪石嶙峋,宋代时此处以“龙洲砥峙”列为梧州八景之一。
“沧海”新城——梧州旅游的龙头大项目,蓄水成湖的“沧海”,不但将一揽子解决苦恼千年的西江水患,而且有助于提升梧州“水都”理念,成为建设宜居城市的一个重要景区。该湖蓄水后,湖面面积将达5600至6000亩,与杭州西湖不相上下,是整个岭南地区最大的水上旅游、休闲项目[3]。目前,该项目主体部分已基本完工,这个“未来新城,宁静港湾,旅游胜地、游憩乐园、宜居天堂、粤港澳的后花园”将吸引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梧州滨水旅游的发展将使梧州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二)深厚的人文资源
1.龙母文化。龙母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岭南文化,在西江流域、珠江流域民间有很大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地位,久负盛名。据《南越志》、《广东新语》以及《藤县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290年龙母出生于梧州藤县。如今每年在梧州龙母庙都举行龙母诞、龙母开金库、朝母节等活动,多次举办龙母文化旅游节,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2.骑楼文化。1897年梧州开埠,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坊式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20世纪中前期,梧州结合本地多洪易涝的特点,建设了大批骑楼,大多是商埠、洋行、医院、戏院等建筑。骑楼融合了中西文化,将哥特式、南洋式、仿巴洛克式和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使梧州享有“中国骑楼城”的美誉。2004年,梧州完成了对骑楼城的改造以及修复,骑楼城面积约1平方公里,有22条骑楼街,560栋骑楼建筑,骑楼街道总长度达7公里,是中国最大、最密集的骑楼建筑群。
3.水利文化。梧州因水而兴,因水而盛,拜水运便利所赐,梧州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它们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遗迹,或是水系文化的扩展延伸,水利文化资源丰富。有因常年受洪水侵扰而修建的河东河西防洪堤及携带的历史文化长廊;有长洲水利枢纽、旺村水利枢纽、爽岛水电站等;建有鸳江大桥、云龙大桥等8座造型各异的大桥;此外,有见证梧州水运历史的长洲渡、龙须渡、金牛渡等渡口与码头。
4.疍家文化。“疍家”或“疍户”,这是封建社会对水上居民的蔑称,他们以舟为家,打渔为生,摆渡为业,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明代前疍户备受歧视,到明代,政府对靠泊桂江、西江岸边的疍民实行编户入籍,给予他们汉族合法的居民身份。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职业条件,疍家人在性格、语言、服饰、居住、婚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自成一体,形成了极富浓厚乡土风情的疍家文化,保存着浓厚的粤文化风味。
5.滨水诗词文化。梧州与广州曾一度并领南越文化风骚。留存最早有关梧州的诗词是汉《乐府·东光》,汉后有许多诗人、词客有感于梧州风光景物,出现了大量佳作,如元结的《冰泉铭》、曹唐的《南游》、杜甫的《送苏四郎知苍梧》、张九龄的《西江夜行》、苏轼的《藤江泊舟》、解缙的《苍梧八景》等,当然包括不少的滨水诗句:苏轼“吾爱清流频击楫,鸳鸯秀水世无双”,解缙“桂岭东来下恶滩,苍梧细柳绿云间;拍天二水通交广,耸日高城跨北山”等[4]。
微电网运行与控制IEC标准进展与分析//张建华,史佳琪,郑德化,别朝红,栾文鹏,马文媛,刘阳//(24):1
为了调查广大游客对开发梧州滨水旅游的感知及态度,梧州学院滨水旅游开发研究小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于2013年第十届梧州国际宝石节期间在骑楼城、龙母庙、白云山、宝石城等地发放211份问卷进行抽样调查,当场回收202份问卷,有效问卷194份,有效率为96.1%,并采用SPSS19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一)问卷统计
1.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
据抽样调查统计显示,游客构成基本特征如下:第一,从男女性别看,女性的数量稍占优势,多6.4%;第二,从年龄构成看,18~45岁居多,即以中青年为主,占游客的68.2%,65岁及以上人群占的比例最少,仅有11.2%;第三,从文化程度看,游客以高中和本专科学历为主,占78.5%;第四,从职业看,游客职业各式各样,但以学生、公司职员为主,占73.4%;第五,从客源地看,梧州本地居民占游客的73.5%,区内其他市县占20.2%,外省仅占6.3%。
2.游客偏好比例分析
在年龄方面,青少年偏好水上娱乐体验型(占60.3%)和自然生态滨水(占28.5%)旅游产品,老年人偏好历史文化型(占36.8%)和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占23.3%),中青年偏好休闲度假型(占34.5%)和都市观光型(占22.4%)旅游产品;在文化程度方面,高学历人群偏好历史文化型(占32.4%)和自然生态滨水(占22.7%)旅游产品,低学历人群偏都市观光型(占38.5%)和休闲度假型(占31.3%)旅游产品;在职业方面,公务员、教师偏好民族风情型(占37.6%)和自然生态滨水(占26.5%)旅游产品,学生喜好水上娱乐体验性型旅游产品(占44.8%),农民偏好都市观光型旅游产品(占36.5%)。
3.游客对滨水旅游产品的认知
根据结果显示,对现有梧州旅游产品不满意的高达44.3%,仅有15.2%的满意,主要表现在缺乏基础设施(占34.5%)、产品开发过于简单,参与项目少(占25.8%);有34.8%的游客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滨水旅游,23.3%的游客认为滨水旅游产品参与性强,18.5%的游客愿意再次体验滨水旅游。对梧州滨水旅游开发有需求的游客占62.5%,无需求占26.2%,持无谓态度的占11.3%。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梧州本地居民出游大大增加,但是从整个市场来看是“梧州人游梧州”,外地游客少;游客游憩需求多元化,对休闲度假型、民族风情型、自然生态滨水等旅游产品较偏好;梧州现有的旅游产品呈现出开发过于简单、设计结构不合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参与项目太少等问题,现有旅游产品已不符现代居民休闲、娱乐、养生等要求;大多数游客对滨水旅游产品有需求,梧州滨水资源丰富,滨水旅游产品的开发潜力大。
(一)遵循三大生态滨水旅游开发原则
1.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开发首先应以保护为主,在开发梧州城市滨水旅游时,可能会对两岸滨水旅游资源造成一定破坏,所以应适度开发,开发时还必须加强对河床的治理工作、加大对污水和垃圾处理的力度等环境治理,在城市与水之间修建河提,既防洪又便于游客观赏江中美景,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2.深度挖掘底蕴厚重的水岸文化。千百年来给梧州这魅力水城遗留下来的水岸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别具一格。因此,挖掘梧州底蕴厚重的水岸文化旅游资源时,必须要立足于梧州本地的水岸文化旅游资源和地方性的岭南特色水文化,推出梧州特有的滨水旅游产品,产品性质要积极向上,既能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又能让游客享受水岸文化旅游资源源带来的快乐。
3.产品设计理念要反映游客需求。随着梧州经济的大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旅游就是其中一种选择,梧州现有旅游产品已经落伍,人们更加倾向于多元化滨水旅游产品[5]。因此,梧州应结合三江两岸不同地域特色,规划设计集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滨水旅游产品。
(二)确立生态滨水旅游整体形象
梧州是一座休闲的滨水旅游城市,适合人们休闲养生、出游娱乐。它现有滨水资源条件优越,桂江、浔江、西江三江汇聚而流,滨水景区范围大,在滨水景区城市滨水岸线核心段,布局娱乐场馆,规划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同时充分利用三江开阔的河面,大力开发水上娱乐和水上运动;在其他临近乡村的河段,因其别于城市的宁静氛围,大力发展滨水休闲与滨水度假,因此梧州城市滨水核心区发展方向是全力发展滨水娱乐和水上运动,其余河段发展方向是滨水休闲与滨水娱乐。梧州滨水旅游总体形象设计应以城市滨水岸线核心段的水上项目和滨水娱乐及其余河段的乡村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水岸文化资源作为立足点,设计产品结构多样化的滨水休闲和水上娱乐运动产品。根据梧州滨水旅游资源的特点及优势,设计滨水旅游产品的总体形象为:“两岸积翠三江旅,依山傍水梧州游”。
(三)形成六大生态滨水旅游产品体系
1.自然生态滨水旅游产品。梧州苍海新区生态滨水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因此以苍海新区为中心,顺河而下,结合两岸丰富的动植物景观、各个水利枢纽、桥梁等,打造一个大型的自然生态滨水旅游空间。设计结合生态调蓄湖、地带性山林景观、生态绿地、生态湿地、桥梁枢纽、水利枢纽等,将自然生态旅游空间分为湖泊区、山林区、游憩区、休息区、考察区、游览区。游者可以进行湖泊生态考察游、湿地生态考察游、动植物生态考察游、森林生态考察游或桥梁和水利枢纽观赏游等滨水旅游活动,感受滨水生态自然资源的魅力,回归自然。
2.都市观光型旅游产品。都市观光型旅游产品是滨水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兼顾休闲观光与购物。梧州都市观光型旅游产品拟定以沿河堤、鸳江丽港、历史长廊、西堤路为支撑点,结合两岸姿态各异的桥梁、“秀发梧江”的允升塔、龙母像等建筑和各类灯饰、广场,打造一个大型的都市游览观光圣地。都市游览观光圣地分为游览区、夜景区、购物区、休息区。游客可以按设计路线观赏沿途都市美景,如灯、塔、桥和两岸自然风光;晚上,游客可以在欣赏完骑楼夜景后,搭乘游船体会江河两岸不同树灯、堤岸灯、霓虹灯、广场灯、房屋灯等灯光交织下,梧州夜景的另一番滋味。
3.历史文化型旅游产品。梧州滨水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其历史文化型旅游产品以龙母文化、水利文化、诗歌文化、骑楼文化为落脚点,精心规划设计梧州文化型旅游产品路线,游客可参观龙母庙,历史文化长廊、新旧渡口与码头以及“中国骑楼城”;可参与滨水诗歌朗诵会,感受诗人们对于梧州山水的热爱;还可以策划上演大型水上歌舞剧:《魅力码头——梧州》让游客纵观梧州几千年发展史,感受梧州码头文化发展的荣辱兴衰;《梧州——龙母的故乡》让游客更深层次了解梧州龙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民俗风情型旅游产品。疍家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了许多非常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民俗风情型旅游产品以梧州疍家文化为支撑,在一桥与二桥之间开发疍家民俗风情体验游。游客可以选择休息日到疍民家里落脚,体验疍家人的生活,扮演疍家人,和疍民一起唱疍家歌,睡疍家棚,跟随疍家人出江打渔,体验打渔的乐趣,品尝自己动手而做成的疍家河鲜美食;还可开展由疍家文化为主题的游戏旅行,根据疍家人独特的民俗风情发展史,开展主题活动,包括疍家人的迁徙之旅,将疍家服饰、婚嫁和生活习俗、民间歌舞等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让游客更深层次地了解疍家文化。
5.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以长洲岛为中心,规划建设一座高投入、高产出的休闲度假村,它将成为梧州休闲娱乐的新中心。在岛东南部,结合周边生态水体环境,打造一个公共的亲水休憩空间,产品设计包括水上咖啡厅、休闲鹅卵石步行道、半弧形木质垂钓带、农家绿色餐厅;在岛东北部,结合岛上原生态的环境,打造一个大型农业园,游客可以旅游观光,还可以进行采摘种植等活动,回归自然;另外,合理规划建设长洲岛,积极营造山地高尔夫球场、SPA疗养及康体设施,并且建造别墅区、酒店区供游客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游憩需求,将长洲岛打造成集休闲、疗养、游憩的新一代生态游憩地。
6.水上娱乐体验型旅游产品。梧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水源充足,因此水上娱乐体验型旅游产品以系龙舟为落脚点,结合岛上开阔水面,合理利用周边土地,打造一座大型水上游乐公园。通过设计水上游乐公园与水有关的游乐活动,结合当地环境空间进行塑造,游乐场可分为水上摩托区、滑索区、水上乐园区等,游客既可以体验水上的刺激,也可以感受空中滑翔的兴奋,同时游客可以肆意解放自我,参与游泳或者水上排球等活动,演绎乐活人生。
[1]秦趣,刘兴荣.国内外滨水旅游发展现状探析[J].地理杂谈,2010,(7).
[2]石敬植.梧州市水资源开发应用现状及研讨[C],广西水利厅厅庆征文选集,2004.
[3]吴凌平.梧州市苍海新区:除患兴利造新城[N].广西日报,2012-03-12.
[4]利友铿,等.梧州文化[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5]许春晓,邹剑,李萍.水利风景区游憩者体验动机与消费行为特征研究[J].水利经济,2010,(6).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编号:13FGL017);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背景下广西旅游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轨迹及模式研究”(编号:YB2014359)
唐峰陵,梧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与生态旅游,广西梧州,543002
F590.3
A
1007-7723(2014)03-007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