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姗姗
标准化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刘姗姗
文章首先对标准化、技术标准、技术变革、技术创新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分别从标准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和阻碍作用,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标准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ICT产业的个案研究等四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最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简要评述,并对我国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标准化;技术创新;综述
Alfred Marshall认为,标准化从起源讲,是工业技术积累变迁的结果,是对工业技术的记录。“早期工业技术的累积性进步主要依赖对惯例用法的非正式记录,惯例提供了一个关于一般设计的持久主体。在此基础上,每一个有着新思想的人都在致力于做一些调整,以便获得经济效益、增加的效用和更为快慰的效果[1]。”近代标准化正是随着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的产生而产生的。由于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使用,手工生产方式逐渐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这是生产方式的一次伟大革命。这一革命的基础就是标准化,同时,大机器生产又反过来推动了标准化的发展[2]。标准化与技术创新过程的关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经济学研究的关注。可以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技术标准往往被认为是实施技术连接和技术规范的工具,却并没有作为学术学科的研究目标[3]。直到英国学者Metcalfe从标准化约束技术选择多样性供给的角度,探讨了标准化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他认为技术进步是一个对技术选择不断选择和约束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标准起了类似技术轨道的作用,限定技术多样化的范围并建立技术与产品之间的直接联系。标准化正式被纳入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分析范畴,迈出了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黑箱”研究中重要的一步[4]。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此领域的理论研究又有一个明显的停滞,实证分析也主要是基于个案研究和事件分析[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其经济增长主要属于投入型增长,而非技术创新型增长。技术创新对于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对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新兴产业的形成以及经济的增长意义重大。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积累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推动或阻碍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因此,对国内外标准化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的基本结构安排如下:本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对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进行界定;第三部分是梳理了标准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和阻碍作用角度的相关文献;第四部分是梳理了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协同效应方面的重要文献;第五部分是梳理了标准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角度的相关文献;第六部分是对ICT产业的个案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七部分是简要评述与展望。
欧盟委员会出版的《标准化与全球信息社会》中指出:“标准不只是技术方案问题,它们决定了可以实现信息化社会的技术方向,并开辟出产业、用户、消费者和政府都将从中获益的技术路径。只有在各类标准各就其位时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再发展到知识社会的转变过程才能够顺利完成。”美国学者John Gaillard撰写的《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日本学者松浦四郎的《工业标准化原理》、英国学者T.R.Sanders的《标准化的目的与原则》以及我国标准化专家李春田主编的《标准化概论》等都对标准及标准化的概念和内涵做了说明[6]。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技术在标准中,尤其是产品的标准中占有主导地位。标准中有关技术的知识产权主要是专利权。标准随着技术发展而发展,知识产权则通过标准化这一新途径实现利益。专利和标准在技术创新、技术扩散、规范技术知识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正式标准有一个重要的优势是开放的,是技术创新的公共基础设施。而专利是私有的,且保持排他性。标准扩大了专利的使用范围,使得专利持有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市场回报,先进的技术纳入标准后,被广泛采用,提高行业水平,也可以促使企业进行再投入和创新,加快企业良性发展;但也可能恶性竞争,打击其他技术创新者的积极性,并减少投资降低创新速度以回收投入资本[7]。
技术创新不包括没有技术因素在内的服务部门创新以及组织创新,仅仅意味着技术变革中的创新。技术变革,更确切的说是伴随着技术变革的创新,是经济繁荣的保证。然而,仅仅依赖于研究人员和发明家产生大量的新思想是不够的。要使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能够产生显著的积极的经济影响,还必须使之成功地走向市场,得以有效扩散。标准化能够促进技术的扩散。但是,由于新技术产品需要与那些用户更为熟悉的现存技术和产品进行竞争,而现有的技术领域往往已经投入了额外的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这使得已有的标准也可能会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障碍。因此,伴随着创新的技术变革过程中,标准的这种模糊不清的影响将是分析的重心所在[8]。
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就标准化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复杂且动态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外学者认识基本一致,都认为标准化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和阻抑双重作用,而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避免标准化对技术创新的消极作用,实现标准化对技术创新积极作用最大化。如潘海波和金雪军(2003)指出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发展新特点推动了技术标准的发展;而技术标准的出现对技术创新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9]。王世明、吕渭济和梅晓仁(2009)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总体上能够推动技术标准的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的发展,而技术标准既能为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平台,又能对技术创新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为此,二者的协调发展需要相关利益者群体的积极参与,并实现与知识及技术环境间的动态匹配[10]。张研等(2012)通过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技术创新作为连接纽带,进而对技术标准化对产业创新的影响过程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的通信与电子设备制造产业的技术标准对产业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论证了技术标准化对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和完善产业创新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技术标准的先进性也能够对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起到推动作用。良好的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反之则会形成市场垄断,抑制技术创新[11]。
NIST经济学家Gregory Tassey认为标准是一种技术性设施,对研究生产和市场结构有重要的集合性作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的Swann(2000)认为,标准化是一个微观经济基础的关键因素。标准化能促进创新,阻止令人不满意的结果的产生。标准对技术变迁和创新具有积极意义,能以技术变迁速率相适应。Meyer(1995)的研究方向主要关心产品的多样性,测量和评价品种简化标准的成功之处。Scharf(1999)将标准化带来的类型/种类的减少被视为一个内部节约的机会,他的研究还指出这种潜能首先存在于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和机械工程。他在对瑞士北部城市管理实践机构的研究中,以及对计算机辅助建筑的标准化研究中,发现这种节约的潜能是巨大的[12]。总之,作为对技术创新起重要促进作用的基础性因素,标准化具有很大的外溢效应,同时也存在私人投资不足的问题,国家应该通过对标准化进行资助等形式进行干预[4]。
研究标准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可能与标准化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分割开来。标准以及标准化的相关过程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但从实证角度切入这一领域存在着一定困难。德国关于“公共标准促进德国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最早对标准化的作用做量化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建立了标准化与经济增长的数量模型,并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计算出标准化对国家GDP的贡献率,得出结论均是标准化对经济的增长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英国在德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关于“标准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推断出标准对经济增长具有实质性贡献。Swann(2000)的研究与早期的研究在标准的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不论从整体经济还是单个公司角度,标准化对经济发展发挥显著积极作用,基本证实了以前的结果,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DIN(2000)极为深入地估计了标准化的宏观经济收益。研究指出,竞争力不仅仅从技术创新而来,也需要创新的有效扩散,而且标准化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标准对于技术创新起到正面推动作用。标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和专利是一样的。Blind和Grupp(2000)认为标准化的时间序列可以很好地度量技术扩散程度。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德国可观察到的宏观经济增长一半可以由技术创新来解释,而大约三分之一是来自扩散和标准化。标准化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Krechmer(2000a)阐明了标准是如何使技术知识规范化进而促进技术转移过程[13]。Daron,Gino和Fabrizio(2010)使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研究,技术创新会引入新产品,新技术在最初构思并实现时总是复杂的,需要高技能工人才能操作完成。在此阶段,在经济中他们的使用受限于发明者的专利权及此技术所需工人技能。新产品逐渐收敛到使用同一个技术上,形成垄断技术,就是技术标准的产生过程。新进入厂商自由加入后会进行标准化,标准化使得竞争加剧,可能会取代在位厂商。通过将一些技术转换成低技能工人可以完成的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同时减轻了高技能工人稀缺的压力,促成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因此增加了总需求并激励了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根据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当创新成果形成标准以后,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就会提高。标准化降低了产品的差异程度,减少了超额利润,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而促使企业家做出新的创新,这就提高了创新的频率,促进了创新的发展。然而参与标准同时意味着创新者的租金将会消失,减少了新产品可能带来的潜在利润,这会对创新产生负面影响。这意味着标准化既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也因其潜在地放慢了创新速度而成为增长的障碍。通过一个简单模型分析了这种相互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标准化率呈倒U型曲线。标准化越昂贵,增长相对缓慢因为新产品生产长期需要使用高技能工人从而降低了生产规模和利润率。另一方面,标准化越便宜,增长也会相对放缓,这是因为创新者只会在短期内享有超额利润。经济增长和福利使得标准化过程加速到最大。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多态均衡[14]。
赵树宽、余海晴和姜红(2012)构建了技术标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以VAR模型为基础,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三者的长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技术标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滞后1期与2期,经济增长、技术创新是技术标准的原因;滞后3期与4期,经济增长与技术标准互为因果关系,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技术标准的原因;技术创新能促进技术标准水平提高,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产生阻碍作用,且具有滞后性;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在长期内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明显,对技术标准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促进作用[15]。
ICT产业的基本特点就是网络效应和动态效应。这两点是该产业竞争的基本出发点,而ICT产业愈演愈烈的标准竞争正是这两个基本特点的集中反映[16]。应该说,信息通信技术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再发展到知识社会的主要推动力。然而,这一转变过程只有在适当的标准各就其位时才能够顺利完成,这不仅要考量技术方面,而且要考虑到标准发生作用的特殊环境特征[17]。因此,许多学者以ICT产业为例就标准化对技术创新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案例研究。例如Harhoff和Moch(1997)的一项研究中,在与新产品的网状传播效应进行了比较的基础上,用价格指标来检验已经成熟的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的价值。该研究的结论表明,网络效应导致了价格差异,因此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优于仅在技术上进行了改进的新产品。Gandal(1995)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致力于检验兼容性标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软件的价格。Gandal的研究表明,由于间接的存在网络外部性,兼容性标准对价格有正面影响。Sadahiko(2000)以移动通信业为例,研究了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关系,指出了技术创新过程中标准化的突出作用。首先指出标准化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没有条理的技术创新调整为产生新市场的系统性技术创新。接着讨论了两层的方法来缓解标准化给技术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规定子系统间的接口界面和标准的连续性。最后,对欧洲、日本和美国就移动通信系统及其结果的标准化过程进行了区域比较[18]。
Y.Yoo,K.Lyytinen和H.Yang(2005)考察了韩国移动基础设施革命,特别是他们分析了标准与标准化在10年间宽带移动服务技术创新方面所起到的促进和限制两方面的作用。在此期间,韩国通过安装世界最先进的宽带移动基础设施使得在此领域有后来者位置一跃成为移动革命的最前线。他们的研究表明CDMA标准塑造了参与者网络的具体结构,使得2G移动基础设施快速大规模发展和应用并且迅速转换到3G。这些参与者网络跨越了三个相互独立的活动领域:管制制度,创新体系和市场。参与者们做了深度调研表明这三个活动如何联系共同促进了韩国在移动服务的快速扩张。研究还表明,宽带移动服务的成功创新和扩散是多种因素集成的结果。公司需要使用一些战略来调动广泛的社会—技术网络,其中包括技术的,制度的,政治的和金融的资源。标准在这些战略中处于核心位置,在协调参与者不同兴趣和动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
标准化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国内外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但是综合看来还是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第一,在理论上,对此领域的研究时间不长,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理论框架。现有文献都分散在不同的经济学研究领域,缺乏系统分析。第二,在实证研究方面,由于基础数据的缺乏,造成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标准化对技术创新影响领域的经验实证与理论研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标准和标准化进行真正的综合分析就更少了。另外,由于缺乏标准化过程数据,大部分研究忽略了标准化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扩散。Allen和Sriram(2000)提出了四个历史案例,突出强调了在技术创新中标准的作用是相互矛盾的。除了一些像轶事一样的案例之外,缺乏广泛的实证证据,同样也反映了在这个特殊领域里缺乏理论基础。所有的研究,包括上面已经提到的研究,都以公司的立场为出发点,试图揭示标准化对整个经济产生的成本和收益,但是这些研究中却找不到对技术变革的影响进行评价的标准[20]。造成这个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对技术创新的量化是一项只有少数实证学者想从事的工作。有关研发产出的指标,以及在技术领域里的专利权申请,是在上世纪末才成熟起来,并得到广泛的运用。有关研发投入的指标如研发的人力资本和开销等,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未知的且被作为产出指标的补充。另一方面,标准化很难量化,并且实证研究的操作难度也很大。首先,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技术系统越来越复杂,这使得对标准化需求增长了,但同时也增加了识别研究对象的难度,使得标准化的影响更加泛化。其次,标准化正出现向团体联盟标准主导,正式和非正式标准混合,以及正式标准和政府规制混合的趋势越来越强。再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其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国际标准对一国的国家标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比起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于欣丽和赵树宽等学者处于前沿,总体上来说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都可以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在理论方面,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应继续完善技术标准的经济学体系。在实证研究上,可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在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如果数据可得,可以深入到省级市级层面就标准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多层次的实证检验。
[1]Alfred Marshall.Industry and Trade[M].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1919.
[2]舒辉.标准化理论与实务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Kano,S.(2000).Technical innovations,standardization and regional comparison:A case study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4:305-321.
[4]安佰生.WTO与国家标准化战略[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5]Swann G M P.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ization:Final Report for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s Directorate [R].DepartmentofTradeand Industry.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2000.
[6]沈同,邢造宇,张丽虹.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第2版)[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
[7]邝兵.标准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8]Knut Blind.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s:Theory,Evidence,Policy[M].Glo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2004.
[9]潘海波,金雪军.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
[10]王世明,吕渭济,梅晓仁.自主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
[11]张研,赵树宽,赵航.技术标准化对产业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
[12]Meyer.Parameter der WirKSamkeit von typenreduzierenden Normungsvorhaben,DIN-Normungskunde Band 34,Berlin et al.:Beuth-Verlag.1995.
[13]DIN.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standardization[C].DIN German Institute for Standardization,2000.
[14]Daron Acemoglu,Gino Gancia,Fabrizio Zilibotti.Competing Engines of Growth:Innov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C].NBER working paper(w15958),2010.
[15]赵树宽,余海晴,姜红.技术标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 [J].科学学研究,2012,(9).
[16]毛丰付.标准竞争与与竞争政策:以ICT产业为例[M].上海:三联书店,2007.
[17]Kai Jakobs.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Standardization:A Global Perspective[M].USA:Idea Group Publishing,2000.
[18]Sadahiko Kano.Technical innovations,standardization and regional comparison:a case study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J].Telecommunication Policy,2000,(24).
[19]Yoo,Youngjin,K.Lyytinen&H.Yang.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innovation and difusion of broadband mobile services:The case of South Korea[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5,(14).
[20]Allen,R.H.,R.D.Sriram.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64,171-181,200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3&ZD029)中期成果;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台湾技术标准对福建省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FJQI2013116)中期成果
刘姗姗,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研究人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标准化相关研究、区域规划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福建厦门,361004
F273.1
A
1007-7723(2014)03-0014-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