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钰湘
(玉溪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独辟蹊径的音乐探索思路
——评王静怡《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
范钰湘
(玉溪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王静怡;中国传统音乐;音乐传播;马来西亚
王静怡教授撰写的《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是一部集专业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音乐学术专著.该著作选题独到、内容充实、治学严谨,在研究方向上独辟蹊径,给学术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说到中国传统音乐,人们潜意识定会将目光投向中国境内本土音乐.偶得其缘,一本青岛大学王静怡教授撰写的《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①王静怡.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让笔者看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另一思路.作者凭借自己广阔的视野和探索无止境的学术精神,独辟蹊径,打破学术界过去以中国本土传统音乐研究为主的格局,从另一视角把目光转向到了本土以外的华人传统音乐文化,令人豁然开朗.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的专门性著作.作者王静怡,音乐学博士,先后师从于郑锦扬教授和王耀华教授,现为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自1996年起,王静怡致力于海外华人音乐文化研究,曾4次赴马来西亚实地考察调研.笔者虽与作者素未谋面,但从本书序言中得知,王静怡异国初访,意外遭遇车祸,而尚未痊愈的她,拄起拐杖再次南渡,毅然坚持着她执着的追求,这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研究成果.
严格来看,该书实际上是王静怡对其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梳理和深化,是一本针对性强、研究方法多元化,集专业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学术著作.笔者拜读之后,感触良多,现将本书的主要特点分析如下.
其一,选题独到,思路拓展.近年来,随着原生态热潮的兴起,社会、媒体及学界把目光纷纷投向了古老的原生态音乐.身为一名大陆学者,不畏艰难,毅然选择置身海外,把视野投向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首先就是让人拱手之举.众所周知,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其在对外传播上也是经历着漫长而复杂的岁月.自17世纪以来,由于地理、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中国东南沿海大量居民移居海外,东南亚为中国移民最早到达地区,其中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最为突出,②王静怡.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绪论).中国的音乐文化也随着各种往来和移民很早就
来到这里.作者指出:“马来西亚的华人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马来西亚多元化音乐文化的一元.更重要的是,发生在近二百年里的马来西亚华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是音乐传播和世界移民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范例.因此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①王静怡.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绪论).不得不说,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能够独辟蹊径,抓住这一课题,既需要勇气又蕴含着睿智.
王静怡通过对前人之马来西亚传统音乐研究的梳理,发现我国的海外华人音乐文化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1)研究领域局限,对于海外华人传统音乐的研究主要为地方性音乐研究,且都停留在乐种和剧种流传地域的叙述.(2)研究针对性弱,对马来西亚华人传统戏剧的研究多为从属于整个东南亚华人传统戏剧的研究.(3)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多从历史角度进行,没有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和音乐传播的角度进行.
对此,作者拓展思路,突破了单个剧种和乐种的局限以及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从属于东南亚华人音乐文化的共性研究,深入实地调研,结合理论与实践,对马来西亚华人音乐及文化进行了全方位探究,针对当地华人人口众多及音乐来源和组成多元化认同等特性,挖掘出马来西亚独具特色的华人传统音乐文化体系.同时,作者结合历史,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和音乐传播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索.当然,王静怡能著成国内第一本研究马来西亚华人音乐文化传承与变迁的专著,绝不是一蹴而就,她不仅要吸取前人之养分,也要不断的突破与创新,如此方能填补当前学术之空白.
其二,内容充实,脉络清晰.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九章.上篇主要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论述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产生与构成.作者阐述了马来西亚华人音乐文化产生的背景,总结出当地华人音乐的形成首先根源于中国人口的大量移民,而随着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发展,社团组织成为了其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单位,同时也为华人音乐文化的宣传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石.作者搜集整理了详实的资料,在客观的分析中总结出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主要来源于中国的闽、粤地区传统音乐,台湾、香港的传统音乐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华人音乐,窥探出马来西亚以闽、粤、琼、客、潮五大派系地方传统音乐和华乐为主的华人传统音乐体系.
中篇为具体个案与状态分析.作者选择了最为典型的戏班与酬神戏、社团会馆传统音乐活动以及华乐活动作为个案,全面深入地调查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具体生存状态.从每一个戏班的前身、现状,到每个社团会馆传统音乐活动的成立、传承,华乐团的成立、发展乃至每个华乐工作者,作者都详细归纳,层层梳理,给予了全面系统的呈现.
下篇深度剖析了马来西亚华人认同与华人传统音乐的变迁.作者深入调研与挖掘,根据马来西亚华人音乐传承内容由地缘性到共性的变迁、多重认同作用下的马来西亚社团音乐组与戏班之兴衰共存现象、马来西亚华乐创作风格变迁的共性—本土性—个性特点,揭示出多重性、多变性认同指引下的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变迁.
以上内容,包含了作者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历史的梳理以及自己进一步的探索与挖掘.作者将马来西亚华人音乐的形成背景、来源、组成,华人戏班、社团音乐活动、华乐的个案以及多重性认同下华人传统音乐的变迁融于一体,层层递进和深入,从历史脉络、个案调查到认识与变迁,均在书中给予详细丰满的展现.而其详细论述中也倾入了作者的细致分析、认真归纳、详尽资料以及深入总结,全面系统地构架出了一个完整的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体系.
尽管涵盖了丰富的内容,而书本呈现出的脉络结构仍然清晰透彻,单从目录就可发现,全书通篇贯穿着作者清晰流畅的写作思路和逻辑.以第九章,“共性—本土性—个性:文化认同与马来西亚华乐创作风格的变迁”为例,作者将其清晰地划分为“以传统为根基寻找共性”、“本土性体现多元化”、“个性与现代”三个小节,通过建立在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华乐,早期的本土性华乐创作以及新一代华乐家对多元文化认同的诠释和演绎来对三个小节进行有逻辑有条理地论述,层次分明,核心突出,让读者一目了然.该书洋洋洒洒23万字,集文字、表格、照片、谱例为一体,在著作清晰的结构脉络下,展现出了完整性的特点.
其三,治学严谨,内容深入浅出.俗话说,做学术必先严谨.王静怡的论述朴实、自然,却又时刻体现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且看书中的一段论述:“可惜的是,丹尼·韦汉先生没有记录下他所看到的中国戏的剧种.但是,据笔者根据当时的年代(即19世纪中叶)和丹尼·韦汉在马来亚的活动地点及所描述的演戏特点来分析,他所看的中国戏很可能是闽南传统地方剧种高甲戏和潮剧.”①王静怡.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作者随后深度分析了个中原因可能是:(1)语言因素,当时华人移民主要来自闽、粤地区,不懂官话,通常演地方戏曲.(2)地域因素,当时丹尼·韦汉所在地多为闽南人和潮州人.(3)时间因素,19世纪中叶演出戏曲不可能为晚近成熟起来的剧种.(4)伴奏因素,伴奏简单,仅用打击乐器,符合高甲戏和潮剧的伴奏.(5)传播因素,19世纪中叶,高甲戏和潮剧演出频繁,日益成熟.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严谨缜密的思维以及客观、理智的实证学风.孔子云:“礼失求诸野.”②参见《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於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音乐亦如此.为使研究中的每一个观点,每一条结论,都有章可循,有理有据,王静怡不畏首次异国走访的意外遭遇,又先后多次赴马来西亚进行实地调查.她走遍各个场所,访问当地音乐界名人,运用录音,拍摄等方法,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研究过程中,作者不仅发现了大量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资料贮藏地,也从田野考察中获益匪浅,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作者严谨治学态度之下那份真挚的热情,看到了一位中国学者,不畏艰难,跋山涉水,坚强的意志力.
做学术,必钻研,得深入,唯有如此,下笔时才有依据,才能言之有物.从调查到研究,从思想理念到论述内容,此书每一章节无不体现着作者的深入探索及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在书本下篇认同与变迁部分,作者挖掘并总结出了对马来西亚华人音乐文化影响较大的马来西亚华人历史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种族认同、文化认同,从马来西亚华人认同的变迁对华人传统音乐传承与变迁的影响,透视出二者的可变性和相互作用,深入剖析出了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传承变迁的历史、国家、民族、文化根源.由此可见,作者对其课题探索之深入,功底之扎实.而如此缜密的思维和学术深度,相信用功勤勉之下也主要得益于她科学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和硕士期间扎实的中国音乐史基础.唐代诗人杜牧说:“功夫在诗外.”除了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中国音乐史外,王静怡还深入学习、钻研,广泛借鉴了社会学、地理学、宗教学、比教学、统计学图表、人类学调查问卷等诸多研究方法和有关成果,进行跨学科研究,把音乐、文化融会贯通.然而,尽管王静怡研究之深入,此书对于读者来说却并不是一部文笔深奥的著述,其行文,平直、自然,没有一丝华丽与造作.“正直中午,只有我和一位老太太站在太阳底下观看这场戏,但是台上依然说说唱唱笑笑,被麦克风传出去老远,很热闹的样子.那说笑声分明是发自内心的,仿佛是他们自己在随意说笑逗乐,忘却了演戏,忘却了观众.”③王静怡.中国传统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与变迁——以马来西亚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9-120.这是作者在书中一段对布袋戏《金员外》的描述.面对“音乐学者”这样一个不容许自己韬光养晦的身份和称谓,该书的文字依旧是那样直白、朴实而又不失优雅,没有飞扬的华丽却依然把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我们足以将他推荐给甚至对音乐学未曾接触的人群.在笔者看来,一部具有深度且带有普及功效的著作,对于文字,平直、透彻、准确,足矣.
综上所述,该书是一本思路开阔、研究深入的著作,但在笔者看来,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值得改进的问题,具体为:
(1)中篇规划欠缺.该书内容丰富,论述具体,整体脉络清晰明了,然而对于中篇部分的规划,笔者认为有失偏颇.该书的中篇部分,标题为个案与状态分析.作者试图通过走访调查,选取典型个案,从马来西亚华人传统戏班的生存、社团会馆传统音乐活动的兴衰以及华乐演出与创作的变迁等角度,深入解析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发展变迁和生存现状.笔者认为作者的思想和意图是对的,然而在阅读中,笔者发现,该篇内容事实上均为具体个案,并无系统性和总结性分析论述,然而其却是全书三篇中篇幅最长部分.自然,作为一部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专著,其个案调查是必要性的,个案的呈示也必定透视出其生存现状与发展变迁.但在笔者看来,无具体文字分析,对于个案过多地陈列,难免令人感到遗憾.笔者倒是认为,若只论个案,何不将笔墨多留于书本专业性及核心性最强的第三篇——认同与变迁部分.当然也可考虑在中篇部分加入“传播”的相关字眼和论述,以突出该书书名中“传播”、“变迁”两大主题,达点题之意.
(2)部分解释滞后.另外,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些关键性名词,作者虽给予了解释,但稍显滞后.如该书第154页,作者论述“华乐活动个案”时解释到的“华乐”一词,而事实上前文中已多次出现了该词.笔者此前还一直困惑其与“华人传统音乐”的不同,而后才在书本第70页的一张“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华乐独奏观摩赛”获奖名单中顿然大悟:此“华乐”乃众人皆晓之中国民乐也!对次,笔者认为,对于前文多次提及的称谓和概念,若能对其提前给予解释,则读者读起来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当然,以上观点仅为笔者对该书的一得之见,而对于该书的学术成就和价值,笔者认为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能让国内外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海外华人的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也因其脱离了中国本土传统音乐研究的框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The Unique Idea to Explore Ways of Music——a Review of Wang Jingyi's The Spread an d Chang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Overseas——Taking Malaysia as an Example
FAN Yuxiang
(School of Music,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 Yunnan 653100,China)
Wang Jingyi;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music spread;Malaysia
Professor Wang Jingyi's works,The Spread an d Chan g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Overseas——Taking Malaysia as an Example,is an academic monograph both professionally and popularly dealing with music. This works,of which the research method is unique,informative,and scholarly,brings a fresh wind to the academia of music.
J607
A
1009-9506(2014)08-0054-04
2014年6月3日
范钰湘,助教,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