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霞,施峰,余江南
江苏大学药学院 (镇江 212013)
伦理精神领域构建的蓝图是非常美好的,但要实现却非易事;道德本身是易于宣讲的,但要想长期立根却是困难的,这是叔本华很久之前就阐述过的观点。打开相关教科书,人们会发现有关伦理道德的每一条箴言都是写得清清楚楚并且相当完美。但现实却往往是残酷冷漠的,拥有悠久历史、本该以仁爱为本的医药行业,在如今却因为假冒伪劣、漫天标价、收受回扣红包以及其他重大恶性事故而让人们对此怨声载道。药学伦理与人类生命伦理对人类而言是同样十分重要的,它与国际医学伦理学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并受其制约和相互影响,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生存、发展与命运的问题。
当今药学工作中存在一系列的道德问题[1]如,多重开发,一药多名;开大处方,大撒网;存在于科研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中的各种华而不实的方法手段;临床执业药师一度缺乏,患者的用药总是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等。这些问题直接引起了药学伦理的紧迫性,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且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伦理道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当时的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必然会在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影响,药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无疑是相同的,这也就使得它也要受到当时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经济、管理、政治体系的变革。现如今出现在药学研究、应用中的各种道德问题,都是我国从事药学的相关人员自律意识在经济转型期退化的表现。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有一次规模较大的合并在我国的各高校进行,许多药学院(系)被并入了综合性大学,比如原来的“两院三系”,“三系”已经分别被并入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四川大学[2]。与此同时,许多在各学科全面发展的大学也都新设了自己的药学院(系)。到2003年,本科药学教育在我国已有180所高校开设,相比于1999年增长46.67%。其中,大部分药学院(系)是非独立性的和非医学院校所办。这表明,与我国传统的药学院(系)在此之前一般都是独立创办或由医学院校创办不同的是将在综合性或拥有较多专业学科大学里设立大部分药学院(系)。
前苏联的“专业对口”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药学本科教育在过去一直所采用的教育模式,但进入21世纪以来,培养药学“通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药学本科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这种培养范围更加宽广,更加注重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教育。除此之外,具体的教学内容也由过去的简单“化学模式”转向更加综合的“化学-生物学-医学-管理学综合模式”,在所开办的课程上也有了相应的调整[2]。同时,在将教育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在综合性大学里更有目标性地办好药学教育。
与单科性药学院校相比,综合性大学能够达到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以及教育坚实,这是单科性无法达到的。在21世纪的生命科学中,基础科学是促进生命科学发展的关键,药学要想取得理论和方法上的新突破,就必须和其他基础学科紧密结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因此,药学教育的全面发展也定然会成为我国日后药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因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自然也就成了消费药品的大国,因而制药上也相应成为一个大国,但新药研发水平不高却不能称为制药强国。虽然我国原料药的生产规模很大,在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但仿药却占了绝大部分,基本无自主知识产权可言。而要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培养下一代的研究创新精神,要了解我国疾病及用药现状才能有的放矢的研究新药,这些创新知识、思想的教育都应该被贯穿在药学教育之中。
由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在植物药专利申请中占主导地位,但相当大的部分都是整个植物的提取物,或少部分的分离,涉及具体的有效部位、有效成分以及合成药、药物制剂和生化药发明的专利更是寥寥无几。但是,对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行业来说,行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专有的技术。根据我国目前所出现的状况而言,从我国企业所申报的专利数就可以看出知识产权在我国企业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可知,现代药学生理应具备知识产权意识的素质,这应是药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有6700个药品制造商,1.7万个药品批发商,6万个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企业有16万个。如果符合国家医药保健水平的正常用人,执业药师的数量应达到80万,而实际执业药师的数量却还不到10万,这些问题都显示了我国现今药学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此外对药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会随着我国执业药师制度的进一步实施而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执业药师的摇篮,药学院校应该毫无疑义地承担起培训高质量执业药师的责任。与此同时,我们应建立实践基地用于培养执业药师型人才,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取经验,探索出一种执业药师培养体系能够与中国国情相适的,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药师使其能够拥有扎实的医药学基础同时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并且能够掌握药事法规与知识产权战略知识。
现代高等药学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但迅速发展的同时内涵却没有能够及时跟上。近年来一些电大、函大,只因为药学类专业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对考生的吸引力大及毕业生容易就业等优势,纷纷举办高等药学教育,设置药学专业。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办学条件以及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往往不能保证,而相关管理部门对于这类问题却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措施,从而使得药学类毕业生数量在显著增加,但其质量却明显下降。
现阶段,我国高等药学院校实行的大部分教育模式还是沿袭过去的模式,即学生在读完4年本科后,既可以直接工作,到生产或是销售领域,成为实实在在的应用型人才,也可以考取硕士、博士,成为研究型人才,属于“混合型”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标专业性不强[3],缺乏对将来就业知识的透彻了解。丰富的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确实有利,但毕竟是相对较少的人能考取研究生且从事研究工作。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本科期间一直努力学习却只为考取研究生,可最终没能考上却不得不从事其他应用性工作的学生在一些必需的知识和心理准备方面有所缺少。甚至是刚进入大学校门便准备毕业后就从事应用性药学工作的学生,在他们短短4年的本科学习生涯中,能够获得的实践经验却是少之又少的,因为他们要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论课的学习,本身实践教学的课程就相对缺乏。这导致了毕业后要从事药品生产的学生因基本没有下过车间学习,而不了解生产技能;就业于临床药学工作的学生缺少必要的用药指导经验和临床医学知识;就业于药品营销行业的学生缺少足够的药品市场工作经验,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
药学伦理的课程在我国目前的高等药学教育中暂时还没有独立开设,仅是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简单提及。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药学专业课中则普遍设立。现代药学教育的教育性、实用性和生命性决定药学教学的伦理性。药学教育伦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药学教育的伦理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但亘古不变的要求是要在药学教育下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心的人。药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可模仿思想政治课的形式,它应该要与药学实践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药学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在药学学生和从事药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显著体现,同时使药学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能显著加强[5]。
重视药学伦理教育已成为现实社会形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药学事业既是物质文明(药品、器械生产)建设的任务,又是精神文明建设(为增进人的健康服务)的一部分。药品质量水平和药事服务质量水平关系着人民健康长寿、生命安危和民族繁衍,涉及到千家万户悲欢离合。这一职业特点,要求药学人员必须通过药学职业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药学伦理教育环境,促进药学单位之间团结、协调、积极进取,大兴精神文明新风尚。
开展药学伦理教育,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药学人才;加强药学伦理教育,有利于深化改革和更深层次的开放。道德观念决定着改革和开放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清除不利于生产力和医药劳务能力发展的障碍,建立有利于改革、开放的竞争和“双向效益”意识,促进生产力和医药劳务能力发展,开展药学伦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视药学伦理教育,是解决社会主义现实药学伦理教育需要。药品、医疗器械为社会提供服务都是通过商品流通的形式,而我国商品经济尚不够成熟,市场还不够完善,导致了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在纷繁的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在当代药学教育的大前提下能够培养出具有职业道德理论和实践的人来解决药学战线出现的职业道德问题。
伦理道德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明古国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并在普通国人的平常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一直是人们来规范自己言行举止和日常生活行为的准则,人们一直依据着它来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路;并通过它而取得功名利禄,从而成就一番事业。医药伦理思想在中国的近、现代医药时期的主要特点为:首先,医药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形成,明确要求医药学从业者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规范医药工作人员的行为标准;其次,医药道德的意识形态准则,能够与医药学的管理法规规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发挥其在医药学实践中的约束作用。最后,从建设医药伦理的发展上考量,已经成立了一支能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从而对最新课题开展研究的专门团队,这使得伦理在科技健康的发展上起立积极保障的作用。
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不断渗透到我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西方的民主自由被很多人过于片面的理解阐释,使得他们过分地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这同样也使得本该举足轻重的儒家伦理道德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的淡出,传统的道德规范在新环境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药学活动从属于社会活动,外界大环境影响药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急功近利、凡事向钱看的社会现象也一样会冲击着药学伦理,这使得药学道德的近真空状态在药学界出现。安徽华源的“欣弗”、“齐二药”的假药事件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个别工作人员腐败案等不良事件都说明了在药学界中药学道德的严重丧失。这些事件无不提醒着人们需要开设专门的药学伦理教育课程去提高所有与药学相关的人员的药学伦理水平。
药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活动都要进行价值判断,必然会有各种规范对其规约。人道主义、教学自由、教学正义、尊重、责任和关爱等,都是教学规范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伦理内涵。药学教育环境同样蕴含着伦理内涵,学生当下的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以及未来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及其个人发展是对药学教育环境评判的伦理依据。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心是药学教育伦理的最终归宿,根据药学教学的特点,药学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品质和规则意识。
药物本身的使命是救人于病痛之中,而只有施药人准确掌握它的价值并将其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能让其实现自身的价值[4],这一切的行为需要依靠施药者的职业道德观念,因此,教师需在药学教育中需将此观念播种,让受教育者明白药品应该质量第一,在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督过程中,都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以保证药品的医用效果;安全第一,药学职业道德要求药学人员在药品生产、储运、经营和使用中,都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时限第一,药品是治病救人的武器,只能是药品等病人,不能由病人等药品;人民健康第一,药品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和种族繁衍,不能用一般商品的价值理论来计算它的价值,“人民健康第一”的用药原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遵循的。
在我国现今的社会条件下,药德意识和药德行为是医药道德现在所包括的主要内容[4]。这些内容对从事医院管理改进,医学发展、医学人才的培养,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等方面的药学人员的职业道德都有积极的影响。药德意识教育与药德行为教育是加强药学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从事与药学相关的人员要遵守社会道德,要培养其在实践中追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并使其能够真正的喜爱与药学相关的职业,要让他们努力学习药学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掌握现代最新的专业知识需要通过药德理论研究与药德舆论监督与教育来保证。在教育的同时,要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加强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实现患者与医药工作人员之间相互良好的沟通[5]。
动物实验是药学教学过程中所免不了的,但随着全球对动物福利的关注以及人文关怀的普及,动物实验在伦理视野下也在进行逐渐改进,正朝着低耗高效的目标前进,这一理念需在药学教育过程中普及。药学教育与一般其他的教育是有所不同的,药是双刃剑,使用恰当可治病救人,但若被误用同样也可害人。在伦理学的视野下实施药学教育方可教育出有良心有担当能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
当前药学教育中体现出来的重要特点是伦理学和药学教学这两种学科的交叉,这是两门经过一定发展初具系统性的学科。药学教育已经和伦理学的研究密不可分,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伦理学视角下的药学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在明确了药学教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关系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地对在伦理学视角下促进药学教学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做出合理有效的探讨。
[1] 张维,张雅阁.临床药学伦理思想的启示[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3):243-244.
[2] 曹大永.我国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J].首都医药,2012,10:11-14.
[3] 游述华,黄泰康.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13,22(6):8-10.
[4] 梁海珊,张新平.国外临床药学教育模式对我国药学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1,24(3):94-95.
[5] 龙跃洲,周田田.加强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做法[J].医药教育,2013,3(18):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