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创
卷首语
加快改革创新走出钢铁困境
□李新创
2013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同时,伴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新的成就——粗钢产量再创新高,达到约7.8亿吨,约占全球钢铁产量的1/2;在品种质量、节能减排、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都有新进展。但由于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无序竞争严重,致使我国钢价回落到20年前的低位,而目前的原燃料价格却是20年前的5倍左右,加之众多钢企负债率高达70%以上,财务费用大幅上升,使钢铁主业几乎全面处于亏损困境。
展望2014年,全球经济继续向好,发达经济体经济好转、新兴经济体可望企稳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3.6%,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震荡回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整体GDP增长5.1%,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7.5%左右的增长,全球和中国钢铁市场将有约3%的增长,但面对全球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环保压力不断加大,中国钢铁行业仍举步维艰。
2014年,我国将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经济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4年经济做了全面部署。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特别是改革创新动力不断激发,转型升级出现积极变化,内需潜力依然巨大;但是目前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这为钢铁业平稳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面对严峻挑战,钢铁业要加快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稳中求进、改革创新、降本增效,逐步走出困境。
第一,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由于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我国现有钢铁实际产能远大于统计的设计产能。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钢材需求增速也将大幅放缓,而部分地区、企业还在扩产,造成产能过剩局面更加严峻、结构和区域矛盾突出,这是我国钢铁工业当前的主要矛盾。尽管问题艰巨复杂,但必须坚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落实中央“四个一批”要求,加快化解矛盾,促进钢铁业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合理控制产量,避免严重供大于求。化解产能过剩是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钢企当务之急,是要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控制产量;加强自律,严格遵守“不给钱不发货,没合同不生产,低于制造成本不生产”的基本要求。企业应认清: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下,通过增产摊薄固定成本并不能增加利润;违背市场规律、破坏行业自律的基本要求,只会进一步恶化市场竞争环境。在目前钢铁主业几乎全面亏损的困难局面下,要改善行业的盈利状况,必须合理控制产量,缓解供大于求的压力。
第三,加快环保治理,促进绿色发展。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特别是恶劣的雾霾天气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华北、东北等地不断出现空气严重污染,华东、华南、华中等地空气质量也纷纷告急。尽管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但环境改善之路仍很漫长。目前,华北70%的钢企环保不达标,其他地区钢企面对的环保问题也同样严峻。因此,钢铁业必须加快淘汰落后步伐,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第四,加快信息化,向服务商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钢企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大产品延伸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应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更高效地为下游用户服务。目前,宝钢等企业已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增值服务。电子商务不仅可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高效整合资源、获取更多客户、寻求更优价格;同时,也可使企业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保证生产稳定;更可通过资源掌控避免丧失定价话语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转型,也会带来钢铁产业采购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的深刻变化。因此,重视企业技术、人才、体制、管理的培育和提高,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可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第五,加强精细管理,进一步降本增效。在已有的对标挖潜经验基础上,继续从原料采购、物流运输、库存管理、生产消耗、产成品管理等环节进一步全面系统降低成本,特别是在控制目前过高的物流成本和产成品资金占用等方面下大功夫,挖掘降本增效潜力,强化资金管理,降低财务费用,实现钢铁主业效益全面提升。
第六,加快改革创新,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在全球贸易环境恶化和钢铁业经营困难的形势下,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建立完善适应市场变化的高效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竞争激烈的钢铁业来说是一个积极有效的发展方向,为加快国有和民营钢企的融合、调动发挥各自积极性和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改革创新,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钢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促进钢铁业整体平稳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