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综合实践平台建设

2014-03-12 03:58杨红茹左群刘素平马立新秦新红董玉平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实验课公共卫生医学

杨红茹,左群,刘素平,马立新,秦新红,董玉平

(河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的首要环节。然而目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教育中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毕业后基本实践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现场处理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等均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公共卫生工作需求[1]。河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参考其他院校教学改革的模式[2],于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针对预防医学本科实验环节中“三层次”实验教学内容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分别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与探索,建立了预防医学综合实践平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1 组建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充分合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2013年4—6月,通过对任课教师和预防医学本科生的调查发现,预防医学实验课存在一些弊端,如开设的实验课多为单一性、验证性实验;另外,预防医学各门主体课程相互交流较少,导致不同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如环境卫生学开设的空气卫生微生物检测,卫生微生物实验中也有开设等等。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学院组建了公共卫生实验中心,对各教研室开设的实验课由教研室主任共同商讨与沟通,层层把关,编写了《预防医学本科生实验大纲(内部版)》,每门实验课都包含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避免了实验内容的重复性,充分利用了目前学院的办学条件,减少了资源浪费,增强了学科间的沟通,学院实验体系得到整体优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 改进“三层次”实验课教学模式与方法

既往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由实验员准备好各种实验用品、试剂等,任课教师将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等详细讲解,学生按部就班地重复实验步骤就可完成实验,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懒于思索的惰性;这种填鸭式教学无法使学生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创新意识。针对这些弊端,提出实验课教学改革的设想,经过近两年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环节的探索,针对“三层次”实验教学环节,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2.1 基础性实验,夯实基本功

基础性实验,通常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具有基础性、入门性、规范性特点,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扎实的操作基本功、规范的操作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教学方法采用教师现场讲解和指导、学生规范化操作训练、结合课前课后反复模拟演练。例如:无菌操作是医学生的必备实验技能,实验课最初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洗手效果的调查”,学生通过不同洗手方法手部细菌的培养,比较数量的差异,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手部细菌可以导致实验的失败,医院感染,食品、药品、化妆品变质等,最后进一步强调,不仅手部细菌,实验操作各环节污染包括移液管、培养基、试剂等的消毒灭菌效果不彻底等都会影响到结果,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扎实的基本功是从事科学实验研究的基石。学生仅仅通过有限的实验课以及教师对要点的强调很难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基于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反复模拟演练来扎实基本功,如移液管使用、药品称量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和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完成其它实验。基础性实验从课时上尽量压缩,为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节约时间。

2.2 综合性实验,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提高学生对综合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综合性实验通常在一门课程结课后开设,或者在几门课结束之后安排一次有一定规模、时间较长的实验。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由教师给定一个综合性实验题目,各实验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对实验过程的设计,然后,各组学生进行实验项目的答辩,教师和其他学生当评委提出意见与建议,完成对实验设计的修订。由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前的各项准备以及预试验、实验全过程并完成实验报告。

综合性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具有未知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本科生完成了卫生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后,设计了“市售生鲜牛乳卫生质量评价”这样一个综合性实验,主要的实验技术包括实验方案设计、所需器材的准备与调试、培养基制备和灭菌、生鲜牛乳样品采集、菌落总数测定和金葡菌检验、革兰氏染色和牛乳掺假的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结果的判定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学分析、综合实验报告书写。各个实验过程紧密相连,并直接影响到最后的实验结果。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环节,第一次体会到实验前需要繁杂的准备工作,学会用报纸、玻璃纸、细绳等包装玻璃器材进行灭菌处理、称量制备并消毒培养基、制作棉球和瓶塞、计算实验所用各种器材的数量,以及包装各种器材时必须注意的事项等基本技能。通过综合实验,增强了学生无菌观念,锻炼了无菌操作技能;观察实验成果时,学生们带着期盼与成就感,当本组实验结果与其他组不一致时,小组间相互讨论,因参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并详细记录,很容易找出问题关键所在,并对实验结果做出客观分析。

综合性实验内容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点,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分散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淡化了学科界限,注重整体素质教学、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更注重实验课前、课后的主动学习,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改变了被动实验的状况,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责任心、团结协作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2.3 创新性实验,学生、教师相辅相成,提升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性实验又称为设计性实验,是学生针对个人兴趣和科研目标所进行的具有研究、探索性质的实验。实验一般在基础性或综合性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和操作模式即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之后开设。

2.3.1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科研思维与素养,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最有效途径[3-4]。科研项目既可以来自有科研课题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自行查阅文献,提出研究设想并付诸实践。前者主要由教师根据自身科研,提出适合学生的研究题目,通过双向选择方式,吸纳学生进入课题组,完成相应工作内容并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如公共卫生学院杨红茹老师科研课题《河北省城乡居民非商业白酒的饮用模式探讨及其卫生学评价》,通过双向选择,4名学生参与到课题组,在教师指引下,完成了气相色谱法检测白酒中杂醇油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白酒中重金属含量、酒精计法测定酒样乙醇的含量,撰写了毕业论文《河北省部分非商业白酒卫生质量检测与评估》《气相色谱方法检测非商业白酒中甲醇、杂醇油含量》等。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同时相关理论得到了具体应用,实践技能大大提高,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学生的科研素养也进一步提升。后者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科研观念相对薄弱,对科研选题的认知度有限,公共卫生学院从科研选题-指导-评审三个环节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把关,采取学生自行设计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由具有多年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在自身课题设计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案、内容与方法,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开放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如学院某学生研究项目:《超市购物筐卫生状况评价》,从现实生活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老师指引下解决问题,最终完成论文。

2.3.2 实验室开放,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通过前期的基本实验设计、实验技能的学习与巩固,已经掌握了操作要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设计实验项目,预约实验时间,进入开放实验室完成实验过程[5]。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课题设计、动手实验到实验报告总结与撰写,其体会是最深刻的,他们感受到研究的艰辛与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开放实验室在国内一些院校已经开设,实验室开放应做到有章可循[6],以导师制为依托的开放实验室平台使实验室的开放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教师不仅指导学生,而且也在帮学生解决问题时自身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系统化,学生的问题有时会成为教师科研的灵感,从而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目前学院正在尝试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设:比如制定实验室开放制度与模式、开放实验室教师及学生守则、导师责任制度等等。

2.3.3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

公共卫生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省、学校、学院组织以及学生会组织的科研与社会实践活动,并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与实践工作。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可以组成兴趣小组,共同完成某个社会调研活动,逐渐形成了高年级带低年级、老生带新生的良性循环。如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实践活动中:2012年金天星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的作品《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与社会评价的调研报告》获得一等奖,米光明教授指导学生完成的《河北省农村居民酒后驾驶行为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获得二等奖;2013年石宇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的《河北省乡村医生现状的调查研究》获得一等奖,杨红茹副教授指导学生完成的《河北省城、乡居民安全意识及行为调查》获得二等奖。通过课题立项、现场调研、资料分析、调研报告撰写,不仅增强了科研意识,而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常见公共卫生问题有了切身体会,有助于提高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打破封闭式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目前,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较快,知识更新迅速,课本知识往往落后于实际,而一些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学过程相对封闭[7],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更新。通过与专业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有利于补充新鲜的血液,提高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素养,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使命感。学校因教学经费、场地、人员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不能实施,积极寻求这些单位的帮助,以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教学与实践密切配合方面,公共卫生学院加强与校外相关事业单位联系,与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建立了实习基地;与保定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点联系,开展了慢性病防治、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等教学实践活动;在保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协助下,开展了食品卫生监督检查等教学实践活动。2014年拟开设学生参观实习:与预防医学教学联系密切的基地,如城市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职业工作场所等等。2013年,聘请河北省和保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深专家做学术报告和讲座,讲解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与防控、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的作用等内容,开阔学生专业视野与角度;教师也走出校门进修学习或参加国内会议,2013年参加国内教学会议3人次,参加国内预防医学会议6人次,增强了教师与其他院校教学经验的沟通,促进实践教学。

实践性强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对全面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9]。综合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技能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对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精神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学校也应尽可能提供好的实验条件,增设让学生准备和完成实验的机会,为今后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培养具有综合实践技能的预防医学高级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学院将不断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探索更具科学性和应用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培养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公共卫生人才。

[1]林立, 刘永春, 高波.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6(3): 10-11.

[2]让蔚清, 龙鼎新, 陈锋, 等. 创新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11): 21-22, 115.

[3]梁浩, 张志勇, 漆光紫, 等.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 2012,30(7): 5-6.

[4]沈崴. 搭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北京科技大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6(4):65-67.

[5]王金发, 何炎明, 戚康标, 等. “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创立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 76(6): 97-100.

[6]陆彩玲, 张志勇, 余红平. 构建实验室开放平台, 培养实用型预防医学人才[J]. 高教论坛, 2009(4): 28-30.

[7]江城梅. 预防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 淮海医药, 2005, 23(2): 160-161.

[8]杨红茹, 左群, 马立新.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展[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3, 30(4): 89-92, 112.

[9]郝加虎, 陶芳标, 胡传来, 等. 扩展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 11-12,16.

猜你喜欢
实验课公共卫生医学
医学的进步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有趣的实验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医学
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
医学、生命科学类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