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浅探
——以广西陆川谢鲁山庄为例

2014-03-12 02:18黄桂凤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陆川旅游资源

□黄桂凤

(玉林师范学院 文献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浅探
——以广西陆川谢鲁山庄为例

□黄桂凤

(玉林师范学院 文献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求生存、争发展的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陆川作为广西较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是客家地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本文列举了陆川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开发内容,分析了陆川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陆川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与有效保护对策。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旅游消费也在变化。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文化,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又容纳了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着显著特征和相对独立性,是一种颇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客家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旅游者。作为广西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的陆川县,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却十分有限。合理开发与利用陆川县丰富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对于保护陆川旅游资源环境、提升旅游品牌形象、振兴地方经济并缩小与其它客家地区的经济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陆川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客家文化及其特征

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个边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综观客家形成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客家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

1.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部分移民来到了被大山阻隔的赣、闽、粤、桂等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2.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性文化。之所以说它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导,是因为组成客家文化的最核心的内容是汉唐以来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汉民族文化,但客家文化不是孤立状态下的文化,在它周围还有湘赣文化、南粤文化、福佬文化等多个地域性文化,它们与客家文化不可避免地要相互接触,相互影响,乃至于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导、融合周边民族文化并具有自身特色的客家文化[2]。

(二)陆川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陆川客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旅游开发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民俗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旅游开发不能打破自然、民俗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3]。如何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的关系是摆在旅游业发展面前必须正视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客家文化旅游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旅游资源大多具有原生性、地方性等特色,在旅游开发中极易受到现代异质民俗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失去自身特色。旅游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的特征。因此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客家文化;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4]。

2.效益原则。投资就意味着要获取效益,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客家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活动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客家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注重其经济效益,要谨慎地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同时,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也应注重其社会效益、环保以及其他社会功能。

二、陆川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客家文化体系[5]。在漫长的往南迁移过程中,客家人和百越诸族互相交往、互相影响和互相融合,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体系。具体而言:在物质文化方面.有传统的客家衣饰文化,以香、肥、咸三大味觉见长的食文化,以围龙屋为代表的民居文化等;在行为文化方面,有以聚族而居为根本的血缘家族制度,以唐宋中原古音为基础的客家方言,有团结互助、亲和礼让的行为规范等;在精神文化方面,以祖先祟拜为首位的宗教信仰,以读书为立家之本的教育思想,有刻苦耐劳、进取开拓、热爱自由、反抗压迫等客家精神。客家文化以其丰富多彩,而且博大精深,渗透于客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能够被旅游企业开发利用,并能够带来一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如山、水、林等自然风光以及历史古迹、文化遗产、纪念地等。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关注。

陆川县位于广西东南部。全县辖3乡11镇,面积1551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00.2万,其中客家人口约70万。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更是丰富而独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客家文化的内容进行精选,要选取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内容与项目。而旅游吸引力主要决定于当地与客源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精选时应选择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对陆川客家文化而言,其旅游开发的重点应主要围绕以下内容:

(一)客家民居文化资源

客家民居作为客家文化的物质形式,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文化性和科研性,具有较强的吸引价值,开发客家民居旅游资源,对充实客家人文旅游资源景观,丰富其旅游活动的层次,提高旅游文化内涵,促进客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6]。陆川县境内分布着比较丰富的客家围屋。陆川的客家围龙屋建筑盛于清末,兴于民国初期。目前保存下来的大小小围屋数量众多,保存较好的有乌石坡脚罗氏围屋、平乐长旺吴氏围屋、马坡清秀钟氏围屋、良田莲塘谢氏围屋、良田三联双脉刘氏围屋等。位于平乐长旺村的吴氏围屋,建于清末,总占地面积5974平方米,座东向西,悬山顶,砖木瓦结构,现存一院四进三开四耳房三天井。第四进为双层,其余为单层。四周用三合土夯筑围墙,设跑道及炮楼6座。每进两边设小院落。一进两边砌有高大的马头墙。一二进之间两边设照壁,上饰精美的灰雕蝙蝠、石榴、钱纹等图案,规模宏大。

陆川围龙屋不仅是一个独特的家族堡垒,也是一种建筑艺术奇观!如将这些人无我有独特的古客家民居建筑群整合发展成为独特的客家围龙屋文化群,会让游客中的客家人在这些建筑群中联想到他们祖先的身影,也会让建筑专家们找到他们创作的灵感,必将成为陆川特色旅游资源的一大旅游品牌,对开发桂东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很有现实的意义!

(二)客家民间艺术资源

陆川客家民间艺术中最有名的属采茶舞,最早的采茶舞是以舞蹈的形式而流传的。陆川客家民间常跳的采茶舞有《点茶舞》、《摘茶舞》、《串花灯》等,这种舞轻巧灵活,不受表演人数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表演。采茶是由歌舞发展过来的,演采茶的开头,先表演开荒、种茶、探茶、摘茶、炒菜、卖茶等劳动过程。从表演中反映出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心情。《串花灯》则是陆川县的另一种客家民间节日庆典的采茶舞,特别是元宵之夜,陆川县南的绝大部份乡镇、村的圩场都云集着欢天喜地的人群,各家各户都将自己精心制作的花灯拿到圩场高高挂起,供人们观赏、点评。舞蹈表演者按传统习惯,在花灯底下亦歌亦舞,串来串去,一者表示向花灯主人祝愿添丁发财,二者表示取个风调雨顺,民众安居乐业的好兆头。

从采茶舞派生出来的还有舞竹马、跳禾楼、跳元宵、舞牛、舞狮、舞麒麟等,这些由客家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戏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其欢快的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唱牛也是陆川比较流行的客家民间艺术,唱牛比唱采茶更古老。唱牛的唱腔和表演形式也远比唱采茶简单。与我国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有点相仿。唱牛一般由丑生(牛公),丑旦(牛婆)两人表演。演唱的内容主要是宣传牛的主要作用和对耕牛的养护,中间也加插一些逗趣的笑料。为了增加演出气氛,有些演出队还用竹条和布(或纸)制作一个耕牛模形配合表演。唱牛没有乐器,只有锣鼓钹等打击乐。从始至终都一个曲调。上世纪八十年代陆川文艺工作者改编的《牛司令的悲欢》参加全区会演获优秀奖。

陆川客家民间艺术中比较受大众喜爱的还有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陆川县古城镇、清湖镇、良田镇,滩面乡等客家人聚居地。在每年的中秋节,各乡镇都要组织山歌比赛。常常唱到通霄达旦,听众还留连忘返。歌唱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时事、政策、农事、故事、谜语、情歌等。陆川客家的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生动通俗,讲究押韵。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本来简单的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旋律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三)客家饮食文化资源

客家饮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客家菜肴,另一为客家风味小吃。客家人在历尽艰难险阻后,成片聚居于山区。由于中原地区和桂东南山区都属内陆腹地,因此陆川客家菜肴有“咸、肥、香”的特色[7]。

陆川县南客家人都喜欢吃捞水饭。这种饭,洁白松软,爽口开胃,不但好吃,而且容易做作。具体做法是:煮饭前,把淘好的米放置干净的锅里,加入多于米数倍的水,加盖后用柴火烧开。等锅里的米煮到成饭的程度时,便用竹编或铁丝制作的“饭捞”把饭捞起,盛于瓦钵或木桶中。这样便算把饭做好。留在锅里的是粥和米汤,可以食用,剩下的则全部喂猪。由于剩粥和米汤养分特别丰富,因而喂养出来的猪特别皮薄肉嫩,味道更美。陆川猪之所以久负盛名,就是以客家人长期煮用“捞水饭”有很大关系。

陆川客家人喜欢糯米,喜欢在糯变成的工序上下一番功夫。乡下妇女叫包或包粽。包的叶子,叫箭竹叶,每张巴掌般大小,扎包的是竹篾或席草。所用的主料一定是糯米,每只用2—3两不等。过年过节,每家每户都要包米粽。米粽是过年过节的象征。

每逢春节,陆川县南的客家民众都喜欢制作“油鼓”。这种油鼓皮橙肉韧,又香又甜,是春节探亲访友、品茶待客的上好佳品。富有陆川特色的陆川客家美食还有“陆川猪”系列、乌石淮山、乌石酱油、珊罗韭菜、陆川肉鹅、 古城澈菜等等。在开发上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客家饮食的独特魅力。

(四)客家节庆艺术资源

目前,许多地方的民间仪式表演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一种政府行为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共谋,传统文化已经被重新发明成为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资源[8]。陆川客家人每逢节日,至今仍保留着打春锣、闹花灯、舞狮、舞龙等形式多样的娱乐习俗。舞狮、舞龙是陆川客家民间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大欢庆的娱乐活动。狮子和龙的制作都是专业厂家生产。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引人。舞狮由一前一后两人操作。舞龙由五至七人操作。舞狮、舞龙还要一个头戴大头面具的童子和一个手拿大绣球的童子配合表演。以增添滑稽、风趣、逗人发笑的气氛。舞狮、舞龙还配有锣鼓手。造成雄壮威武的气势。

开发客家节庆艺术资源,其运作方式可以借鉴深圳民俗文化村的经验,开辟几个村落,专门为旅游者表演其节庆活动,使旅游者可以随时感受到独特、多彩客家文化;还可以组织一些可供旅游者参与的节目,增加参与性、娱乐性[9]。

(五)客家旅游风景资源

陆川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一是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资源。如以龙岩、沙湖嶂、谢仙嶂、东震山为代表的山岳峰丛资源;以九洲江、东成水库为代表的江河水库资源;以县内速生桉林基地、水果基地为代表的山地林果资源;以温泉九龙山庄、疗养院、温汤花园、谢鲁飞龙山温矿泉为代表的温泉资源。二是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如以谢鲁山庄及十大文物为代表的文物资源;以中山亭、中山公园、英雄纪念碑为代表的革命名人纪念地资源;以龙岩将军寨、大坑寨等为代表的古寨民宅资源;以谢仙嶂、东震山修竹庵、东成文武庙、沙湖嶂关圣寺为代表的宗教寺院资源。三是拥有旅游商品资源。如以陆川铁锅、机电制造、乌石三宝(酱油、刀具、白切猪手)为代表的旅游商品资源等。

陆川县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有;谢鲁山庄、龙珠湖风景区

谢鲁山庄座落在陆川县乌石镇谢鲁村,是由清光绪附贡生、国民党陆军少将、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副总指挥吕芋农所建,庄园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周长5公里,山高400米,庄内拥有国内各种名花及奇花异草200多种。山庄融中国名庄之大观于一炉,素有“岭南第一庄”之称。1988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是全国迄今保留最为完整的四大私人庄园之一。

龙珠湖风景区历史悠久,景点、景致密布。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景区内的龙珠湖游览。景区有雄奇挺拨的峰丛,清碧妩媚的湖泊,神奇奥秘的岩洞,巍峨耸立的石寨和古城城墙,优美朴实的田园,素有“桂林之山,西湖之水”美称,1988年被批准为首批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三、陆川客家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分布散、规模小、开发力度不大

陆川县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地域特色浓郁、类型丰富、开发潜力大,但由于政府投资不够,且分布零散,开发不到位,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使得旅游资源的价值难以体现。

(二)精品开发缺乏,特色开发不足

陆川客家文化旅游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多,但拳头产品少;自然景观产品多,但文化产品少;旅游景点多,但可参与性内容少等。目前陆川的旅游资源开发无论是深度还是与客家文化的结合方面都有待加强。

(三)缺乏系统性、规划性的保护开发

如客家民居建筑,一是缺乏必要的保护经费和保护措施。政府把主要的资源和精力都放在了文物单位的保护上,将文物单位开发成旅游景点去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一些普通的围龙屋则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上,既没投入资金保护,也没规划性、系统性地将大片围龙屋开发成为旅游景点。二是居民本身保护意识不强。因为当地居民还没意识到围龙屋不仅是他们的生活居所,更是一种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客家人从他们的先祖开始已经非常重视客家文化,但正因为他们还没意识到围龙屋对其文化的传承性,所以缺乏必要的重视。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深。如谢鲁山庄,虽然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却没有将其浓厚的客家历史文化发掘出来,严重缺乏客家历史韵味。在客家民俗节日方面,内容过于单一,民众的认识不深。虽然陆川县的客家节日很有特色,但当地还没有做好一个品牌性的民俗节日,并以此为依托,促进其它节庆的发展。旅游商品没有赋予充分的文化内涵,以客家饮食为例,陆川县城区内的许多客家菜馆缺乏客家文化装饰,没有形成客家文化氛围,客家菜的文化背景单调、杂乱。

(四)客家文化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受到冲击

文化的碰撞是文化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客家文化更是这样。面对着文化全球化、工业化趋势的加强,客家年轻一辈的新思维新观念也渐渐抵制不住外来文化所带来的诱惑,逐渐脱离了客家文化的本质。例如外表陈旧,设施不齐全的围龙屋,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他们对围龙屋也没有了祖辈所寄托着的一份深厚感情。围龙屋在他们心目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所普通房子。又如客家服饰是客家文化和客家人精神的物质载体之一,但受现代化生活的影响,陆川客家居民已经很少穿传统的服饰。目前只是少部分老人家会穿客家传统服饰,几乎没什么人穿,估计一二十年之后就没什么人穿了。而且在客家服饰方面的开发利用也近乎空白,由于工作生活或时尚的影响,有着“古汉语化石”之称的客家话在年轻一代的当地客家人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使用客家话交流,取而代之的是说普通话、粤语等其他语言。

四、陆川客家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与有效保护对策

(一)客家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

1.完善文化旅游开发的系统规划,加强资源的整合和文化内涵的挖掘

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非相对立的,因此政府和企业都首先应该树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指导思想,让资源开发成为资源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此思想指导下,政府通过政策调控、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形成规模化的客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规模企业或规模集团,促使客家文化旅游产生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加强资源的整合,如将几个距离不远的景点景区整合为一条旅游线路,或者将某景点开发为旅游度假区,不仅可以提高景点的竞争力、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文化内涵的挖掘,如围龙屋等典型客家古民居,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发掘,让人民了解客家居民的历史经历、生活习俗。

2.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与区域合作,形成互补优势

大力鼓励外来投资者前来陆川县以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开发客家旅游资源,兴办景区(点)、酒店(宾馆)、商场、文化娱乐等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旅游的开展,有利于旅游企业提升服务质量,使市场秩序得到规范,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3.开发具有客家山区特色的旅游产品

陆川客家特产丰富,全方位开发与设计具有山区特色的客家旅游产品,可改变目前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各种不同旅游需求的局面。陆川县传统客家美食品种多样,风味独特,色香味俱全,充分体现了客家美食文化的特色,颇负盛名,深受客家乡亲的喜爱。对此,一方面,可开发陆川美食街,方便游客品尝各种风味小吃;另一方面,可加工一些传统小吃如陆川扣肉、乌石猪脚等发展出口。

4.升级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营销策略

针对客家民俗,建一座客家民间艺术博物馆。以山歌为例,在博物馆里面详细结合客家山歌的历史由来、特点、服饰、唱腔等,使外来游客加深对客家山歌的认识。建客家民间艺术学馆,吸引一些年轻人去参加,如学生,可作为素质拓展的一部分,使承载悠久历史的客家文化更深层次地影响每位客家人。

针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需求,客家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注重对市场需求对象的细分。例如陆川客家菜的主题化开发经营,通过对不同市场需求开发各种有针对性的主题菜式,来吸引不同的需求群体。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不同时期与地域的客家文化,构建不同客家菜馆的客家文化环境,形成体验氛围,创造文化主题;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形成客家菜品主题。

用现代化多元化的手段去包装,宣传客家文化资源。例如将客家民居开发成迷你模型。特别是目前陆川客家文化所开发出的旅游纪念品很少,去陆川旅游的游客除了欣赏民居建筑、品尝特色食品,能带走保留的东西却很少甚至没有。因此建议整理出全部的客家民居建筑类型,开发出一整套标准的客家民居迷你模型,不仅可以当成旅游纪念品出售,也可以把它用于赠品送给一些有重要影响的顾客。又如很多人知道客家山歌,可是却很少人听过,因此可以将客家山歌、山歌剧和客家舞蹈录制成光盘、录像及MP3,把这些光盘发送到各旅行社及各媒体,达到更广泛地宣传客家民间艺术,推广客家文化。

当今社会背包式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亲睐,“吃”作为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之一,自然是背包旅游族重要的环节。如果把客家饮食开发成自助餐的形式,可以方便背包族各取所需,尝尽客家的各色饮食。

(二)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对策

1.建立客家文化资源信息库

通过对客家文化资源的普查来收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然后对所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定级,确定各种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向,同时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库。经过以上的措施能够对现存的客家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系统性地保护。

2.对商业开发、旅游开发进行规范,形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

市场的运行毕竟有其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缺点,因此,应该对客家文化资源的商业开发、旅游开发进行规范,形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例如在客家菜开发方面,在考虑建设正宗客家菜一条街时,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可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指导街内的店铺均进行特色经营、公平竞争。同时还应注重整条街的古色和风味结合。使客人在品尝客家菜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客家文化。在开发上,将门面、卫生等做成标准化,其到整齐划一的效果,而在食品上则做出特色化。在客家服饰开发方面,可以考虑让旅游服务招待人员穿正式的客家服饰招待远到而来的游客,制定一套标准的客家服饰系列。这不仅能给游客宾至如归的感觉,而且能很好地开发并保存发扬客家服饰。在开发和保护山歌的过程中,必要的创新也是很重要的。如在客家山歌里使用一些西方乐器去伴奏等,实现中西结合。

3.开展文化遗产环境建设

开展文化遗产环境建设包括:软件方面,政府相关的政策环境建设、法律环境建设,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建设,开发商的开发理念等;硬件方面主要是指地理环境。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应该和文化底蕴相得益彰,而不是开发了景点忽视了主要的文化环境甚至破坏性或毁灭性地践踏文化遗产资源。例如围龙屋的开发,不能完全脱离原有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民居内的设施不能太花俏高档,应该保存客家居民原有的简朴风格,这样才能使居住的人真切触摸着客家文化,感受着客家文化。再如客家民俗节日开发方面,应从地方旅游形象载体的角度来开发设计节庆活动。当地人参加节庆活动是为了获得某种认同,寻求到某种情感的寄托,而外地旅游者参加节庆活动是求新求异感受某种反差。所以,在办节时,可以先集中大部分的精力办好一个有代表性的客家民俗节日,将客家民俗文化宣扬出去,再用以点带面,宣传其它著名的客家民俗节日。

4.发展与保护并举,实现旅游资源持续利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对旅游资源应注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保护和利用,两者兼顾,并努力争取做到相互促进与良性循环。对少数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发展旅游来促进资源的保护。 ■

注:

①黄中和:《客家文化研究的价值选择》,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②邱国锋:《广西客家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第202页。

③廖文:《客家文化发展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O02年第1期第28页。

④丘立才:《客家民居建筑文化初探》,广西人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12页至14页。

⑤张应斌,谢葵卯:《深化客家文化研究的点滴思考》,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3页,第4页。

⑥林镜贤,庸丘:《客家文化的几点浅见》,客家研究辑刊,1995年版第12页至14页。

⑦邱国锋、江金波:《陆川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至14页。

⑧叶春生:《岭南俗文学简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至14页。

⑨罗香林:《客家之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至14页。

[1]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2]黄尚文,陈广万.陆川风情[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

[3]王志艳.中国魅力之建筑民居[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4]张应斌,谢癸卯.客家“围龙屋”与宗教哲学[J].嘉应大学学报,1994,(4).

[5]胡希张,莫日芬,董励.客家风华[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6]谢万陆.客家学概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7]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8]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9]李允斐.客家文化的历史进程,美浓镇志(上册)(第一篇第三章)[M].1996.

[10]张应斌,谢癸卯.客家围龙屋的宗教与哲学[M].客家研究辑刊(总第6期),1995.

[11]张娴.广东客家人的围龙羼[M].中国民族,2001(07).

[12]房学嘉.客家源流探澳[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李高.粤东古镇松口的社会变迁[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14]谢剑,房学嘉.客家民间艺术[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谢明俊】

The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bout Luchuan County’s Hakka Culture Tourist

HUANG Gui-fe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 Media,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Hakka culture refers to the stable spiritual achievements collection, gradually formed, approved and accepted by Hakka peopl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conquering the nature, reforming the society, striving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Luchan is not only as one of greater habitations in Guangxi, but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areas of Hakka Culture. Hakka Culture tourist resources are rich and unique. It is an important tourist attraction in Hakka area. This paper enumerates the principles and content of Luchuan Hakka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existing problem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 for Luchuan Hakka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Hakka Culture; touri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protection

G127;F592.7

A

1004-4671(2014)04-0033-07

2014-04-23

该文是2008年广西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旅游开发与北部湾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08FMZ010)的成果之一,也是《旅游资源与贵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编号:20120011和2011YJZD02)的成果之一。

黄桂凤(1971~),女,广西桂平人,玉林师范学院文献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陆川旅游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陆川油茶优良砧木品系的初步筛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下一部会更好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