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兴 李 鹰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650500)
从电视剧《九号秘事》谈媒体报道的故事性
万向兴 李 鹰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650500)
当前,包括报媒在内的传统媒体,已经无可置疑地进入了衰退期。报道的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呈现老态,使得一些传统媒体出现“老龄化”,成为老年人的专利读物。与此同时,一些编剧精良的海外影视却漂洋过海,在我国年轻观众那里得到良好口碑。通过分析2014年的英剧《九号秘事》,本文发现该剧的故事性正好具有《粘住》一书所说的六个特征。
九号秘事;传统媒体;报媒;故事性
英国广播电视公司(BBC)在2014年初推出了电视连续剧《九号秘事》(Inside No.9)的第一季。墙内开花墙外香,这部短小精悍、内容特别的电视剧,在我国也拥有了大量的观众群及良好的口碑。从剧情来看,这部剧第一季共6集,每集的内容毫不相干,甚至连主题也显得大相径庭。它们有的幽默搞笑、有的怪诞离奇、有的阴森可怖……可能唯一的共性就透露在剧作的题目中:秘事。
我们知道,“秘事”和“密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指主观上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而后者指客观上不能让人知道的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信息总是会被人为地设限,刻意让一部分人无法获知;如果不慎泄密,后果往往很严重。这种事情属于“密事”,并不是这部连续剧所谈及的。细看本剧各集不难发现,从人物身上的各种小毛病(或生理的或心理的),到对财富的荒唐追求、再到地位争夺之后暗藏的阴谋诡谲,无不是引人入胜的“秘事”。正是通过对秘事的生动描写,此剧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
几件本不起眼的小事能被描写得绘声绘色、有血有肉,《九号秘事》的编剧功力令人佩服,剧情的强烈吸引力值得包括报业在内的所有媒体借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有学者指出中国报业前景堪忧,警惕报纸成为简单的上级“传声筒”。最近,网上甚至有人预言,在2015年之前,中国纸质媒介将会出现大规模的裁员缩版。这些由远及近的事实,越发浓烈地透露着报业及其他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危机,这种危机显然是许多新兴媒体威胁的结果。然而,即便在今时今日仍有一些传统媒体逆流而上,在普遍衰落的媒体中成为另类。本文通过对电视剧《九号秘事》的故事性特点分析,辅以媒介成功实例,谈一谈故事性在报道中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临诸多新兴媒体,传统媒介的优势被一次次削弱。传统媒介地位的衰落固然与客观原因有关,但也与自身的老化脱不了关系。例如,近来就有报道指出,当下的报媒存在受众老龄化倾向。这种老龄化所折射的意涵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报道的思维方式、文体选材、内容结构,还是语言上,都一定存在着不少值得创新和突破的地方。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中最为重要的,恐怕是传统媒体缺乏足够的可读性。正如一些网友总结的,一旦发生什么事情,报媒的报道形式都存在相当的八股气息。报纸等媒体的真实性一般能够得到保证,但为何难以“黏住”人呢?《粘住》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美国农业部建议一顿正常饮食所含的饱和脂肪酸不超过20克,但每包爆米花的饱和脂肪酸却高达37克。不过光呈现这个事实,虽然足够真实,却不足以产生“黏性”。于是,在新闻发布会上,科学家发布了信息说:附近电影院所出售的中等分量的“黄油”爆米花中所含的阻塞动脉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一顿培根鸡蛋早餐、一个巨无霸炸鸡腿午餐和一顿牛排晚餐加在一起所含的还要多。这样的说法立即引起了公众的轩然大波,在人群中大规模传开。可见,传统媒体难以“黏住”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语言上的。下文即以《粘住》一书提出的六个特点,来分析电视剧《九号秘事》,进而总结产生“黏性”一些途径。
《粘住》一书把让人“黏住”(stick)的特点归纳为六点:简约(simple)、意外(unexpected)、具体(concrete)、可信(credible)、情感(emotional)和故事(stories)。不出所料,电视剧《九号秘事》极好地在剧情上运用了这六个特点,让剧情产生了丰富的黏性。
第一,简约。《九号秘事》每集30分钟不到,第一季仅有6集,看完往往让人有追下去看的冲动。这种短小的体裁虽然在BBC中并不少见,但和国内动辄四五十集的连续剧相比,还是算得上有特色的。简短并不意味着简陋、偷工减料,该有的起承转结、高潮结局,一样都不少。真可谓浓缩的精华。反观当前一切媒体的报道,数量是很多,看似内容丰富,细看却难见要点。这正是却是简约所导致的。
第二,意外。《九号秘事》的一个特点就是:你永远猜不到结局,故事当中总是还有故事。游戏变成谋杀、盗中还有大盗、臆想与真实颠来倒去、心计到头空欢喜……这种意外直接导致的就是打破常规、一反常态。正因如此,观众的惊讶和兴趣才会被激发。被观众诟病很久的报媒叙述方式,经常采用相同的模式来报道类似的事件,进而成为八股报道。
第三,具体。空洞的、难以理解的事情,总是叫人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九号秘事》灵活地运用了这一法则,其所有剧集都无一例外地发生在狭小的、具体的时空里(具体来说就是9号房间里)。可以说,在这六个原则里面,具体是最容易做到的;但在传统媒体里,具体却是很多报道所缺失的东西,很多报道和分析显得言之无物,让读者味同嚼蜡。《21世纪经济报道》在纸媒中较为成功的一点原因,就在于它深入细致地报道新闻事件,让新闻得到充分的具体化。
第四,可信。在可信这个问题上,《九号秘事》似乎没有体现任何的“权威性”,因为里面既没有专家,也没有学者,好像全是凡人的故事。然而,正是这种平民化的手法,让故事的可信度得以增加。所有的故事看似信手拈来,要么从垃圾堆里的流浪汉开始,要么从一个家庭游戏开始,但看似平凡的后面却发展出了不一样。媒体千篇一律的请专家、顾问,很容易激起观众和读者的反权威心理,更平民化的叙事手段是有必要的。
第五,情感。《九号秘事》几乎每集营造一种氛围,或恐怖,或幽默,或紧张,总少不了一种情感主题。而且,这种情感往往不是泛化的,而是针对性很强的,一个人的恐惧就是一个人的恐惧。这就像《粘住》一书里所说的:“在打动人心方面,针对一个人要比针对一群人更有效”。可以说,这部连续剧中的每一集都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感性的。这让人想起媒介传奇《知音》杂志:它把新闻和文学有机结合起来,让报道的事件富于情感,喜闻乐见。
第六,故事。这一点对于《九号秘事》来说,似乎是不必说的元素,剧中的每个故事都显得十分精彩。然而,这正是传统纸媒报道中所缺失的灵魂,当下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讲故事的能力都渐渐不再。
从播出至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许多远在异国的中国观众对此剧都有所耳闻甚至成为了粉丝。《九号秘事》的强大吸引力(尤其是剧情的成功)显而易见。从一部电视剧的编剧特点中,引发对报媒等传统媒介的借鉴,本来是有跨度的,但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九号秘事》所具有的“黏性”特点,恰恰是传统媒体做得不够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普遍面临衰退危机之际,汲取其他媒体的长处,对自身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是传统媒体的必由之路和自救之法。
[1]张昆.前景堪忧的中国报业[J].中国青年论坛,1989 (3).
[2]唐绪军.警惕焦灼背后的自大与自贱[J].中国报业,2013 (13).
[3]丁柏铨.做活•做深•做新——对通讯写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3.(6).
[4]希思,希思.粘住:为什么我们记住了这些,忘掉了那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万向兴(1979.10-),男,云南宁洱人,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李鹰,1980年2月生,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