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玉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210000)
民国年间汉族传统婚礼器物考察报告
王文玉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210000)
概要:传统婚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这一传统习俗也即将不为年轻一代所知。近年来虽然也出现了传统婚礼的复兴,但它所展示的只是“现代化”的传统婚礼,因此有必要对这一传统习俗进行考证、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婚俗文化。“器以藏礼”,器物承载着文化和礼仪,因此对于婚嫁习俗的考察,可以从器物入手,来复原一幅完整的传统婚嫁图景。建国初,国家颁布相关条令倡导新式婚礼,文革时期,传统婚俗属于“老四旧”的范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因此为了确保考察的相对完整性和真实性,这次考察采取实地考察和文献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实地考察包括对济南龙山地区部分老人的考察和对这一地区婚嫁器物的考察,文献考察包括对济南市新华书店、南京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料的搜集。
民国;汉族传统婚礼;器物
这次的考察缘于一个老物件,它大概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俗称岁(音译)火烧模子。2012年农历年末,北方农村腊月二十四有扫屋的习俗,大大小小的物件都要拿出来擦擦洗洗,拂去一年来的灰尘,以新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姥姥的柜子有年岁了,却依旧很壮实,有两个抽屉,放着零零碎碎的杂物,而取出抽屉才能看到更大的储物空间。里面很阴暗,即使拿手灯照着,也不好辨别都有哪些物件。姥姥取出几件,有家谱、哥哥上学时的课本,还有这个岁火烧模子,可见这些算是姥姥压箱底的宝贝了。这个物件静静的躺在柜子的角落里,若不是因为我的好奇心,大概没有人会拿出来再絮叨絮叨它的前世今生了。时间往前推十四五年,我大概十来岁的样子,哥哥那时上初中,那时,这件岁火烧模子是我们的玩物之一,哥哥到处寻找锡,包括去垃圾堆里找别人扔掉的牙膏皮,那个时候的牙膏皮不同于现在,现在的是塑料制品,而那个时候是锡制的。找到了足够的锡,就在炉子上把锡化掉,融化成液体,然后将液体倒入模子里,再浇上冷水,一个有图案的小玩物就炼成了。而这件玩物也被妈妈悉心的保留着,拿在手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只知道玩耍的孩童时代。之所以说“只知道玩耍”,是因为这个模子其实另有他用,只是在我小的时候,已经丧失了它的实际用途。听姥姥讲,这是以前用来做小点心的。物质贫乏的年代,结婚时没有现在的糖果,而用这种模子做出来的便是那个时代的“喜糖”。模子上共有八个小模子,有不同的图案纹样。用面皮包上点枣,捏好,放在模子里压上图案,再在锅里炒熟,这便是嫁闺女的嫁妆之一了。然而要估算那个年代,大概得70年之前了。姥姥嫁过来有68年了,据她讲她结婚时没有用上这件器物。以这个老物件为线索,我依稀了解了点那个年代的结婚习俗,而若没有它,老人也不谈起,那个时代的结婚习俗可能就尘封在历史之中,甚至在历史记载中都无从考证。因与此,搜集那些散落民间的婚嫁器物,还原传统婚嫁习俗,这条主线越来越明确,也就成为我的田野考察选题。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有“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说法,但整体上来说,汉民族的传统婚嫁习俗在文化上的追求都是一致的,都祈求夫妻和睦,多子多福,家庭兴旺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不考察某一地区的婚俗特点,而将调查区域泛化,做一项粗略式的考察。
在实地考察中了解到婚嫁器物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共同组成婚嫁前后所使用到的器物,一是婚嫁双方自己置办,是租用,济南地区专门从事出租婚嫁器物的店铺叫做灯轿铺,北京地区叫做喜轿铺,各地略有不同,但职能相近。而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因此这两种途径里有分婆家操办和娘家操办两种。传统婚礼有着严格的程序称作“六礼”,必要要依照六礼中的步骤一步步来推进,因此,可以以此为脉络,对每个节点上的婚嫁器物进行考察和研究。
“六礼”即“纳彩”,男家向女家提亲,并送去礼物;“问名”,女家同意相商,告知女儿生辰八字;“纳吉”,男家将男女双方八字请人卜得吉兆后,告知女方;“纳征”,男家将聘礼送去女家;“迎亲”,新郎去女家迎请新娘。“六礼”中的前五礼,使用的器具较少,多为双方自己置办,而“迎亲”当日是一场婚嫁的高潮部分,
1.婆家置办婚嫁器物
从婚嫁“六礼”可以看出,男方在一场婚礼中处于主动的位置,从提亲、问名、纳吉、纳征到迎亲,都是男方去女方家商议婚礼事宜,因此婚礼之前的婚嫁器物可以以男方为主要考察对象。
帖盒是婚礼六礼的见证。帖盒扁而小巧,上面彩绘着和合二仙,雕刻福禄寿喜等纹样,祝愿男女平安和合,幸福美满。用来盛放庚帖、首饰等小件的聘礼。
食盒、杠箱一般为红色或披红色纸,增加喜庆气氛。用来盛放男方给女方的大件聘礼,如衣料、鸡鸭鱼肉、酒水的等。
2.娘家置办婚嫁器物
娘家置办的婚嫁器物主要在迎亲当天显现出来,即女儿的嫁妆,多为女儿到婆家之后日常生活用品,依双方财力情况而定嫁妆的多寡,一般用抬盒将嫁妆抬到男家,有4台、8台、16台、32台、64台不等,大户人家的嫁妆有“十里红妆”之说。
古代婚嫁重视陪嫁和彩礼的多少,是家庭财力和权位的直接表现。较丰厚的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裳布匹、烛台灯火、橱柜桌凳、箱笼被帐、冠巾鞋袜、铜盆器皿、瓷漆杯盘、梳洗用具,另有朱玉珍玩、文房四宝等。1这应该算是大户人家的陪嫁品,而一般人家就简朴许多。就实地调研来看,布料衣服、被褥枕毯、室内陈设有花瓶、座镜、座钟、铜盆、盆架,储物的箱柜、食品篮子等较多见,而在困难时期或贫穷地区嫁妆更少。例如,调查中有一位79岁郭姓老人,她于1949年结婚,其娘家原来是地主后遭到打压,在其结婚时家当所剩无几,因此其陪嫁品就极少。
1.租用
济南地区旧时候专门从事“红白”喜事的行业叫做灯轿幡杠铺,喜事时简称为灯轿铺,店里的器物统称“执事”。据《1934济南大观》一书记载了民国时期济南比较大的12家灯轿铺及其地点,张稚庐《老济南的那些事》书中记载,济南解放初,有20多家灯轿幡杠铺,但解放后,提倡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再加上后来文革时期的“破四旧”,灯轿铺行业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龙山镇在文革前期有两个村庄经营灯轿铺行当,分别是丁家村和南洼村,其中丁家村有两家,其中一家姓丁,丁德明是这家最年长的,81岁,其父操持灯轿铺,生意兴旺,但因其成分不好,在文革时期遭到抢掠和破坏,一件也没有留下来。另一家,因膝下无子,收养了一个女儿,再加上生意不好,执事并没有传下来,再加上文革的破坏,也所剩无几。下面就文献中的资料做整理。
用于婚嫁的执事有花轿、彩灯、伞、扇、乐器、下轿红毡、拜堂地毯、绣花桌头、椅披子等,新娘新郎结婚礼服、新娘的红头蒙面凤冠霞帔、怀抱的“如意”也是由灯轿铺提供,负责抬轿的轿夫、杠夫、敲鼓打锣的、打旗扛扇的也都由灯轿铺提供。2听老人们讲述,迎亲队伍一般是前面由两面大锣开道,锣后是双行旗子,旗后是乐队,乐队后是轿子,轿后是马车。新娘子身穿凤冠霞帔,头上蒙着红头蒙面,怀里抱着“如意”,头上插着喜字绒花,吉时一到便可起轿。
2.婆家置办
将新娘子从娘家迎娶到婆家,就该是整个婚礼中仪式最多的部分了,仪式所用器具也自然少不了。下面以济南地区的习俗为例。
首先是下轿。新娘子在新郎的搀扶下,迈过铺好的粘糕包和马鞍,象征步步高升和平平安安。其中的粘糕是北方的一种特殊食品,新娘的年龄决定粘糕的对数,如新娘17岁,则由17对粘糕拼凑起来成为粘糕包,并用黄包袱包起来。接下来是拜堂。先进香烛,烛台和蜡台不仅是传统婚礼中的重要器物,在传统节日和家庭祭祀中也经常用到。明烛、燃香、上香、俯卧、兴、平身复位。然后是“三拜”,新郎用红绸牵着新娘入洞房,拜堂仪式完毕。然后是掀红盖头。新郎手持一杆秤,用秤杆掀起新娘的红盖头,寓意婚后新娘要有分寸的对待新郎和家人,凡是掂掂斤两,权衡轻重。之后还有坐床撒帐、闹洞房等礼,所用器物没有特殊性,在此不赘述。
1.色彩
婚嫁器物以赤、朱为主色调,其中木制品多以大红色、枣红色为主,而金属制品多多为朱色或贴上红纸,也有其他彩色做搭配使用,烘托喜庆气氛。
2.纹样图案
中国历来重视器物上的纹样和图案,它们一般以象征和谐音的方式祈福祝愿。婚嫁器物上的图案纹样,有帖盒上的和合二仙,花轿上的龙凤呈祥、麒麟送子,桌椅上的石榴,莲花纹样,龙纹、凤纹、如意纹、卷草纹等。铜件在婚嫁箱柜中应用广泛,并实现了功能和装饰的巧妙结合,在形状上圆、方搭配,寓天圆地方,还有蝴蝶、蝉虫、蝙蝠等图案。
3.工艺技术
红妆有多种匠作,称“百工之作”,主要有小木作、圆木作、漆作、雕作、铜作3,还有女红技艺,如纺织、刺绣、裁缝,一件器物往往要经过好几道工艺才正式完成,制作精细,是传统手工艺的集中显示。
传统婚俗具有历史、人文价值,其器物更承载了精湛的工艺美术价值,需要我们深入去挖掘。这次田野考察存在一些不完整之处,没能对更多的器物展开实地考察,日后计划去十里红妆博物馆,对器物的工艺展开细致的考察,完成一份更完整的田野考察报告。
注释:
1.章亚萍,何晓道.宁海十里红妆婚俗.[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5.
2.张稚庐.老济南的灯轿幡杠铺.[J]齐鲁风采,2008(04).
3.同1.
王文玉,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方向为设计管理与策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