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威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运动员既是运动训练的主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能够解决好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是国家培养全面体育后备人才的关键环节。“体教结合”的模式是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学校教育系统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必将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学生运动员概念界定
学生运动员是指第一身份为学生,第二身份才是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选手,在学校进行不间断的文化学习,且能达到学校对普通学生在学业上的基本要求,具备高水平竞技能力的在校学生。
二、我国现阶段运动员的培养方式
我国现阶段主要以四种模式来培养运动员(见图1),传统的国家逐级培养模式、体院培养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
图1我国现阶段主要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目前体院培养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仅仅是作为我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补充模式,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逐级培养模式依旧是我国现阶段运动员的主要培养模式。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运动员培养途径
我国早期的运动员逐级培养模式“举国体制”虽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全面的体育后备人才缺乏的问题突显。青少年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而运动员的培养更是要立足于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基础上。
图2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运动员培养途径
由图2可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培养运动员的主要途径有学校自主培养、专业队与学校联合培养、专业队培养三种途径。学校自主培养训练水平低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与专业队联合培养的模式适当地解决了训练水平低的弊端,学生运动员一部分时间在校学习,一部分
时间在专业队训练。另外一种途径就是以我国的专业运动员发展模式为基础,在学校“挂名”培养运动员,这类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完全属于专业队,只是比赛或是特殊情况下学校利用其取得竞赛成绩、争得荣誉。
四、制约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因素
1.师资力量薄弱,教练员水平偏低
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同时优秀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也离不开优秀教练员的指导,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运动员培养基本依赖于学校体育教师的训练,而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2.训练时间难以保证
由于学生运动员有一定的文化学习任务,所以必定要抽出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运动员的训练需要一个重复不断的适应过程,而不稳定的训练时间恰恰让这种规律在运动员身上无法延续,从而造成运动员训练不集中,竞技水平也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3.比赛的参赛资格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各种体育竞赛相对较多,但由于缺乏更加严格的参赛资格管理,比赛情况往往是在校的学生运动员很难取得较高的名次,而取得名次的基本上是专业队学生,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相对略显低下,这也正是相关比赛组织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学生运动员参与比赛训练的动机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运动员,对于自己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动机并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在自己的头脑中还不能建立一个准确的概念,缺乏竞争意识,不敢挑战专业队学生,同时教练员与家长之间要建立一个纽带和桥梁,为学生运动员多年训练做出一个完美的规划。
总而言之,我国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机制还不成熟,现阶段要实现以学生运动员为主体,培养优秀运动员并满足竞技体育的需要还不现实,但是“体教结合”之路仍然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总趋势。
五、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学生运动员培养途径探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运动员训练规划,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其日后走上专业化训练道路和继续接受教育的选择。
1.“附小-附中-大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教育与体育是分不开的,对于“附小-附中-大学”一体化连续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到了学习和训练相结合的特点,这样一贯制的培养模式对于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保证竞技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保证训练的系统性,避免了体育人才的浪费。
2.以高中或大学为中心,义务教育阶段为基础的训练模式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运动员,对于其适当的实行考试成绩和训练时间的规定,例如每学年学业成绩必须达到年级或班级的指定名次,单科成绩不得低于60分,同时达不到以上两个条件的学生运动员必须停训,也失去下个学期的比赛参赛资格等。当然学校也应适当地给予学生运动员课外辅导和专门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学生运动员的学训质量。
3.提升自身训练水平和科研能力
学生运动员培养的内部最主要因素就是训练水平的提高,从教练员自身来讲,专业、科学的训练方法必然会带来运动成绩的提高。而“揠苗助长”式的早期专项化训练,虽然使运动成绩得到了提高,但是对于运动员整个运动生涯来说可谓是“大伤元气”,学校教练员平时应多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找出一条适合学生运动员训练的专业化道路。
4.迎合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做好小升初的衔接
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初步形成了学校系统的竞赛体制,制约竞技体育在学校中进行普及和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运动员的出路问题,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运动员主要会涉及小升初和初升高的问题。初中学校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小学生运动员加入,毕业后又能够以一定的水平升入高一级学校,对其学生运动队的建设将起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运动训练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的同时进行科学化的训练,能为其日后的竞技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处理好学习和训练阶段的矛盾将是我国培养学生运动员的重要环节,必须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训练理念,找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左琳,王晓等.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运动员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9(4).
[2]卞伯高.上海市“体教结合”中学运动员招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6(4).
[3]胡建波,汪珞其.高校“体教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
[4]孙永亭.澳大利亚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