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林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内容中明确指出,“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进行体能练习的同时,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既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又要重视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要注意创设专门的情景,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初中体育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达到健身的目的,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发展等教育达到健心的目的。那么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情绪状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转移自己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心情舒畅、精神倍增。同时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为了学会某个动作而反复练习,为了完成任务努力拼搏,能够培养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智力功能。体育锻炼不仅使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智力。体育锻炼能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消除紧张学习带来的疲劳;还能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使自己合群,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心理。
二、 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与自信
自尊自信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肯定,是人生积极向上的潜在动力,是人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做人的重要品格;是成功者必不可少的良好心理品质,是青少年成长、成功与成才的重要条件。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自尊与自信。有研究表明,健壮的身体、结实的肌肉能使人保持较高的自尊自信。
在体育课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不同体质的学生也要区别对待,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篮球训练课中,个子高的学生就让他抢篮板球发挥高的优势,个子矮的学生就让他快攻,发挥他的灵活性和速度,这样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体育运动大多数是竞争性、集体性的活动,学生修养的好坏、能力的高低、魅力的大小,在运动中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能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因而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学生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三、 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时,我们会感到自己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解决问题迅速,然而很多人都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经常会产生压抑、紧张、忧郁等情绪反应。心境压抑或郁闷时,操作迟缓、思路阻塞、解决问题能力低下,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有人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消极的情绪就像一根弹簧,而体育锻炼就像是一个力。用力一按,弹簧就会收缩,但一撤掉这个力,弹簧又会弹回来。如今的初中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然而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首先体育教师自身须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要以快速平和的方法、体态得体的举止、意韵洒脱的神情和风趣幽默的语言、诚实亲切的态度打动学生;敏捷、熟练、协调、优美的示范动作吸引学生;精细的观察、客观的评价及维持良好课堂秩序的能力征服学生。然后体育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深入学生中,选用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学内容或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调节良好情绪的能力。还要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能引导学生正面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挫折和偶发事件,使其情感向积极和健康方向发展。此外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还可以贯穿一些放松、减压、平稳情绪的教学内容。如“杨式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青少年塑身瑜伽”、“青少年普拉提”等,实践证明,这些练习对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调节情绪非常有帮助。
体育教学除了智力活动外,更主要的是身心练习。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利用有限的空间来做无限的奉献,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真正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