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赫
“日本动漫”一词往往出现于当代绘画艺术的大众语境中,然而,日本动画与漫画两者的发展历程却大相径庭。日本漫画产业可追述至12世纪,最古老的漫画作品当属平安时代的《鸟兽人物戯画》,随后诞生了漫画杂志、讽刺漫画、连载漫画、长篇漫画等各种形式。直至1917年,一部名为《芋川椋三玄关·一番之卷》的作品才标志了漫画映画的出现,直至20世纪50年代,“漫画映画”才更名为 “动画”,并被民众接受。发展至今,日本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动漫产业输出国和全球动漫文化的风向标。
二战前期与中期的日本动漫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国内对于漫画这一表现形式的认知已趋于完善。由于历史悠久,战前的漫画产业已基本成熟,形成了从出版至代理、销售等环节的流程化产业链。不仅如此,现在日本国内畅销的漫画形式——漫画杂志已经在18世纪末期开始萌芽。
与漫画相比,战前的日本动画还处在摸索阶段,这个时期的动画作品很大程度上融合了美国动画和本土漫画的特点,题材也多取自于传统民间故事和名著,如《猿蟹和战》、《一寸法师》等。由于漫画文化的根深蒂固,动画的发展长时间处于尴尬地位,加之战前以迪士尼为首的大量美国动画引入日本,使得本土动画一直遭到排挤,一时间,日本动画产业陷入瓶颈,发展极为缓慢。
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逐渐显露其罪恶嘴脸。随着侵华战争发动,日本开始将整个国家逼进战争状态,此时的日本动画从业者也配合着军国主义丑陋的行径,开始制作大量战争宣传片。由制作人濑尾光世录制于侵华战争初期的动画《猴子冲锋队》,讲述了猴子军队迅速攻陷由熊猫军队把守的城池。录制完此片后,濑尾光世的制片厂濒临倒闭,后被当时较大的制片商“艺术映画社”吞并。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动画在硝烟中寻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作为不同阵营的双方,日本不再引进美国动画片,而是加大了对本国动画业的投资,制作所谓的“国策片”,宣扬武士道精神和伪和平主义,以配合其卑劣的军国主义侵略行径。
同一时期的日本漫画界也并非一片净土。本身以娱乐大众、抨击现实的普世作品为原则的日本漫画界,也成为了军队及政府用于蛊惑大众、宣传军国主义、美化侵略的武器。1931年,田河水泡的《黑流浪汉》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连载,其内容讲述了一只流浪狗加入“猛犬团”,最终成为职业军犬的故事。 《黑流浪汉》最初的画风有明显的迪士尼痕迹,运用拟人的手法,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日本当时急需的军国主义思维,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发动侵略战争的需求,更美化了这一行为。在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强制集中了一批漫画家、出版社,于1940年成立了统一的漫画组织 “新日本漫画家协会”,开始为战争行为做动员、宣传。但是,这一扭曲的目的,不仅没有促进日本漫画创作,反而使其停滞不前。
二战后的日本动漫
二战宣告失败后,日本社会开始觉醒。军国主义分子挑起的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不仅给亚太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而且给日本国民带去灾难。遭受原子弹侵袭后,日本工业体系濒临崩溃,死伤不计其数。同时,宣告战争失败的天皇,狼狈地丧失了神性。战前社会中繁荣的价值观体系全面崩塌,日本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陷入了“虚脱状态”。
觉醒后的日本,大量社会思潮涌现,如对战前的封建文化进行批评的现实主义思潮,对军国主义丑陋行径和战争进行批判的和平主义思潮,企图构建新的价值体系与文化体系的新社会思潮等,均是在文化产业遭受重创的战后时期盛行的。在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又相互制约的背景下,反省与自嘲成为整个社会文化作品创作的核心价值。此时,日本动漫也由于战后时期的特殊社会心理而加速了发展步伐,在此起彼伏的文学浪潮推动下,一批批经典作品开始萌芽。
受战后文化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动漫作品也纷纷以战争为背景进行创作,诞生出了许多优秀的和平主义作品。同时,强烈的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也是当时社会中的主流思潮。因此,战后的日本动漫在这种矛盾中不断发展,原本定位于儿童寓教于乐的动画、漫画,也开始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战时停滞的漫画产业再次恢复了生气。一方面,漫画家以杂志、报纸为舞台,开始对日本社会进行讽刺、批判。另一方面,日本动画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也摆脱了战时军国主义的桎梏,开始有了新血液的注入。此时,一名医学博士手冢治虫(Osamu Tezuka 1928?1989)开始在动漫界崭露头角,并成为影响全球动漫界的动漫大师。1947年手冢制作发表了动画作品《新宝岛》,并革命性地采用电影制作技法,反响强烈,被称为“再次发明动画”。随后,手冢开始了他影响世界的漫画旅程,1952年《铁臂阿童木》(《原子小金刚》)一问世便轰动整个日本。手冢笔下纯真、善良、勇敢、百折不挠的阿童木形象,恰好契合了战后日本重建家园、摆脱外国势力干预的时代和精神需求。手冢也凭借阿童木奠定了自己在日本动漫界的地位。
受二战与日本思想变化的影响,手冢的战后作品涵义凝重、深邃,是和平主义风格的代表。其反战作品典范《三个阿道夫》以纳粹时代为背景,分别讲述了三个名叫阿道夫的人的爱恨情仇和他们所牵连的国家兴亡,在赤裸裸地批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同时,表达着手冢及他所代表的漫画家对这场战争的思索。
曾受教于手冢治虫的漫画家坂口尚也以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反战漫画《石之花》。故事讲述了二战时期的南斯拉夫,少年科瑞罗在纳粹入侵后失去家人,流离失所,只好加入当地游击队,之后不断面临生离死别,过程中看尽人间丑恶,但却在逆境中坚强寻找人生的含义。《石之花》不仅反映出战争的残酷,而且从人性角度剖析了战争所带来的人性扭曲。
经历过二战的手冢,除了反思战争以外,也从中看到了人性的恐怖与光辉。手冢有一部分作品是表达渴望思索、探求人性真理的。1972年至1982年创作的《佛陀》,是手冢“求索”精神的代表作,它以佛教为背景,探究人性、生命与永恒等深邃主题,讲述了渺小的个体对庞大世界的探索与追求。此外,手冢的其他作品也渗透着战争引发的思索。作为一个多产的漫画家,手冢一生创作了四百五十余部漫画作品,类型涵盖儿童生活、科幻、侦探、历史、文学、医学、宗教、哲学等范畴。
战争的洗礼造就了“漫画之神”手冢治虫,更开辟了当今我们熟知的日本动漫世界。然而,二战对于动漫文化的影响还远不止此。以手冢治虫为代表的战后漫画家精神正影响着一批又一批新的漫画家。
浦泽直树
谈及浦泽直树,必须提及其“神作”《怪物》。该作从1994年开始连载,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单行本出版后,更是卖出累计2000万本的销量。《怪物》被公认为浦泽直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享有高度评价。连载结束后,动画版《怪物》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5年,美国新线影业(NEW LINE CINEMA)购其版权准备翻拍成电影;HBO也于今年开始将其拍摄成为电视系列剧。
《怪物》发生在柏林墙刚刚倒塌的德国,一名日本天才医生在面临权贵的压力和人性时,选择违背上级命令,为一对杀人案件中的双胞胎(二战时由纳粹孤儿院培养长大的“新武器”,智商超群却冷酷无情)进行手术,没想到无意间唤醒了本该沉睡的怪物,开始了探索与救赎的漫漫长路。随着故事线索的延伸,一大批二战前后的关键事件与人物抽丝剥茧般浮出水面,引出一个跨世纪、泯灭人性的巨大阴谋。
《怪物》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漫画,其戏剧般的故事听来令人毛骨悚然,但是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故事居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发生在90年代的原型事件是一场牵扯出涉及200余人的谋杀案件,曾轰动整个欧洲。更加扑朔迷离的是,浦泽为了取材,曾与一名奥地利作家深入德国各地调查,然而有传这名作家在调查完成后便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浦泽直树可以说是手冢治虫的头号粉丝,作品《怪物》中所涵盖的政治、历史、战争、犯罪学、心理学等多领域正如手冢作品中的多元含义;《怪物》及其他浦泽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描绘都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描绘,镜头感十足,常常使人忘记正在读的是一本平面作品,而这正是将手冢的表现技法优化后的结果;同时,受手冢等前辈漫画家影响,浦泽的作品多取材于二战时期,如 《怪物》 、《危险调查员》及新作《BILLY BAT》等;此外,浦泽直树还在作品《PLUTO》中将手冢治虫笔下的经典人物铁臂阿童木的故事进行再创作,将剧中人物写实化,用超现实主义的技巧讲述了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思索。
大友克洋
曾与宫崎骏一起被誉为影响力仅次于手冢治虫的大友克洋,并不被国内的主流受众所认知,却享誉欧美,这得从1988年摄制完成的《阿基拉》说起。故事是一个极为残酷的科幻题材,发生在未来的东京,政府秘密进行着名为“阿基拉”的反人类实验,以培养新一代人类,领导整个种族走向光明道路。结果一个飞车党少年因为一起事故,获得了神秘实验所提供的能力。掌握新能力后的少年便为所欲为,疯狂按照自己的意志,企图改变社会秩序。然而,无法控制这种能力和个人欲望的少年最终将自己送上毁灭之路。
与同时期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阿基拉》用科幻题材来反映现实。虽与战争无关,但是作品中所涉及的政府秘密实验、极端种族主义与贪婪的侵略等元素都含沙射影地表达了对二战的反省。除《阿基拉》外,大友克洋还创作了许多经典动漫作品,如批评社会等级与人工智能的《大都会》、讨论军事工业与反思战争的《蒸汽少年》,以及反应战后日本社会老龄化日渐严重的《老人Z》、《童梦》等。大友克洋的作品中不仅渗透着对战争、人性的反思,并且映射着一系列当今世界中的社会现象,内容深刻、含义悠长。
宫崎骏
作为当代享誉全球的动漫大师,宫崎骏和他的吉卜力工作室已经成为可与迪士尼、皮克斯工作室等齐名的动画制作商。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多以美好恬静的童话世界为背景,但是大多数作品中都透露着宫崎骏本人对二战的情绪。
宫崎骏出生在侵华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父亲为家族企业“宫崎航空兴学”的职员,为战场制造飞机。二战爆发后,宫崎一家举家疏散,离开东京。由于父亲就职于军工企业,因此战争后期整个日本社会匮乏的状况并没有体现在宫崎一家中。然而,生长在这样矛盾环境中的宫崎骏,竟开始对特权阶级产生了质疑。幼年宫崎骏身体孱弱,再加上心智早熟,开始接触并感兴趣于绘画这一不需要外出又可表达内心感受的艺术形式。进入大学后,宫崎骏也创作了大量漫画作品,但因意识到自己无法超越手冢治虫这样的漫画大家,而选择了动画行业。大学毕业后的宫崎骏顺利加入东映动画公司,开始了他的动画旅程,随后逐渐崭露头角,开始被同公司的前辈高畑勋发掘,两人于1985年创办吉卜力工作室。“吉卜力”这一名字的来源,则是二战时意大利的一款侦察机。
二战的影响贯穿着宫崎骏的整个创作生涯,1988年,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动画《萤火虫之墓》引起了很大反响,得到了日本文艺界的广泛赞扬。《萤火虫之墓》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二战动画,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影片并没有将过多的镜头对准战场,而是描写战争中受害孤儿的故事。受战争影响的孤儿兄妹两人相依为命,饥饿、病痛、死亡始终伴随左右,在萤火虫般绚烂的光辉下,俩人静静地死去。影片对于饥饿的描写十分生动,将战乱年代受难民众的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
由于年幼时所经历的战乱,宫崎骏的作品在表达美好愿景的同时,总是有着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从《风之谷》到《幽灵公主》,从《千与千寻》到《悬崖上的金鱼姬》,其作品皆通过美轮美奂的世界反映对道德的思索。
对于影响自己一生的二战,宫崎骏其实有着自己的见解。虽生在日本,但是宫崎一直倾向社会主义,坚持相信劳动者与革命思想的胜利。对于生长在军工家庭的宫崎骏来说,家族的职责就是为二战战场提供飞机,这便使宫崎产生了矛盾心理,一方面深切厌恶战争,另一方面又把飞机作为一生的爱好。这种矛盾可以体现在1992年出版的《宫崎骏杂想笔记》,它收录了宫崎骏创作的13篇短篇漫画,多以二战战场为背景,其中第六章“九州上空的轰炸机”改编自中山雅洋的同名小说,讲述了1938年中国空军东征日本的故事,当时遭受侵华战争的中国政府组织了一次“空袭”活动,两架轰炸机把无数张《告日本国民书》的传单抛洒至日本上空,并完成任务安全返回祖国。此事件轰动了西方世界,当时的中国军事能力比较落后,空军实力更是不如日本,却遭到了中国空军英勇的“纸弹空袭”,颜面尽失的日本当局,将事件掩盖了下去。宫崎骏将此事件客观描绘在笔记中,记录的同时表达出对二战的正确历史观。
2013年9月,第7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起风了》成为宫崎骏的正式隐退之作,作品的背景又设定在硝烟滚滚的二战战场,主题也是宫崎骏所感兴趣的飞机。作品一经公开,便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巨大争议,而焦点不仅仅是宫崎引退,更是影片中所刺激到的日本政治的敏感神经。《起风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著名工程师和飞机设计师掘越二郎的故事,宫崎骏通过掘越二郎的生平展现出战争与武器制造者之间微妙的关系,通过对主角细致的心理刻画,展现出二战战场的冷酷无情。
一直以来,宫崎骏都对发起战争的右翼深恶痛绝,《起风了》公映后,宫崎借着作品热度在吉卜力工作室的杂志《热风》中围绕右翼势力企图修改和平宪法等政治问题发表评论文章,题为《修改宪法,岂有此理》。在文章中,宫崎毫不避讳地谈及自身对日本历史的憎恨。文章中第一段就提到“……我就想自己出生在了一个做混账事情的国家,真心得讨厌起日本来了”。文章谈及宫崎骏对于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等日本挑起的无端恶性的厌恶,并且严厉批判政府与右翼分子企图篡改历史的行径,“我理解没有人想看日本军阀历史,不过要在日本这个国家当政治家的话,就必须接受历史教育。如果你不了解自己,那么在国际上将寸步难行”。谈到自己对祖国日本的认识,宫崎说到“……我长大后不愿意唱日本歌。所以每当我一边唱着‘为了祖国的光明战斗之类的俄罗斯民谣,一边想‘如果我有这样的祖国就好了”。文章公开之后,瞬间成为日本国内热议的焦点,右翼分子开始抨击宫崎骏本人及其作品,一时间这部作品和宫崎骏的言论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然而,这时的宫崎骏却选择激流勇退——宣布自己动画生涯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