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的反“客里空”运动

2014-03-11 14:05李庆刚
党员文摘 2014年3期
关键词:戈尔洛夫前线

李庆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批评了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其中指出:“有的抓工作不讲实效,不下功夫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难以给领导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响的事不做,工作汇报或年终总结看上去不漂亮的事不做,仪式一场接着一场,总结一份接着一份,评奖一个接着一个,最后都是‘客里空。”

谁是“客里空”

“客里空”是一个虚构的文学人物,出自1942年苏联作家考涅楚克发表的话剧《前线》。这部话剧在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过重要影响。1944年春,诗人萧三把自己翻译的《前线》交给毛泽东阅读,毛泽东读后立即推荐给《解放日报》连载。

《前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塑造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前线总指挥戈尔洛夫将军,作为老资格的布尔什维克,他对党忠诚,作战勇敢,但毛病也很明显:故步自封,骄傲自大,爱摆老资格。另一个就是脱离实际,靠捕风捉影甚至编造事实来写报道的记者客里空。作为一个记者,此君最大的本事和特点是能坐在屋子里把不存在的事情编成新闻,并且活灵活现。当听说戈尔洛夫的儿子在前线牺牲的消息后,善于捕风捉影、添油加醋的客里空顿时来了灵感,在没有采访将军本人的情况下,他便写出了绘声绘色的“真实”报道。客里空在报道中写道:“老将军知道他的爱子阵亡了,垂下头来,久坐不动。然后抬起头来,他眼睛里没有眼泪。没有,我没有看见!他的眼泪被神圣的复仇的火焰烧干了。他坚决地说:‘我的孩子,安眠吧,放心吧,我会报仇的。我用老军人的荣誉发誓。”

在准备把报道发往莫斯科的时候,毕竟心里发虚,客里空才提出要“在电话里和总指挥商量商量”。有人质疑:“在电话里你怎么能看得见总指挥的眼睛呢?”客里空一语道破天机:“我的天呀,假如我只写我所看见的,那我就不能每天写文章了,我就一辈子也休想出名了。”客里空露马脚后,红军官兵把他从前线赶走了。

“戈尔洛夫”“客里空”这两个人物形象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中央和毛泽东的推动下,“戈尔洛夫”“客里空”这两个剧中人物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文章当中,迅速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所熟知。

反“客里空”运动

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开始实行土地改革。随着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和解放區土地改革深入进行,受制于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制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宣传报道中夸大成绩、隐瞒缺点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倾向也有所发展。1947年4月,党中央新组成的工作委员会在刘少奇等领导下渡过黄河,到达晋绥边区,开始了解土改中的情况和问题,发现了有些新闻报道不真实的问题。

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用一整版篇幅刊登《前线》剧本中有关“客里空”的情节。解放区新闻界反“客里空”运动由此拉开帷幕。

1947年9月18日,《晋绥日报》在创刊七周年纪念之际,与新华社晋绥总分社联名发表《关于“客里空”的检查》,连载四天,将检查的重点指向报社的领导人员,提出把肃清“客里空”与检查、端正领导作风结合起来。

这场由《晋绥日报》发起的解放区新闻战线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客里空”运动在反对右的错误倾向时,也助长了“左”的错误倾向,这一情况迅即为党中央所觉察并得到纠正。

毛泽东和刘少奇的点评

1948年3月下旬,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离开陕北,途经晋绥地区赴河北。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并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指出,“《晋绥日报》在去年六月以后进行的反对右倾的斗争,是完全正确的”,后来出现的缺点,“主要是‘左的偏向”。在谈话中,毛泽东特别强调了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要使不懂得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对于一年多来的反“客里空”运动也作了总结。他说:“在我们党内,有没有喜欢别人吹拍的戈尔洛夫呢?有的。你批评他,他不高兴,你给他吹吹拍拍,他高兴了。因此,‘客里空还有点地位……不过这不可靠”,“不论访问什么人,要得到群众的真心话,是很不容易的……工作做好了,党和群众会报答你们的。但是,这是结果,不能当作目的去追求。如果你着急,马上想搞一个全国出名,那只能是‘客里空。”

(李云贵荐自《学习时报》)

猜你喜欢
戈尔洛夫前线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世界著名小镇克鲁姆洛夫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警犬戈尔吉
爸爸的微笑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图形前线
跟踪导练(四)4
玛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