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华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0)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困惑与出路
杨翠华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0)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分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变化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存在的困惑,需要转变思政教育观念,更新思政教育内容,充分借用新媒体,加强与辅导员、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形成树德立人的合力。
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战略部署,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工学结合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育人模式[1]。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方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教学素材,直观的社会实践践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随着教育对象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变化,如何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需要,有效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思路、新办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达到“立德树人”的终极教育目的,仍然是我们需要破解的一大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是由教育者(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2]。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个要素都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找到对策,成为一些教师的困惑。
(一)困惑一:接力棒该交接么?——教育者的变化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前两年集中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工厂、企业实习,或者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在工厂、企业学习技能。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一般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相关行政人员等。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困惑是学生一旦走出学校,到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不是该完全发生变化,由企业或者工厂的培训机构承担,由实习指导教师承担,这个接力棒可以交接么?甚至有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课一般在新生中开设,大一结束了,课程也就结束了,后面学生顶岗实习和思政课教师完全没关系。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到底是由企业还是由学校承担,思政课老师是不是可以撒手不管。殊不知,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培训时往往注重技能的培训,指导往往注重业务的指导,企业更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更注重的是员工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收益,可能导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双不管”,学校不管,企业不管。
(二)困惑二:学生还是上班族?——受教育者的变化
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不再是单纯地过着“三点一线”生活的学生,他们的身份变成了“准员工”,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把自己当成上班族。在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除此之外参加一些活动,结交一些朋友,等等,相对来说是单纯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之后,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会像员工一样关注自己的业绩,会和别人竞争,会加班、考核、受到奖惩,他们也要学会和同事、上司等不同对象相处,有些刚刚到企业的学生因为不适应相对复杂的人际交往,不能承受相对繁重的业务工作,出现了精神压力,甚至有了心理问题。此时,怎样定位学生的角色,怎样根据角色的变化调整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成了一些教师的困惑。
(三)困惑三:教什么,怎么教?——教育介体的变化
教育介体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传统的学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要涉及道德和法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内容。工学结合模式下是不是要有所变化,怎么变化?有些思政课教师困惑了,还有一些老师有这样的疑问,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调整教学内容,还是每个专业都一样,流水线式地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传统学院式模式下,思政教育一般以课堂集中教育为主,老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工学结合模式下,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思政课教师怎样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成了一些教师犯难的问题。一些教师提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原有的班级建制被打乱,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工厂和不同的车间,该怎样集中进行教学活动成了问题和挑战。
(四)困惑四:环境改变我们?还是我们改变环境?——教育环体的变化
教育环体,即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既作用于教育者(施教主体),又作用于教育对象(受教主体),共同制约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反过来它又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认识、利用和改造,成为人们(主体)共同面对的客体[3]。学院式教育模式下,学生身处单纯的校园,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经过优化的校园环境,一草一木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要处在校园、企业和社会等多种环境中,有些学生初别校园,甚至会觉得到了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没有了校园的温馨、宁静,却多了冷漠和残酷的竞争。出了校园,开始真正接触社会,复杂多样的企业文化、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交往理念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观念、行为特征产生深远的影响。环境的变化给思政教育带来了难度。
(一)转变思政教育观念,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按照教学计划在大一开设,有些思政课教师课程结束了,便不再和学生联系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某一阶段通过某些课程就能完全达到效果的,区别于其他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做到“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平时教学中,下课了、放学了,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上遇到问题时,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聆听他们的倾诉,为他们答疑解惑,做他们的人生导师。思政课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时就将自己的各种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延伸课堂。如果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了,思政课教师就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在企业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通常,人们认为一个好的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其实,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二)更新思政教育内容,突出职业教育,注重与专业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采用的教材是全国通用的,从重点院校到专科高职,一本书通用,这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转化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内容之外,必须突出职业教育。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高技能是专业课承担的培养任务,高素质则是思政课必须承担的培养任务,学生除了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要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工作后能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树立能到基层到一线去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放弃。
(三)借用新媒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
新媒体指的是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之外的新出现的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90后”的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运用和影响普遍而深远,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一手机,一世界”,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应该运用诸如微博、QQ、电子邮件等方式和学生加强交流。新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超时空性使空间无障碍,无论原来的学生分散在天南海北实习实训,均可以通过如QQ群,微博等方式取得联系;新媒体的及时性为思政教育的素材积累提供了便利,偏于师生针对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和观点,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企业遇到问题便于企业管理者或者学生干部第一时间传达给教师;新媒体的互动性有利于“工学结合”中学生和老师的全面沟通,互动性打破了单项灌输问题,可以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一些平台的交流还可以让受教育者互助解决思想问题;新媒体的匿名性有助于学生心理、情感问题的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是涉及隐私的,新媒体时代可以让心理咨询不再面对面,相比传统的方式学生更能毫无顾忌,这也便于问题的解决;新媒体的超文本性,也就是多媒体性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较之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冲击力更大,能强化教学效果。总之,思政课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新的媒体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加强与辅导员、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仅是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还承担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辅助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思政老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一般课下与学生接触得多,与学生相处时间长,更能了解学生具体的思想情况,思政课教师应多与辅导员沟通,辅导员之间如果互不认识,从不沟通,那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做好。有些学校在思政课考核过程中,已经将辅导员的评价纳入考核体系,这是力求更全方位地考核评价学生,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平常需要多沟通。企业管理人员分为不同的层次,往往最基层的管理者更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具体动态,思政课教师应该多与其交流。其实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希望能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让员工开心工作,幸福生活。如果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企业管理人员能实现三方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关注是最全面的,就会形成一股育人合力,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1]罗丽英,张增良,郝红霞.探析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9(5):101-102.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文大稷,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8-11.
项目来源:本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工学结合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号:2012SQRW284)、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项目号:WZ[2013]jy09)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作者为以上项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