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陈礼林
【真题链接】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题评析】
因为作文的赋分值最高,所以它无疑是高考中最难的一道题。那么,这道题究竟难在哪儿呢,它应该难在哪儿呢?它赋分70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引发的我的思考。我想,它至少应该具有以下三点:
首先,高考作文题应该是一个强大的问题情境。江苏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简化成“青春是不朽的,还是易逝的?”学生在作文中必须直面这个问题,并完美巧妙地回答它。即使是写记叙文,也应该是用形象来暗示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只回答是不朽的,或者是易逝的,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还不够,必须演绎具体的措施,让读者知道如何守护不朽的青春。发现问题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一直希望高考作文能再贴近生活一点,尤其是像当年文天祥的科举一样,将当前生活中难解难分的问题,发动所有高考学子来思考,吸纳他们的智慧,他们一定会拼尽全力来解答,我们还能从中得到改革与决策的灵感。“青春”这个题目是个稳妥的考题,但其问题情境还不够强大。不过,我们可以将其写得够味一些。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思维悖论,这就牵涉到第二点了。
其次,高考作文题应该是一个久远的学科困境。也许正是为了合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江苏高考题始终保持着一贯的诗意与典雅。单就作文的写作规律而言,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虽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语文的本性究竟在哪里呢,在70分中又如何评判呢?孔子讲:“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70分还应该是语文学科中的一个强大的问题情境,而不仅仅是生活的强大的问题情境。我个人认为,高考作文最需要关注的学科问题情境是“如何写得深刻”。而如何写得深刻,一方面需要高度关注思维的集中性、连贯性与递进性,另一方面需要重视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抓住一点,深入剖析,富于真知灼见。我们尤其需要警惕那些无病呻吟、华而不实的“四不象”作文,搬弄一些华丽的语言碎片,投掷一些解气的牢骚,但故事讲不完整,道理说不周全,“吹”得天花乱坠,但无法给人启迪,实属文字垃圾。
最后,高考作文应该是一个鲜活的话语个案。这就是清代诗人袁枚所讲的“字立纸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话语模式,虽然不允许在试卷中透露出个人信息,但“文如其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字里行间就明明白白地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见不出这个人来,他的语言就是单调乏味的,他就是对不起这70分的。这70分,需要多少年的语言积累啊。我常常提醒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你写出这样的文章,如果是初中毕业生,写得出来吗?高考作文,哪怕是写记叙文,也应该是稍微复杂一些的记叙文。虽然不要刻意在作文中玩弄技巧,但对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毫不用心也是不应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要有我们自己的用词特点、修辞风格,要在某一方面形成专长,比如精通文言文,唐诗宋词熟读成诵,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如果我们的高考作文具备了上述三个方面的要素,就可以跳进70分的天平中去称一称了。
【下水作文】
请对青春五连问
●陈礼林
一问:有人说,青春是不朽的;有人说,青春是易逝的。这两句话中说的并不是一个“青春”,你能辨别出来吗?
答:青春就其词义来说,源于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葱色,所以春天称青春。喻指人生中青年时代的壮丽时光、黄金时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如此看来,现实的青春终究是要随风而逝的,但精神的青春却可以贯穿人的一生,乃至万世留芳。
这样一想,似乎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什么叫不朽呢?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可以不朽呢?是由谁来认定其不朽呢?流传下来的就是不朽的吗?这些问题都得一一考辨,才能下稳妥的结论。中国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按理说,做不到这三点,就算白白在人世间走了一遭,怎么可以说他有青春呢?但芸芸众生中享受青春的人,却比那些追求不朽的人,显得更有青春,而那些所谓的不朽,大多也需沉寂了几个世纪之后,才被人冠以不朽。原因就在于不朽一般都不会为本朝本代的人所接受,他们的出色慎独于他人,领先于时代,如孔子、苏格拉底,到头来决定了这些人并没有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究竟谁更有资格去检验或定论青春的不朽呢?我觉得首先是人本身的价值取向,在精神的永恒性与时代的实用性之间进行取舍与定位,最终建立自己的“信念”。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是运动员,至于朽与不朽,评论权肯定不在你自己。
二问:为什么有的青春不朽,有的青春易逝?
答:每个人都知道“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都想使自己的青春更有价值,所以每个人都树立了自己的人生信念,选择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北宋时期的张载少年时志在边关,到范仲淹那儿报名参军,被老范挡了回去,并苦口婆心劝说他回去做学问,结果确实成就了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大师。倘使李后主与宋徽宗不选择做皇帝,而专心做一个艺术工作者,他们的艺术成就可能会更大,但也可能会碌碌无为,恰恰是那种从天堂到地狱般的人生折磨,造就了他们的笔墨乾坤。所以,不朽的青春一定要有条件,易逝的青春也一定事出有因。
什么样的条件会创造青春不朽呢?董进宇先生认为,主要是我们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德国音乐家巴赫年轻时家里很穷,但他酷爱音乐,经常步行数百公里,去登门求教,开拓视野,最终铸就辉煌。他凭借的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吃苦耐劳,而是对音乐的痴迷。文天祥年轻时可算是花花公子哥儿,但国家危急存亡之秋,铁肩担道义,视死忽如归,他凭借的是一种爱国献身的自豪。所以,青春的基因是一种活力,一种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活力。
三问:怎样捍卫青春的不朽与正视青春的易逝?
答:核心是要为青春打造一个公平、阳光的发展环境。青春是蓬勃向上的,但也是极度脆弱的。在某种意义上说,青春就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如果不给你一张舒适的床,你就做不了美梦。我们要建立一个催人奋进的机制,一个阳光透明的机制,一个互相监督的机制,让不朽的青春大放异彩,让易逝的青春不留遗憾。
这个“措施思维”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它是落实前两个问题的,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青春,乃至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被这个问题打败的。我们在青春的灾难面前束手无策:谁还给青春蓝天碧水?谁让青春随意进出无良网吧?谁给青春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不是江湖人,却处江湖中。在江湖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青春的朽与不朽,由谁说了算呢?有些时候,能有青春,就不错了,遑论朽与不朽?
四问:我们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
当越来越多的人渴望移民国外,当有人叫嚣“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面笑”,当有人整天拿着手机刷微信不顾父母妻儿魂不守舍,当爷爷延迟退休而孙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我们易逝的青春,正在直接受到威胁;我们青春的质量正在急速下滑,身处险境。这种威胁来自那些可制造不朽的青春的元素:教育、制度、文化。如果我们再不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再往后,我们想重视也无能为力了。说得难听一点,我们的青春正在堕落,无论是肉体的青春,还是精神的青春。
当然,仅仅讨论这个问题是不够的,也无须讨论得水落石出,关键在于尽快付诸行动,拯救青春!从哪儿拯救起呢?卢浮宫失火了,里面都是世界名画,先救哪一幅呢,先救离门口最近的那一幅。每一个青春都是重要的,我们先拯救自己,然后拯救身边最近的人,最后“修齐治平”。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自暴自弃,还是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吧,这也许是青春不朽的最重要的原因。
五问:大多数人可能拥有的只是一个平常的青春,如何使平常的青春更有价值?
答: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养成一种高看自己的习惯,但要学会顶天立地做人,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罗斯福的母亲既为当总统的儿子而自豪,也为当农民挖土豆的儿子而骄傲,因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在属于自己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耕耘与收获。歌德借《浮士德》告诉我们,人类的欲望并非总是无止境的,有时,适当的停止,也能欣赏至美的风景。有太多的人为了不朽而丧心病狂,也有太多的人不求上进而一生平庸,那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仔细地保护好“我”,让自己健康地、善良地、自然地发展,不拔苗助长,不明珠暗投,而是不忘初心,保持恒心,下定决心,发乎善心。陶行知先生曾对晓庄师范的毕业生说:“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其实,青春的朽与不朽,关键也在于你秉持了一颗怎样的心而已。
【要点酷评】
本文围绕“青春是不朽的,还是易逝的”这个核心问题,按照“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的“五何”问题分类法进行分形思维,环环相扣,层层剖析了“不朽与易逝”的辩证关系。文章结构上模仿汉赋的问答体,五问五答,形散神聚,且将写作的观察视角进一步放低,贴近现实生活,有的放矢,充分思辨,富于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