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芳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公安院校在培养人民警察后备力量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公安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通过有理性设计和精心组织实施的、全方位的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早日进入职业化成长发展的轨道,更好地实现与实际工作环境和岗位的对接。图书馆是公安院校培养学生警察职业素养的重要阵地,应该在学校教育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以及具体运行过程中高度重视,统筹实施。
警察职业素养是从事警察职业的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符合警察职业规范和要求的综合品质。这种综合品质主要包含职业理念、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思维、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文化等方面。实际上,警察职业素养无论是其深刻内涵还是丰富表现,都不可能仅用一个概念和一组具体描述就可以阐释和表述清楚。
根据“素质冰山模型”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的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水面以上部分”和深藏的“水面以下部分”。理论,个体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是表层的特征,不能完全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行为的关键因素,可以从根本上鉴别绩效优劣。警察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警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7/8,它代表警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人的大部分职业素养是不易被看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因此,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以显性职业素养培养为基础,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也不是仅仅由学校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多方共同协作完成。
把图书馆培养学生警察职业素养定位于工作责任,是由于图书馆的综合教育性更能够全方位地影响到学生警察职业素养的养成。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们阅览、学习的机构,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的职能。公安院校图书馆不仅应当具备普通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还应当具备人民警察职业素养教育的职能。具体表现在,一是知识育人。通过系统搜集、整理、收藏公安学、公安技术和法学等学科图书资料,以及公安工作档案、卷宗、案例等图书资料,并进行符合专业教育和学科学习需要的合理分类组合,建立专业借阅室或者学科文库,方便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同时,以积淀多年的丰富的其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图书资料为基础,为全面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素养提供丰富多样的“营养”。二是环境育人。通过物质环境的精心设计和布置,对学生进行警察职业文化的熏陶;通过对纪律环境的要求和行为约束,培养学生令行禁止的警察纪律和文明高雅的行为举止。三是服务育人。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培养学生的大爱之心和服务人民的职业道德;通过一丝不苟的管理,养成学生严谨、严格的学习和工作作风。知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综合起来就是公安院校图书馆的警营文化教育系统。因此,公安院校图书馆承担着综合培养学生警察职业素养的工作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公安院校图书馆的核心职责,履行好这一核心职责是公安院校图书馆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基本责任。
从系统理论的视角看,学校是系统化的育人“机器”,学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并与其他子系统协调运行,可以使整体系统效能实现最大化。多年来,许多公安院校图书馆积极探索,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创造了许多成功的运行模式,为系统培养学生警察职业素养作出了贡献。但是,以更高的发展目标和长远的建设规划来看,目前的成果仍然是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成就,仍然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建设工作使之日臻完善。通过走访和交流,了解到目前公安院校图书馆在培养学生警察职业素养方面还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方面。
问题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工作与学科专业建设和学生警察职业素养的契合度、支持度还不够高。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有些院校图书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责任,还没有自觉地按要求和规划去做培养学生警察职业素养的工作,因而工作责任不明,目标模糊,培养工作深层渗透、深度融合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单位工作作风不扎实,重形式,做表面文章,服务理念和政绩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公安学、公安技术学科专业图书资料资源结构不均衡,有的方面资源比较稀缺,难以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结构体系,如许多公安学二级学科的史学资料资源比较稀缺,建设工作跟不上就容易造成空白点。另一方面,真实反映公安工作实际的公安实践案卷 (包括工作档案和案件卷宗)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适应培养要求。从资源建设工作看,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渠道和获取方式单一、缺乏有效建设机制。例如,公安机关浩如烟海的工作案卷,是专业教学和图书馆实现警察职业素养培养的最好资源,但由于机制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公安院校都有建设之意却多年来未形成应有的建设之果,真正体现公安院校图书馆特色的资源仍显不足。
现在一些图书馆寄希望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实现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而缺少了必要的理性指导和引导组织性的交流与探讨。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方案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是这项工作的评价体系、考核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
公安院校图书馆培养学生警察职业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同时要精心谋划具体运行方案和协调机制,并以制度的形式和有效的监督形成高效的执行力。
这种理念的核心是综合性和多样化,即把有利于培养和养成人民警察职业素养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利用图书馆综合教育的优势,形成综合性和多样化、教育熏陶与学习养成相契合的系统。这种理念和系统要通过优秀的系统设计和组织服务,物化为主题鲜明、生动具体的切身感受,达到润物无声、自然熏陶的境界。吉林警察学院和重庆警察学院警营文化建设和教育有声有色,图书馆在其中作用甚大,值得借鉴。
公安院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优秀人民警察培养、促进公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是公安院校图书馆改革创新永恒的主题。根据各校的经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放下图书馆传统学科体系的架子,按照培养优秀人民警察人才的需要,主动融入公安专业教育教学,把部门服务触角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按照专业警种、教学层次和需求类型,落实各项制度和建设措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图书馆在学科馆员制度和对口服务制度实施以及专业资料库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公安学、公安技术成为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一级学科以后,公安院校图书馆的学科专业资源建设面临着需要进一步科学划分、系统整合的局面。按照有利于优秀人民警察培养、人民警察职业素养养成的核心要求,根据图书馆专业学科建设规律和特点,公安院校图书馆应当组织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学科图书资料库建设的探索和尝试,同时进行初、中、高年级“三级递进”的专业学科图书资料服务系统建设。在这方面许多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有必要整合力量,联合研究,快出成果,使公安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建设。
公安院校职业化的教育特征,决定了其教育教学必须深入研究公安工作的历史与现实,以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服务、引领公安实践。公安实践案卷是公安民警在工作中形成的业务工作档案和案件卷宗,是学习和研究公安工作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更是培养学生警察职业素养的最佳素材。建立公安实践案卷库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公安院校图书馆最能体现学校教育特色、行业特色、区域特色和警种特色,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特色建设,对培养高素质公安专业人才、有效推进公安队伍建设起到全面的支撑作用。许多公安院校在这方面有所探索和尝试,但整体上仍然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系统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公安院校图书馆培养学生警察职业素养应当形成以经典阅读为基础、指导引领为重点、交流促进、协同发展的系统和服务模式。其中,经典阅读是感受与感悟,是必须建立的基础,需要不断积累和长期沉淀,以一定量和丰富性为主要衡量标准;指导是深化和提升,为的是提升读书不可不到的层次,需要指点迷津和画龙点睛,以阅读需求和指导精准度为主要衡量标准;交流是交汇和碰撞,是思想、理念和意识的交响乐,是学之本、学之用、学之乐,以共鸣、争论、借鉴、欣赏、启迪等价值为趋向。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图书馆、学生、教师、民警之间除了要建立固定的读书会、报告会和交流会以外,还要建立如微信群、QQ群等便捷的交流方式,使阅读、指导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公安院校对学生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培养成效在毕业后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才能充分显现出来。因而对图书馆培养学生警察职业素养成效的评价,无论是评价指标还是评价方法,都具有复合型和阶段性的特点。目前各公安院校图书馆对这项内容的调查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精细,对公安实践一线民警职业素养内涵的深刻把握和培养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只有建立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警学结合的复合型评价体系,才能准确测量图书馆对学生警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际成效。
公安院校图书馆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潜移默化的。人民警察职业素养的养成特别需要要图书馆充分发挥多功能育人作用,更加全面周到、细致入微地把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加强全面育人研究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实践,是公安院校图书馆建设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