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春明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到2013年的昆明南博会,越来越多的常态化大型活动表明,其已经成为社会生活表现形式之一而深入人心。昆明市上世纪90年代的大型活动每年的安检量均在个位数,进入21世纪,大型活动的安检量剧增,目前每年达到500起左右。而一些一线城市更是每年高达3000起左右。伴随人财物的集中,影响大型活动顺利进行的因素也越来越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上海APEC会议举办期间,境外恐怖组织就扬言进行袭击,也就孕育而生了一些新的保险险种。在大型活动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疏漏都有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2014年3月15日,容纳6万人的尼日利亚体育场一场招聘会引发了人员踩踏事故,造成了16人的死亡。
大型活动具有申报过程与安保同步性的特点。从北京奥运会到广州亚运会,申报到举办均历时7年之久,这期间安保工作也准备了7年。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申报成功之日也就是安保工作正式启动之时。多年的准备,让现场的安保工作更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兵法有云:我之要点,敌之所功;敌之要点,我之所求。对于现场的安保,主要通过抓住三个要点来实现。
大型活动现场安保的区域划分和分类管理是保证现场安保成功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现场安保区域进行划分,为保证现场演出、比赛和观看秩序提供坚实基础。现场各类秩序的规范和公共安全的基础与起点都建立在分类及其标准之上。它以现场活动场所的地理区域为基础,通过横向的地理位置区别与纵向的活动顺序安排进行划分,形成一个合理有效有序的现场安保分类框架,为保证现场活动顺利进行的各个环节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对于一张安保对象图,首先要进行先期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活动的类型是什么。明晰活动类型性质,为后续的安保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实践情况看,文艺类的大型活动青年人参加多,激情彭拜、活力四射,场面容易失控。体育类的大型活动对抗性强,引发骚乱的概率高。政治类的大型活动外围可能发生抗议、上访等政治诉求。其次要了解活动的环境状况如何。活动场所是开放的、封闭的、还是半封闭的。不同的活动举行环境就决定了投入安保力量的多寡。最后要了解参加人群状况如何。掌握活动中有无要人、名人等参加,并了解活动举办的时间、时长等。明确这些后,就可以进行初步安保工作区域的确定,做到有的放矢。
对于安保对象区间的划分有三种方法,一是静态的方法。主要依据于所举行活动的相对固定性,场所的相对固定性作为划分的标准。比如在体育场、会堂举行的活动,或者能形成相对封闭的区域。相对而言,静态的安保工作难度相对小。二是动态的方法。主要是所举行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一点一地,具有相对开放的空间。如国庆的阅兵仪式、花车巡游、庙会等。动态进行中的大型活动往往时、事、物、场所处于变动中,安保难度较大。三是动静结合的方法。主要是所举行活动具有封闭的特点,又有开放的性质。如大型活动中火炬的传递安保工作,启火仪式和收火仪式场地相对封闭,传递路线相对开放。就需要两种方法综合考虑。
现场的安保究竟工作范围确定多大合适呢?正所谓“法无定法”,由于大型活动类型的不同,参与执行安保任务的多方对其认识也有不同。实践中人们经常用“三看”的分析方法作为衡量的尺度来审视和考察具体的区域划分。一看活动的规模,所要举办的大型活动是地区性的、区域性的,全国性的还是国际性。二看活动的性质。所要举行的大型活动是属于政治性的、体育性的、文艺性的、商业性的,还是其他类型的。三看参加活动的人员构成。举办的活动如果规模大就意味着现场安保投入力量多,如果是政治性的活动就意味着警卫对象集中。究竟划分多大的区域范围合适,在现实中没有一个循规蹈矩的模式可以照搬,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公式可以套用,而二元结合的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即在大型活动中既要充分考虑活动性质,又要考虑活动规模。按照政治类>体育类>文艺类>商业类>民俗类的思路,结合国际类>国家类>区域类的划分标准进行全面考量。现实工作中只要紧紧把握住:易于工作,便于管理,能够控制,不出问题这样一个总要求,就不难实现对现场区域的划分。
首先确定大的安保区域。实践中会把大型活动区域划分为3~4个工作区间。第一层级是核心区。主要是以重要人物的活动区域、重要场所的所在地为标准划分。第二层级是中心区。主要是以各类大型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队伍巡游等所占用的场所为标准划分。第三层级控制区。主要是现场的安检门到中心区之间的区域,是人员、车辆、事件、物品等多种工作对象密集的区域。第四层级是交通管制区。在该区域主要是附条件的允许或限制社会车辆通行,以保障活动中观众车辆的停放和行驶。由于大型活动场所、活动性质的各不相同,现场安保区域有时也会出现重叠交叉的现象。
现场安保工作纷繁复杂,人、事、物、环境高度互动,处理好自身角色定位问题,考验着每一个现场安保人员。在活动现场安保人员的职责何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有个自我认识和把握的问题。定位不当,把握不当,往往会出偏差,工作难以到位。定位得当,往往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定位失当,则很可能处处受阻,事倍功半。
指挥体系顺畅能及时、准确下达命令是安保工作圆满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安保工作依托决策、运行和执行三个层次,各层级安保机构就需要充分整合政府有关部门及军队、武警力量实行联勤指挥,建立科学严密、指令畅通、运转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实现扁平化指挥。
在大型活动安保中,离不开大量高科技手段,运用高科技手段代替人海战术,是安保工作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是实现安保工作事半功倍的“利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全面提升公安机关驾驭治安和服务安保的综合能力,能实现安保点对点的可视化作战指挥,实现对全社会人、事、地、物、组织的有效管控,实现精准化、精细化的交通组织管理,实现高效率、全覆盖的安检。
按照“定岗位、定职责、定区域”的原则对现场安保人员进行分工。对于涉及国际性大型活动,需要动用军队等武装力量的,按照军队负责生化、核袭击和空中目标警戒;武警负责要害守卫、处置突发事件、巡逻;学警负责驻地、场馆看护;公安民警负责社会治安维护、搜排爆的任务进行分工。按照保安负责查证、志愿者在现场负责查票等进行管理。具体到现场中,一是核心区。指挥部、政治人物的活动区域等要害的守护和警卫是安保的重点,必须安排警力,定人、定岗专门值守。二是中心区。该区域中应当按照具体的现场观众坐席,划分警卫区域部署警力,确保观众席和演出现场的秩序,在该区域执勤的警力既是现场秩序的维护者,又是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处置者和指挥现场观众撤离的引导者。三是控制区。该区域是一个复杂的工作管理场所,涉及参与人员的票证查验、安检,参与活动车辆停放和行驶路线确定,涉及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以及参与人员的一般报警求助等的处理。在该区域中,首先面对的就是一个车辆的停放问题。外围停观众的车辆,内线停演职员和要人的车辆。在外围持相关通行证附条件给予通行,涉及要进行车辆接驳、人员换乘等问题,所以在该区域车辆停放时,要充分考虑车辆停放顺序,体现就近和便于机动。其次该区域往往是其他活动开始前的先行表演区。如进行焰火燃放等。因此,在控制区进行焰火燃放的,必须按照《大型焰火燃放技术规程》(GB2009-24284)的要求,在充分考虑风向、风速等因素后,合理设置燃放安全距离、设置相应警戒带,对焰火燃放点及周边地区实行交通管制、消防巡控和观众疏导。最后设置安检门进行安检。在确定安检距离并对进入活动现场的人群进行安检的过程中,为避免人群短时间、高密度流动带来拥堵,可以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对参加活动的观众进行必要提醒,事先告之进入活动现场禁带、限带物品、通知天气变化等情况,实行错时入场制,加快人群进入现场的速度。在现场设立必要的报警求助服务区进行人性化的服务,以解决一些群众的现实诉求,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现场管理效果。
跨区域、全国性或者国际性的大型活动,现场的安保不能仅仅局限于现场那个点。为了搞好现场的安保就必须坚持谋划在早,超前规划,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作最困难的应对准备,实现最好的结果。工作中需要积极主动与举行大型活动的周边省 (区)、市 (县)进行必要的警务战略合作,在涉及大型活动的情报信息、反恐、打击犯罪、治安防控、重点人员管控和网络安全等方面加强合作,着力强化重点人员分类管控、危爆物品源头管理、省际卡口安全检查、周边地区治安整治等工作。
面对恐怖袭击的新趋势,中国作为当前最具有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对外合作日益加深,欧美等国在华人员和机构越来越多,在华利益越来越重要,因此,发誓要对世界范围内有美国利益的目标频频发动攻击的国际恐怖组织,在我境内实施恐怖袭击的可能性也不可低估。要实现大型活动中的反恐防暴。首先,完善安保方案体系,提前反复开展以防火、防爆、防核生化、防灾害性事故等为重点的安全大检查,对主会场实行水上、水下、空中、地面、地下“五位一体”的立体防控。其次,成立专门的安保情报中心,充分整合公安、军队、武警、海关等单位和部门的情报资源,组织开展涉大型活动情报信息研判、安全形势分析预测及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第三,建立反恐应急专业力量,尤其是处理好涉疆涉藏和涉恐工作,在大型活动现场开展不预先通知的反恐演练。第四,关注细节,从指挥调度、情报研判、场馆住地安保、社会面防控、反恐处突、网络安全、交通保障、消防安全等方面都要进行周密部署。在每一个细节上反复推敲,在每一个环节上精耕细作,对每一场馆、每个住地、每条线路都反复勘验检查。最后通过组织开展总体演练、专项演练、场馆住地演练三个层面的实兵演练,不断检查完善各种方案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确保每项安保工作安全有序。
政治类和国际类的大型活动警卫对象高度集中,尤其开闭幕式期间更呈现出批次多、规格高、活动密集等特点。在现场安保中要实现对要人万无一失的警卫,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依托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时段、全区域、全流程“可视化”监控,确保警卫对象时刻处于安全视线之内。利用GPS定位对每批警卫车队实施“精准化”调控,确保警卫车队准时依序抵达。二要科学划分开闭幕式警卫区域,精心设计集散流线,确保现场秩序井然,实施分区分级指挥和“网格化”控制,突出锁闭看护和安全检查,确保现场安全可控。三要强化措施,严格证件制发查验,力求不错放一人一车,精心组织道路路线警卫勤务,所有路线均按最强措施部署,把全封闭与局部封闭管控相结合,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四要控制制高点,屯守机动力量。大型活动对举办地是机遇也是挑战。活动进行中客观给市民带来诸多的不便利,尤其是涉及大型活动开幕式、闭幕式等有要人参加的活动现场周边有高层建筑时,安保要求高、安保难度大。在对部分重点楼宇实行“人去楼空”、“入户看护”的安保措施时,就需要大型活动周边的高层建筑均派人值守。如果活动是在晚上进行,高层建筑面临活动现场的房屋应该打开窗帘并点亮灯光。为保障安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开展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让所有住户能够充分理解开展大型活动安保的意义并能支持配合公安工作,就尤为关键。同时,在活动现场一定要有机动力量的驻守,并在外围建立24小时待命的反恐应急处置小组,对涉恐、涉枪、涉爆和个人极端行为案件线索进行核查处置。
大型活动现场人流量大,人群之间陌生程度高,人群情绪起伏变化大,人群中一个“微小”的冲突都有可能形成“滚雪球效应”,而引发不可收拾的局面。法国社会学家勒庞认为,群体中人更易于接受自己周边人的判断和爱好,这是一群缺乏组织的人,他们关注着同样的社会热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同处一地、有组织的群体一样的心理行为。一个偶然的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起来,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①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在造成大型活动安全事故的因素中,绝大多数都与人有关,都能找到人的影子,可以说人的行为在大型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和重要。人员的增加可使原本正常运行的设备和运动场所不能正常工作,并对原有的场所、秩序、设备造成破坏;也使得任何微小的不安全因素,甚至原本安全的因素的危险性增大。②佟瑞鹏,大型活动事故风险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需要警方加以高度关注人群中任何微小的事件,并及时加以处置。
社会面的总体平安稳定,不是靠一朝一夕、一点一面能够实现的,“工夫用在平时”,平时社会治安防控建设的效果如何将在战时得以体现,平时基层工作扎实与否将在现场得以检验。面对大型活动现场安保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特点,就更需要深入研究安保工作的方法、措施,探索安保工作的规律,不断提升安保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