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民主的发展及其反思:政治思想史的视角*

2014-03-11 06:49:57曹芳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主思想公民民主

曹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西方经济民主的发展及其反思:政治思想史的视角*

曹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从西方政治民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先哲就对早期民主的不足进行了深刻反思,确立了西方经济民主最早的思想传统。近现代经济民主思想是在自由和平等基础上的“经济平等”吁求,是针对当时政治民主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民主思想,主张保护公民平等的经济权利,实现经济福利的民主分配。当代西方经济民主思想有着鲜明的当代问题意识,它是弥补代议制民主特别是精英民主、多元民主理论和实践缺陷的产物,更是应对当今西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等现实的反映,主张公民权与社会公益相结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思其发展过程,不难发现,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对政治民主理论与实践反思批判的逻辑结果,其发展演变的核心主题是处理好经济与政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西方经济民主思想;历史发展;政治民主

提到经济民主,不少学者会自然地将经济民主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难免使其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迄今为止,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还缺少将这一思想置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进行深层次的考察。学者们一般从政治民主意义上探索民主的发展历程,把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史当作一部政治民主思想的发展史。事实上,在西方民主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济民主思想同样源远流长。本文试图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宏观视角解读和阐释西方经济民主思想,从民主思想的源头开始展现其历史演变过程,反思其发展演变,以拓宽政治学理论研究的视野,以期寻求对中国式民主建设的启示意义。

一、西方经济民主的发展:一种思想史的宏观视角

(一)大众化经济权力理念:古典民主的经济意蕴

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西方经济民主思想传统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确立的,虽然他们都没有使用“经济民主”这个词汇,但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不少地方都体现了经济民主的价值关怀。在古代希腊城邦时代,人们建立城邦的目的是为了一起过更好更优良的生活,城邦的制度安排必须能够提升城邦公民的总体福祉。在城邦中,经济与政治制度是不分的,城邦的政治安排中就包含着经济安排,所谓正义的城邦同时包括着政治和经济领域,以共同体公民的最大幸福为城邦的最高利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民主思想主要特点有:

其一,他们在经济领域首要关注的都是经济自主和经济公平,注重公民正当需要的满足,反对贫富差距过大。在柏拉图看来,私有财产是城邦贫富分化的根源所在。除了一些绝对必需品之外,他反对任何的私有财产,主张用公有制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公平,实行共产主义。亚里士多德赞成更多的私有产权,要求财产应该满足城邦公民们的基本需要,必须符合城邦的公共利益。在巨著《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经济”就是取得生活所必需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1](P3),“财产既然是家庭的一个部分,获得财产也应该是家务的一部分;人如果不具备必需的条件,他简直没法生活,更说不上优良的生活”[2](P11)。他反对平均分配财产,但也认识到私有财产的弊端,赞同法勒亚主张的节制财产以缩小公民之间贫富差距。

其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发现了经济权力的公平分配和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对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性,主张用政治权利的平等来弥补经济权利的不平等。亚里士多德以奴隶社会的财产关系为出发点把古希腊城邦政体分为民主政体与寡头政体,认为穷人的统治与民主政体是一致的。在亚氏看来,民主政体照顾多数穷人利益,而威胁富人的财产权利,没有顾及城邦的公共利益,民主不是“好”东西。与之相比,共和政体才是正宗的政体,因为后者能够“混合贫富,兼顾资产阶级和自由出身的人们……”[2](P199)。为使公民不至于因参与政治生活而降低生活水平,主张以适当的财政补贴来激励公民参与公共事务,使财富“不仅足供每一个公民平时在国内的政治活动,还应当有余裕以应付外敌入侵时的军事活动”[3](P16-19),保护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古罗马时期政治学家西塞罗更是吸收古希腊先哲们的智慧,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总结,认为相对于个人财产权利来说,公民权利应具有优先性,因为它更为重要而且应该是平等的,“要是公民们不愿意均等财富,要是人们的才能不可能完全一致,那么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4](P44)。公民权利既是对财产权利的限制,更是对它的保护。

古希腊和古罗马先哲对早期民主的不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开创了西方贫富共和的民主思想传统,成为西方经济民主思想最早的理论源头。纵观西方民主思想史,古希腊虽没有现代意义的公民概念,公民个人的价值依赖于城邦整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思想家们看来,理想的“民主”应该是顾及城邦的公共利益,全体公民能够共享公共权力,平等参与国家治理。反过来说,任何只兼顾某些公民群体的民主都不是“好”东西。古典民主不仅有政治的内涵,也有经济的内涵,正如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所言,民主不是一个狭义的政治概念。……它可以是一个应用于整个社会的术语[5](P13)。民主蕴涵着大众化经济权力的理念,“真正的民主意味着把实际的政治经济权力让给大众”[6](P471)。

(二)自由与平等的张力和平衡:近现代经济民主思想的产生

毫无疑义,谈论西方经济民主,离不开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传统。古雅典民主曙光之后,西方经历了漫长又黑暗的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是全能神权国家,封建权贵或者宗教势力运用暴力和强权对政治经济生活进行全面控制,广大臣民处于隶属地位,经济自主不可能实现。近代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民主理论家首先要解除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构建市民社会。围绕着这个历史任务,自由主义开始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与民主联姻。自洛克以来自由民主理论就将财产权作为个人应得的所有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确立了经济先于政治的逻辑,把作为市民社会的公民个人与作为国家的公民分开对待,划清国家与社会的界限,要求废除在传统社会中的“臣民”意识和人身依附关系,鼓励经济领域的公民个人不受限制地自由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不可否认,与专制主义相比,自由主义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是近代经济民主思想产生的基石。

与自由主义者洛克的绝对所有权观念不同,18世纪法国的卢梭、雅各宾派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平等,更意味着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平等,主张国家权力干预经济,保护公民平等的权利,实现财富的民主分配,平等是民主主义的主要关怀。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从古典共和主义传统出发,倡导人民主权,他更注重民主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早在1760年出版的《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认为财产私有制的产生以及财富不平等的占有,是社会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各种不平等最终必然“归结到财富上去”,表现为经济不平等,在这一点上他的看法比同时代思想家更深刻更彻底。虽然与近代自由主义者一样,卢梭也认为“财产权的确是所有公民权中最神圣的权利,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自由更重要”[7](P25)。但是,他认为这是一种有限的权利,仅仅适合维持个人和思想独立所需要的财产数量,“就财富而言,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裕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贫穷到不得不出卖自身”,通俗地说,就是“应该既没有乞丐,也没有富豪”[8](P66)。与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把民主看作是一种政府形式不同,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来看,民主更多包括国家的社会内容,意味着社会国家对公民经济社会权利的保护,是一种社会民主。在卢梭看来,无论法律上的政治权利如何平等,在面临财富和权力的巨大不平等时,这些法律上的政治权利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在政治民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权利应该与在社会经济民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权利结合起来。国家不仅保障公民具有同等的政治权利,也要保障公民具有同等的经济权利。卢梭的社会经济民主思想被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民主派当作一种政治宣言,但并没有成为历史现实。但正是这些观念假说对现代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过分推崇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完全依赖“看不见的手”,导致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加剧,贫富分化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经济过度自由导致少数人资本家享有财富和经济控制权,大多数劳动者却遭遇贫困、异化、不平等,被剥夺了基本政治权利,自由、平等、民主三者的矛盾突出。针对当时政治民主的缺陷,围绕如何摆脱经济不平等和资本的经济特权,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现代经济民主思想随之产生。西方先进政治流派包括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虽然都并没有用到“经济民主”这个概念,但他们与之相关的思想原则是很明确的。基于本文的研究主旨,不打算在此涉及,当另作文以专门探讨。、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纷纷提出建立在“自由、平等”理念基础上的“经济平等”吁求,指出经济民主和经济平等是实现全社会所有人真正平等和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在追求政治民主的同时,倡导将民主扩展到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发挥国家在经济福利民主分配和公民经济权利保护中的作用。

“经济民主”是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民主党右派及多数工党领导人在经济改良主义变革时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其中以英国费边社会主义维伯夫妇“工业民主”、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科尔的“工人自治”、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纳福塔利的“经济民主”思想为主要代表。费边社会主义重要倡导者、英国工党执政时期的重要政论家锡德尼·维伯(Sidney James Webb)在1897年与其夫人比阿特里斯·维伯(Beatrice Webb)合著的《工业民主》一书中率先提出作为正式术语的“工业民主”(industrial democracy)。根据其最初设计,工业民主代表着从工业基层民主到经济民主再到宏观政治民主在内的完整制度规划。他们呼吁把工业民主代替工业寡头,强调国家的作用,提出消灭富人对穷人的专制是“社会主义者的主要目标”[9](P4)。纳福塔利在1928年《经济民主的性质、道路和目标》一书中对经济民主思想加以集中阐述。他认为,经济民主的内涵要素是公有化、计划经济控制和参与决定制。经济民主的实现有相互交叉的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通过批评政治民主的不足而主张由经济民主补充政治民主;另一条道路是通过批判经济独裁而主张经济民主上升到经济宪法的形式,与经济独裁相对立。

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内部也发生了分野,不少民主理论家开始向社会主义转向,在自由民主的框架内提出各自的经济民主主张,其中以密尔、霍布豪斯为主要代表。作为19世纪代议制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的主要优势在于对公民参与的民主性格的培养和个人自由发展的促进,使自由与民主和谐一致。他提出民主不仅限于政治领域,还应将民主和公民参与扩大到经济、工业、社会事务领域,强调工业领域的合作参与对公民发展和政治参与的意义。密尔晚年更多地把自己当作一名社会主义者而不是自由民主主义者[10](P154),他意识到了收入、财富和权力的重大经济不平等遏止了大多数人——尤其是工人阶级的充分发展,提出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保障公民经济权利。霍布豪斯试图调节自由与平等的矛盾,在保障自由的基础上向平等倾斜,主张扩大国家对经济领域的干预范围,完成了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过渡。他认为国家有责任维护公民个人的劳动权或工作权,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为公民发展创造条件,“‘工作权利’和‘基本生活工资’权利就和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一样地有效”[11](P80)。这些观点是福利国家干预政策和混合经济思想的最早论述,无疑对20世纪初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纲领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劳资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精英与大众的冲突和调整:当代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新发展

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家还在继续为自由、平等和民主之间的关系而争论不休,同时又有着鲜明的当代问题意识。

一是当代经济民主的危机[12]。20世纪经济民主实践的失败,如苏联的计划经济、南斯拉夫的工人民主、英国煤铁重工业的国有化运动、法国社会民主银行国有化运动、瑞典的职工工资基金运动,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经济民主,使西方国家战后占主导地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和福利国家难以为继。二是代议制民主的危机。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经济权力和经济资源越来越向少数精英群体集中,不仅导致社会分配不公,而且在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权地位”[13](P249),操纵着民主政治过程,影响到公民平等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代议制民主被阉割了本质,蜕变为“少数人的民主”[14](P43)。对普通公民来说,无论是在微观工厂还是企业内,“民主都停住了脚步”,公民一旦跨入工作场所的大门,他们的生活就被公司权威控制和决定,公民的选举权等政治权利无法扩展。三是新的经济社会不公。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使民主退化为“西方跨国公司支配下的民主”[15](P252)。社会经济不公体现在国家层面,也体现在国际层面。

经济精英是否会同政治精英一样受到民主控制?控制企业的精英是否对公众负责?是否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在经济不平等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民众政治上的平等和民主?如何把民主扩展到经济领域,成为20世纪民主理论家关注的重要话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从经验和实践出发,纂改了民主的古典定义,强调民主的形式和程序,“民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16](P357)。为了维护资本的利益而主张把民主严格限制在政治领域,奉行效率至上,在经济生活中忽视“人民的权力”。典型代表为精英民主理论。

不少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家从民主的规范性出发,纷纷提出用直接民主或参与民主来替代或补充代议制民主,主张将民主扩展到经济领域。以激进民主主义者、西方参与民主主义者、新多元民主主义者为主要代表。如激进民主者道格拉斯·拉米斯、塔基斯·福托鲍洛斯等,主张在经济领域实现“人民主权”,强调经济平等和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当代社群主义者强调公民权应该与社会公益相结合,主张国家积极保护公民的工作权、劳动权、社会救济权、受教育权等积极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主张将民主扩张到工业领域,通过一人一票制和工人自我管理将决策权民主化和分散化,根据民主制定的原则分配企业的净收益,实现利润共享,消灭或减少劳资利益冲突。如本杰明·巴伯、卡罗尔·佩特、曼科恩和罗杰斯、保罗·赫斯特、迈克尔·沃尔泽、C·B·麦克弗森。

面对多元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困境,连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罗伯特·达尔等传统多元民主主义者,也注重强调经济平等和经济民主对实现政治民主和政治平等的意义。民主理论大师达尔在1985年完成《经济民主理论的前言》(A preface to econom ic democracy)一书,从政治学视角系统专门地阐释了其经济民主理论,以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经济政治秩序。美国政治经济学家J·W·斯密斯在《经济民主:21世纪的政治斗争》、《经济民主:世界和平与繁荣的伟大战略》、新加坡学者Dhanjoo N Ghista的《社会经济民主及世界治理》等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世界主义民主视角主张将民主扩展到经济领域,以扩展“全球化进程中的民主”(globalizing democracy)。当代西方经济民主理论家主要期望通过经济领域的民主治理,改变少数精英统治的现状,实现公民权与公益权的结合,最大限度得推动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

二、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发展:反思与启示

对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历史沿革做了大体的回顾和梳理,可以发现,经济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既是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产物,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现实的回应,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相对性。虽然西方经济民主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历史形态和观念主张,但透过异彩纷呈的思想样式背后,仍然可以发现其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

(一)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对民主理论和实践反思批判的结果

从西方民主思想和实践发展来看,西方经济民主思想自从产生起就同民主(政治民主)理论与实践不相分离,它也不可能离开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从民主的古典逻辑和历史现实来看,民主的本质内涵即人民主权、人民大众共享政治经济权力。近代以来,自由主义民主与共和主义民主之间的分野与争论是民主理论演变的主线。前者包括代议制民主、精英民主、多元民主等,后者包括直接民主、参与民主、激进民主等。西方经济民主思想在这些不同的民主理论互动融合中不断得以发展,与西方主流的自由民主理论奉行经济优先于政治的逻辑,强调“经济活动的非政治化”不同,经济民主论者赞成广义的政治观,主张将民主扩展到经济领域,强调公民权高于财产权,调和公权与私权、贫富群体之间的经济权益关系,以实现经济生活中人民大众的经济自主性或主体性,旨在最大限度推动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追求深度和广度的民主,实现对自由民主理论的补充和超越。

他们从民主的规范性推演出经济民主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从经济不平等的现实批判和民主的经验性推演出经济民主的必要性和实践可行性,构建经济民主实现的理想条件和程序。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经济民主思想是西方民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是西方民主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产物。经济民主论者强调没有经济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政治民主,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西方民主实践来看,经历了先政治民主后经济民主的历史发展,西方代议制民主和宪政法治相对完善,但在民主化进程中,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民主是经济民主必然的逻辑前提,经济民主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确定性,经济民主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更多的民主形式,从而扩展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政治民主的补充和超越。因此,在非西方民主政治生态的国家,也可以通过经济民主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实现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齐头并进,对此中国学者更应有清晰的认识。

西方民主理论家关于经济民主的本质内涵、内容范围、制度形式等方面存在争议,由于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西方经济民主思想在实践中的困境往往使其备受质疑,与其他民主理论相比,尚缺乏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思想本身仍有待进一步发展成熟。不管是民主社会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民主思想,都不可能脱离自由主义这一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这是我们在理解西方经济民主思想需要注意的。

(二)西方经济民主思想发展核心的主题是处理国家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从政治思想史来看,经济民主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历史形态和观念主张,但国家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是经济民主思想演变的内在线索。古希腊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政治与经济没有分开,国家主导个人,“政治肥大症造成了经济萎缩症:民主愈完美,公民趋贫穷”[17](P317),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发现了这一点,主张经济公平和经济民主,以克服早期民主的局限。近代开始,自由主义把政治从宗教控制和封建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构建市民社会,经济领域中崇尚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干预,把国家与社会对立起来。18、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表明过度的个人经济自由必然导致经济专制与政治民主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围绕如何摆脱经济不平等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现代经济民主思想家主张将民主扩展到经济领域,通过经济福利的民主分配和公民经济权利的平等保护,减少经济不公。

20世纪以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使经济与政治相互依存,彼此渗透,经济问题随时可能上升为政治问题,即“非政治的政治”[18](P243),效率与公平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内在矛盾。全球化背景下,少数精英对广大民众的支配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式,不仅仅表现生产领域在源于所有权不平等的资本与劳动者、雇主与雇员的矛盾,更表现为源于经济企业内部管理权与控制权不平等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也存在于在国家与民众之间经济权利分配、贫富公民群体之间经济成果的分配、甚至全球背景下穷国与富国之间经济资源分配等等,当代西方经济民主思想应运而生。不仅主张将民主扩展到生产领域,还扩展到投资、分配、消费等领域,更要求从工作场所、基层、地区、全国以至全球范围社会经济领域内实现民主治理,通过政治经济安排维护公平正义,促进资本主义民主的纵深发展。尽管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问题不同,经济民主思想本身还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中,但其核心主题是在国家与社会、经济与政治之间寻求和谐平衡。无疑,西方经济民主思想可以为中国式民主建设提供智慧的启迪。

[1]张卓元.政治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何怀宏.平等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M].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M].孙荣飞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黄文扬.国内外民主理论要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7][法]卢梭.论政治经济学[M].王运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英]锡德尼·维伯、比阿特里斯·维伯.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M].秋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Arman Arayik Grigoryan,New Approaches i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mocrac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and Finance 1(1),Issue1991-0886,2007,p,1;[美]凯斯·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M].金朝武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9页。

[13][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王逸舟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14][美]迈克尔·帕伦蒂.少数人的民主(第八版)[M].张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美]克尔·哈特等著.控诉帝国[M].肖维青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18]徐大同主编.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刘强)

D091.5

A

1671-0681(2014)01-0011-05

曹芳(1981-),女,湖南郴州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博士。

2013-10-09

*本文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西方经济民主思想的历史流变及其现实启示》(编号:2011QY00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主思想公民民主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习近平党内民主思想的破与立
论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