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鲁会,李 静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为适应形势和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的发展,中央决定中华文化学院(以下简称文化学院)挂牌成立,至今已有十七年的历程。近年来,中央下发《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文化学院的工作方向和任务。现结合学习中央精神及工作体会,就文化学院工作的基本问题作一讨论,抛砖引玉,就教同行。
任何事物都有其质的规定性。中央相继下发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纲要》和《意见》,基本明确了文化学院的性质任务,即“以中华文化为纽带,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开展中华文化的交流研修,推动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又赋予文化学院以新的使命。因此,从概念上搞清中华文化学院“是什么”等问题,统一思想,廓清认识,使文化学院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具有首要意义。
1.基本涵义。根据中央文件的有关表述,文化学院应有三层涵义:一是本义,文化学院是研究和交流中华文化的高等政治学院。二是狭义,以中华文化为纽带,面向港澳台海外同胞,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推动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三是广义,在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弘扬传承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
2.定义与外延。因此,中华文化学院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目标,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开展文化研究和交流活动的高等政治学院。它的外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进程中,以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为己任,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为桥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纽带,推动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
3.双重属性。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中华文化学院有着统一战线和文化建设的双重属性。根据《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关于中华文化学院的最初表述,它从成立之初就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工作载体,是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的自然延伸,统战为其本质属性,而文化则是其一般属性。
文化学院的统战性与文化性辩证统一,互为表里。离开统战性与文化性的任何一个方面,或强调文化性,将其类同一般文化院校机构,或强调统战性,忽视文化交流的广泛意义,都不能全面界定文化学院的功能定位,模糊文化学院的存在价值。
1.主要任务。根据定义和属性,文化学院的任务是:配合中心工作,服务统一战线,立足文化统战,开展文化交流,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其中,交流是主要任务。
具体而言,可分为四点:一是围绕中心工作,服务统一战线,这是工作的出发点。二是立足文化统战,开展海外交流,这是工作的立足点。三是搭建工作载体,打造活动平台,这是工作的切入点。四是发挥各自优势,深化文化研究,这是工作的基本点。以上四点,有机组成,密切相关,构成了整个文化学院工作的任务篇章。
2.重要意义
文化学院生逢其时,扬帆出海,有多重意义。
一是开展文化统战的需要。文化暖心,文以化人。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是政治统战,更是文化统战。文化学院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开展文化统战工作,具有超政治性的优势,合乎统一战线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发挥文化的作用,推动统战工作深入展开。
二是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需要。随着港澳回归和两岸和平大势,随着国势强盛和国家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聚集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文化为载体,开展各种交流、研修、联谊活动,能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感情,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进政治共识,增强文化认同,对推动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绘就了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统一战线历来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文化建设也对统一战线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在近代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统一战线凝结了深厚的文化理念,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统战文化是统一战线的文化表现,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瑰宝。加强统战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统一战线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文化学院作为以文化为纽带开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载体,不断总结发展统战文化,大力研究弘扬中华文化,能为文化强国建设增砖添瓦,做出独特贡献。
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文化强则国力强。中华文化作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维系之本,是民族复兴大业的力量支撑。文化学院通过开展文化交流,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不但对于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而且对于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推动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需要。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为桥梁,以中华文化为桥梁,大力开展跨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和理解,增进中华儿女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和感情,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
科学分析形势,看清历史机遇,推动事业发展,是我们应有的战略思维。当前,文化学院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时代的优势
经济发展必然推动文化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以其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海外越来越多的青睐和关注。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合包容、天人协调、崇德尚用的精神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各国普遍从中华文化中寻求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答案。当今世界,“中华文化热”方兴未艾,为文化学院提供了极大优势。
借势而行扬帆出海,时代给中华文化学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给我们工作提出了特别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把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为主攻方向,一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二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强海外中华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三要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发挥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四要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中央的《决定》对今后文化学院工作有着很强的指导性。我们应该领会精神,借助时代优势,着眼文化走出去,举办各种活动,着力搞好交流。
2.文化的优势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也是统一战线和文化学院的软实力。这是我们的优势。实践证明,中华文化拥有巨大的亲和力、强烈的感召力和持久的向心力,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是港澳台海外同胞万众一心的力量源泉,是各政党、各界别、各阶层、各方面的最大公约数。我们要团结人心,凝聚力量,最大范围地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凝聚力,靠的就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文化的优势,主要表现两点:一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是儒家文化,核心是和合思想。孔子讲“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精髓。“和”强调平等共处,“合”强调融合贯通。和合思想蕴含着尊重差异,协调冲突,化解矛盾,和谐融通的深刻思想,是人类社会的普世原则。我们开展文化交流,就是以和合思想为基础,求同存异,促进交融,增进认同。二是文以化人,深入心灵。文化有其认知、教化、沟通、凝聚、传承、整合的功能,具有超越政治说教、超越国界限制的优势。文化学院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认同作用,搭建载体平台,开展文化联谊,能更好的争取人心回归,增强民族精神,汇聚民族力量,促进人类进步。
3.自身优势
文化学院具有统战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它一方面以文化为载体,面向港澳台海外同胞开展文化交流,是海外联谊工作的有益延伸;另一方面,也为统一战线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开辟了新的领域,成为今后工作新的增长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着强大生命力,是很大的优势。
具体表现在:一是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的紧密结合。在这方面,文化学院是立足文化统战,弘扬中华文化,开展海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的前沿阵地和生力军。二是中华文化的金字招牌。中华文化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号召力,具有旗帜性作用,有利于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海外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统战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文化学院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研究弘扬统战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载体,集统战工作与文化建设任务于一身、集各种文化力量和手段于一体,有利条件很多。四是拥有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协调力量。统一战线具有联系广泛,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文化学院可以借助统战优势,协调不同党派、界别、阶层、团体和人才积极参与文化交流,调动发挥海内海外两方面积极性,有着巨大的协调优势和动员能力。
交流是文化学院的主要任务,关起门来,工作就会落空。只有抓住文化交流这条主线,才能抓住牛鼻子,方向明,思路清,破解工作难题。
1.方向在于走出去。中华文化的方向在于走向世界,这是时代趋势决定的。当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我们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与各国人民一起生活并建立了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同时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了祖国和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架起了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是全体中华儿女人心所向,也合乎世界文化发展潮流,更是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
2.要义在于交流。文化需要沟通,沟通在于交流。同不妨异,异无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当前,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增进了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的沟通理解,为不同文化之间谋求共识、相互包容作出了示范,显示了交流融合的积极作用。
3.途径在于双向互动。文化交流,就要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一是文化交流如同走亲,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来越多,感情越来越深,共识越来越多;二是文化交流形成双向互动,有利于文化学院工作的良性循环,推动工作螺旋式上升发展;三是文化交流是面对面的工作、心对心的宣传,能让更多朋友了解我们,也能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朋友,了解世界。双向互动,走出去起主导作用,是工作的主动力。只有走出去,才能请进来。呆在家里,朋友不会自己上门,文化也不会走出去。
4.方式在于载体建设。交流是文化传播的基本方式,如何交流则在于载体。文化载体与其他载体不同,一要把握系统性。文化载体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努力使文化载体形成一定的体系和模式,注重各国、各地区不同情况及各内部因素的协调配合,使其效果最优化;要站在全球华人大团结大联合的全局高度,注重不同活动间的呼应配合,构建文化载体的大系统。二要坚持长期性。文化载体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制定长期、系统、操作性强的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载体建设,打造长效平台。三要注重创新性。文化载体建设既要抱一守中,又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适应文化建设的情况变化,尤其是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路子,从而使文化载体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四要区别特殊性。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是入心入脑的精神活动。要理清文化活动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的不同特点,掌握火候分寸,减少政治说教,力求文化实效。
5.资源在于借力整合。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山东是文化大省,是“孔孟之乡、齐鲁之邦”。仅儒家学说,已历经千年传承不衰,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核心。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做好文化这篇文章,关键在于资源整合。一是文化资源自身的整合。注重从孔子、孟子、孙子等历史名人的精神思想中整合为人类共通共识的文化资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二是海内外文化力量的整合。要善于借力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与港澳台海外各类文化机构和团体建立联系,加强合作。要加强与国内有关部门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实现海内海外、文化学院之间及省内文化机构的紧密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扎好笼子养好鸟”。
6.实力在于增强底蕴。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华文化学院作为中华文化研修交流的重要基地,自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备工作的话语权,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深化中华文化及区域文化的研究挖掘,促进文化科研上水平,推动文化课程进课堂,加快培养文化研究人才,打造中华文化名牌讲坛。实现交流和研究两条腿走路,形成“以交流带教研,以教研促交流”的活跃局面。
文化学院要着眼长远,实现科学发展,就要辨证分析内在关系,把握工作规律,搞好自身建设。
1.文化统战与统战文化的关系。文化统战是用,统战文化是学。文化统战是工作实践,统战文化是精神学识。两位一体,相互依存。没有丰富的工作实践,就没有多彩的真理学问。缺乏文化的引领提升,实践也显得苍白无力。要以用促学,以学促用,不断增强统战文化的底蕴底气,不断丰富深化统战文化内涵。
2.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地域文化是“方言”,中华文化是“普通话”。地域文化是源,中华文化是流。地域文化是一枝独秀,中华文化是百花之园。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构筑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要尽量突出地方风格,深入挖掘民间文化,充分反映文化特色,做到扬长避短,各展其能,使文化学院工作一致性与各地文化学院工作多样性相互统一,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3.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文化学院是系统工程,涉及海内海外,关系方方面面。既要练好内功,健全体制机制,又要借助外力,赢得广泛支持。要不断创新内部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外部社会环境,做到内外兼修、相互统筹。
4.开展工作与培养队伍的关系。工作靠人来干,干部靠实践锻炼。文化学院工作集海外工作与文化研究于一身,标准高,难度大,对干部队伍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其中,要搞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是学院自身干部队伍建设,要用一流的工作锻炼一流的干部,用一流的干部创造一流的业绩。二是海外朋友队伍建设,要不断物色发现新朋友好朋友,不断壮大海外朋友队伍力量。
5.文化学院与学院文化的关系。文化学院要以文化为本。没有文化,则一事无成。开展文化统战,搞好文化交流,就要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做到表里如一。文化学院要有文化灵魂:一是和谐合作、自强不息的中华文化核心精神,团结一心攻坚克难;二是海纳百川、宽广博大的胸怀,面向海外走向世界;三是兼容并包、从善如流的道德修养,广交深交海外朋友;四是充满活力、富有生机的氛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总之,要以“和、博、容、活”的文化灵魂,打造文化学院的特有气质,提升中华文化的境界品位,谱写文化学院的时代篇章。
综上所述,我们在搞清文化学院定义性质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一个方向、双向互动、三个优势、四项任务、五个关系”的工作认识。实践在发展,认识无止境。这些认识,来自实践,指导实践,为实践所需要,又将随着实践探索而不断深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