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卓越计划”在企业环节的落实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2014-03-11 04:20蔡芳艳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

蔡芳艳

论“卓越计划”在企业环节的落实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

蔡芳艳

文章阐释“卓越计划”的涵义、对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及特点、我国“卓越计划”实施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针对“卓越计划”在企业环节落实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武汉理工大学

一、“卓越计划”的涵义

“卓越计划”的全称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顾名思义,这是高校培养优秀工程师的一种教育计划,由教育部统筹规划和部署实施。这项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所制定的重大高等教育创新项目。“卓越计划”突出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引导高等教育要着眼于提高人才竞争力。这是实现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目标重要举措之一。2010年6月教育部批准了第一批61所“卓越计划”高校名单,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

“卓越计划”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涵义:第一是卓越,通常我们理解的卓越就是非常杰出和优秀的意思。但“卓越计划”的卓越其实是相对概念,体现和强调的是一种追求优秀追求高远的精神和态度,并不代表非“卓越计划”的学生就是不优秀的。第二是工程师,严格意义上的工程师是指那些具有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具有工程师职称的高级人才,但“卓越计划”所培养的工程师泛指高等学校培养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且有获得工程师职称潜力的后备工程技术人才,属于未来工程领域的拔尖人才。第三,“卓越计划”的“计划”是要求本科学生在高校学习3年,在企业参加累积时间1年的实习实训,这就涉及到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教育和培养的内涵基本一致,都是要按照一定的目的,对人施加影响。“卓越计划”中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生在高校阶段接受的教育过程,培养主要指学生在企业社会阶段经历的培养过程。教育和培养并列,同等重要,就是把企业实习提到了更高更重要的层次,强调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要宗旨是培养造就具有实践动手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强化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的鲜明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强调校企联合,引导企业参与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高校培养学生应适应市场需求,主动服务企业。

二、国外的“卓越计划”(即校企合作)模式

国外的校企合作开展得比较早,形式多样,值得我们借鉴,以改进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完善制度,提高质量,促进“卓越计划”的有效发展。

(一)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培养学生的一种模式。具体方案是新生入学后,先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大学里学习理论文化知识,之后则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理论与实操两种方式交叉进行。

(二)英国“工读交替”模式

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也称为“三明治”学制,是指在正规的大学教学环节中,适时插入工作学期,而在工作学期中,学生是以正式的职业工作者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

(三)德国“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顾名思义就是把学习模式划分为两大块,其中的一元是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另一元是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

(四)法国“学徒培训中心”模式

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属于半工半读或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模式是学校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参与企业的工作环节,而企业要支付相应的工资报酬,还要为学生提供系统有效的完整培训。

(五)日本“企业访问”模式

日本的“企业访问”模式是指在校学生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工作环境及业务流程,而后确定将来的就业机构和工作岗位,以便于在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相关业务能力的提高,类似于国内的企业认识实习。

三、国外“卓越计划”模式的特点

(一)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重点

国外的校企合作办学一般都着重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考试模式以现场操作为主,考核成绩也是从操作能力、应变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以避免培养眼高手低、只知理论不懂实践的学生。

(二)以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为目的

国外校企合作大多都有国家法律明文规定进行全责分工,具有保障性。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主要是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专业的技能培训,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供设备保障;而学校则负责提供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三)以符合国家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国外的校企合作充分考虑国情,例如,德国是工业大国,而德国的大学学制至少要5年,这大大影响了企业人才的输入。“双元制”教育应运而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企业实践,缩短了人才应用的培养时间,这完全符合德国的国情。

四、我国及武汉理工大学“卓越计划”实施现状

自教育部2010年提出“卓越计划”以来,目前已进入第四个年头,首批“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已经进入大四阶段,“卓越计划”学生在校学习3年、企业实习1年的“3+1”模式的执行也迫在眉睫。

(一)我国“卓越计划”的进展情况

1.“卓越计划”理念的宣传

教育部及加入“卓越计划”的高校将“卓越计划”的启动信息通过网络和校内各种宣传和文件的形式,向全国高校、特别是进入计划的相关专业进行政策宣传,使各高校了解“卓越计划”的内涵及实施意义,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2.“卓越计划”的整体规划

教育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试办思路和工作现状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将要面对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对实施计划中学生选拔、实习经费的预算、教学编制的设置、教师的企业培训、职称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如何办好卓越工程师的试点工作提出了在招生方式、培养方案、产学研基地等方面的合理建议。

3.“卓越计划”的工作安排

各高校致力于培养方案细则的制定,完成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与建立实习基地的相关企业紧密联系,保证学生实习计划的落实。

4.“卓越计划”的经费投入

各高校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用于学生培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设备设施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等多方面的建设。

(二)武汉理工大学“卓越计划”工作进展情况

1.学校层面

(1)组织架构: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学校多个行政部门负责人参加,全面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2)政策支持:学校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学校坚持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内涵发展的中心。学校针对“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实行一系列优先政策,包括师资安排优先、教研立项优先、经费投入优先等。为了“卓越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又制定和完善了生源选拔、学籍管理、学生管理、教师培养、资源配置、学生就业、免推工程硕士研究生等相关制度。

(3)师资建设:学校结合“卓越计划”培养目标,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建立教师从事本学科教育激励与约束的新制度。

(4)资金保障:学校设立了“卓越计划”专项基金。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加大经费投入,优先改善教学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2010年、2011年、2012年“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设备购置经费投入分别占当年教学设备购置总投入的60%、65%、65%。2011年、2012年学校资助的教学研究项目明确以“卓越计划”立项的分别占立项总数的26%、27%。

2.学院层面

各学院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专门工作组,由院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学院相关专业负责人、特色专业责任教授、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企业相关领域技术专业、高级工程师。工作组负责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大纲审核、教学方法改革、企业实践落实等工作。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各试点专业所在学院组织完成了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学生选拔工作;制订了卓越工程师试点班日常管理及淘汰机制的初步方案;学院与合作企业的沟通明显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初步取得效果。

(三)我国“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卓越计划”自2010年实行以来,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就业择业提供支持,成为我国高校一种先进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成熟的实践教学理念

首先,政府缺乏相关理念,没有深刻理解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政策支持并不完善;其次,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如基地建设、规划运行的元素较少,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再次,高校对实践的重视不够,学生也没有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实践,对实践环节敷衍了事。

2.缺乏规范性的制度保障

国家已经出台了鼓励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的一些政策,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学校出台的相关政策也不尽完善,对企业导师的聘任、工作任务、工作量算法等方面尚不明确。

3.缺乏“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师既要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通常称之为“双师型”。然而,目前的高校教师大都是理论知识丰富而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而来自企业的指导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又没有经过教学模式的专门训练,两者不能很好的兼顾融合。

五、关于促进“卓越工程师计划”在企业环节落实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层面

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和行业主导作用。国家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应有效协调,帮助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政策法规进行有效干预以形成保障体系,使行业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从自身利益出发,以合作的形式来谋求共赢发展。因为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主体,难免会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分歧,甚至严重的会导致合作终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经由政府出面引导、协调才能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学校层面

1.主动出击,积极构建校企合作互动机制

我国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学校应主动联系,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员工培训、技术攻关、项目开发等过程,帮助企业解决管理、技术、生产等问题,使企业能够直接感受合作带来的好处,认识到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最后形成长期的良性互动。

2.跳出局限,开拓校企合作新领域

目前,不少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时,目光仍然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同时又希望能将学生集中安排。这种旧的选择标准给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造成很大阻碍。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迅猛,为经济社会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高校应该转变传统观念,更加注重与民营企业合作,这样才能开拓校企合作领域,促进校企合作的全面发展。

3.立足“双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和企业要通力合作,互相利用有效资源,高校在主抓教师的理论培养的同时也要适时进行实操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一支既懂学科理论又懂专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4.资源共享,拓宽高校合作模式

高校之间可以通过签订协议来共享相关院校的实习基地,拓宽合作模式,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效果。

(三)企业层面

1.基地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企业丰富的资源,完善基地的设施建设,优化生产设备,保证实践教学的先进性。同时,实践基地建设经费要用到实处,保障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软硬件条件。

2.行业导师队伍建设

企业的指导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很少有导师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理论传授的基本方法,在对学生讲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造成实践教学效果欠佳。这就需要企业与高校加强联系,定期组织企业导师培训,使之接受前沿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实践教学中。

六、结 语

“卓越计划”进行到第4个年头,为国家培养了数百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之一,目前学校拥有28个试点专业,是全国“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最多的高校。窥一斑可见全豹,对武汉理工大学“卓越计划”在企业环节的落实情况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卓越计划”在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李红卫,李西凤.从国外经验看我国校企合作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1,(9).

[3]刘艳芳,刘建龙.国外校企合作模式之比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7).

蔡芳艳,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科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及管理,湖北武汉,430079

F272

A

1007-7723(2014)04-0071-0004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卓越之梦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