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娜,陈文权
(1.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重庆400041;2.重庆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重庆400041)
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现状及理论研究综述*
李晓娜1,陈文权2
(1.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重庆400041;2.重庆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重庆400041)
2011年至2013年关于政务微博的研究成果很有检索并总结的必要性。这些成果主要包括:政务微博的概念、定位、意义、数量、分布、发展阶段,政务微博在发展动力、服务意识、体制机制、工作技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中加深认识、健全机制、完善职能、提升技巧等对策。
政务微博;研究成果;问题;对策;文献资料
2009年微博在国内兴起后,由于低门槛、易操作、即时性与免费的特性,用户数量极速增长,每年增长超过1亿。由于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网络舆情与监督兴起,政府网站功能不全,党政机关尝试改变网络工作方法响应网民需求,商业网站大力推动等原因,2011年政务微博兴起并迅速发展,学者们称2011年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
学者们认为,政务微博在塑造政府形象,发布政务信息,解决线下问题、畅通民意、网络问政、舆论监督、舆情引导、应急救援、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与此同时,政务微博仍存在着概念定位模糊、理念落后、制度机制缺乏、工作实务问题众多、人才匮乏、官员微博公私身份矛盾等问题。为研究好政务微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建立起有益于政务微博长期发展、有效服务的制度机制,并解决好为民服务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建设一个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笔者将近年来理论界对政务微博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供热心于此问题的同志们参考。
(一)政务微博的概念与定位
关于政务微博的概念,学者们一致认为其是由各级党委和政府机构在微博信息平台上开通的微博(称官方微博),主要用于发布政务信息,舆论引导,官民互动等。主要分歧之处在于公务人员微博是否属于政务微博。宋利国与张亚娜认为只有各级党政机关(单位)开设的官方微博是政务微博。汪青云与郑雄认为政务微博也包括公务人员微博。崔学敬与刘璟则认为应包括官员微博,但刘璟强调其内容的公共事务性。笔者认为,凡是由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在微博信息平台上发布的有关政务管理及公共服务的内容都属于政务微博,其主体既包括了法定机构,也包括机构内公务人员。
关于政务微博的定位,杜永红认为其功能相当于职能机构,是现代网络和政府责任的结合,是政府行政为人民服务的一个窗口。祝华新则认为政务微博只是政府对外信息发布的渠道之一,主要起到倾听民众声音的作用,不能取代现实中的办事机构和利益调处机构,而更多的是指导民众如何在网下利用现有体制的一些制度渠道去解决问题;是借助网上的舆论能量来改进网下的政治参与的渠道,而不是取代这种机制。笔者认为政务微博是电子政务功能的延伸,是政务公开的一个窗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沟通的又一渠道。但它不能取代实体政务机构的办事功能。
(二)政务微博的意义和作用
政务微博作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政务工作的一种新形式、新趋势,不仅考验着各级党委和政府机构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而且考验着政务官员的管理智慧和工作方式方法。
1.政务微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政府转型。汪玉凯认为,微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政府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使政府部门改变施政理念和施政方式,更加清明,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二是通过微博可以有效促进政务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部门规范自身的行为,努力遏制腐败,改进作风;三是通过微博促进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
2.政务微博为实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对接提供了契机。王翠荣认为,政务微博为实现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对接提供了契机。政务微博借助于高度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打破了传统政务服务的模式及格局,搭起了官民互通的桥梁,有效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个体权利的诉求和公共权益的监督成为微博民意表达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很多事件的传播和处理中,网民成为促进政务公开,加快事件处理进程,减少决策失误,促使政府改变施政理念和施政方式,改进政府工作作风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3.政务微博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有利于化解官民矛盾。祝华新认为,官员微博的密集涌现既是政府政治觉醒的表现,更预示着政府和民众的沟通进入了真正的互动时代。在当前由社会转型带来的矛盾凸显期,需要借助互联网来疏通草根民众的利益表达通道,激活体制机制,解决基层民众的一些个案问题,化解一些基层的日趋紧张的社会矛盾和一些地方趋于紧张的官民关系。
4.政务微博是百姓直接了解、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新浪的数份政务微博发展报告指出,政务微博不是一个单向的信息发布渠道,它是在塑造政府形象、倾听民众呼声、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的新型媒体,微博问政更是百姓直接了解、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高娟认为,使用微博参与政治生活不仅成本低廉,而且还能够通过发表微博和转发微博带来相应的心理收益。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搭便车”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公民参与微博论政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微博平台已经成为舆论新阵地,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有必要抢占这个新阵地,并且善加利用。
5.政务微博已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新阵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渠道。陈彤认为,政务微博已成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良好风尚的新阵地。目前微博已成为政府宣传旅游、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渠道,通过微博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6.政务微博矩阵将提升政府部门行政效率。李未柠认为,微博在整合电子政务资源方面潜力巨大,地方政府如能将本部门、本地区的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官员微博、本地网民微博协同起来,形成政务微博矩阵,通过发布信息、联通互动,将提升政府部门行政效率,这是政务微博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三)各级党政机关对政务微博的态度
自2011年至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党政部门对政务微博一直持积极态度,越来越肯定政务微博的作用,鼓励并要求各级政府用好政务微博。2011年10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北京召开“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鼓励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更加开放自信地用好微博。2012年9月初,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深圳召开会议,总结推广有关地区和部门积极运用微博客等社交网络服务社会、联系群众、引导舆论,推动社交网络健康有序发展的工作经验。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其中7处提到政务微博,并明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尤其是涉及公众重大关切的公共事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与公众进行交流。
截至2013年12月,共有77家中央部门或其直属机构在新浪开通政务微博。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国土资源部、证监会、保监会、中科院等一批“国字头”官方微博陆续开通。1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在新浪开通“中国政府网”政务微博,引发舆论关注。
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努力探索政务微博的管理与运用。2011年6月,南京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政务微博要注重时效性,对各类政务信息和涉及市民生活的公共信息,特别是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同年7月,重庆市38个区县环保局先后开通政务微博,集体开展网络问政,建成重庆环保系统政务微博广场,走在了全国前列。重庆市环保局印发的《重庆市环保系统政务微博暂行管理办法》是全国环保系统首个政务微博管理办法,从管理机构、发布内容、管理机制等方面,对重庆市环保系统政务微博实施规范管理。2011年底,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
各级公务人员也纷纷试水微博,其中一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早在2011年,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的相关研究报告就介绍了云南省红河州常委、宣传部长伍皓,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等拥有上百万粉丝的公务人员微博,分析其内容、模式与效果;2012年与2013年连续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新浪与腾讯微博研究报告均评比出“十大公务人员微博”、“十大党政官员微博”,并选取优秀公务人员微博介绍经验。
(一)政务微博数量与分布
目前新浪和腾讯微博平台仍是用户数量最大的微博平台。截至2013年10月31日,腾讯微博平台共认证政务微博160068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92130个,公务人员微博67938个。截至2013年10月底,新浪微博平台共认证政务微博100151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66830个,公务人员微博33321位。
根据上述研究报告,从地域分布看,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辽宁、北京等地政务微博数量较多,影响力较大,政务微博地域发展呈现沿海地区持续领先、中部地区紧随发展、边疆地区尚需突围的趋势。从行政级别分布看,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县处级以下四个等级的政务微博数量呈金字塔型分布,并仍持续发展;从影响力上看,党政机构微博影响力最大的是厅局级,公务人员微博影响力最大的则是县处级以下。从职能部门分布来看,团委、公安司法、政府在微博数量与影响力上均较为突出。
(二)政务微博研究指标体系
目前主要有两家研究机构给出了各自的政务微博研究指标体系。其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给出指标体系共两级,一级指标包括:微博数、微博频率、微博原创率、微博被转发量、微博被转发率、微博被评论量、微博被评论率、微博评论数、粉丝数、粉丝活跃率、粉丝的粉丝数、粉丝认证率、关注数、媒体关注度;二级指标包括:微博政务指数、微博情感指数、评论倾向指数、媒体倾向指数。政务机构和公务人员微博排行则主要依据四个指标:微博活跃度、微博传播力、微博引导力、微博亲和力。
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指标体系包括八大指标,包括:听众指标、传播互动力指标、时效指标、群体联动指标、行动力指标、管理指标、满意指标。
(三)政务微博模式与发展阶段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至2013年新浪、腾讯微博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政务微博经历了2011年的六大模式探索(公安微博多元模式、政府微博发布厅模式、“问政银川”模式、突发舆情应对模式、官员微博带动模式、“微博公文”模式),从2012年起诸多政务微博发布厅上线,进行资源整合,各级职能部门垂直系统微博和区县基层政务微博朝着集群化、融合化的趋势发展,政务微博正在由功能单一的问政渠道向办公平台扩展。
政务微博在群众观念、媒体素养、积极心态、时效性、透明度、理性建设、组织保障、制度建设、管理规范、舆情应对、执政能力和危机管理思维等方面趋于成熟;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网络舆论引导、倾听社情民意、接受网民监督、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政务微博自媒体意识显著增强,逐渐成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标配”。
政务微博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末艾,它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去认识和解决。
(一)政务微博发展缺乏长久维系的动力
倪春纳认为,当前政务微博缺乏长久维持的动力,原因在于:(1)公民在政府微博上近似“普力夺”式的政治参与,导致了对政府的压力蓄积,支持和要求的长期失衡会逐渐导致政府微博维系动力的耗散;同时在很多情况下,政府开通微博的初衷并不在于公共目的。(2)在当前民生政治成为主流话语的社会背景下,公民可以直接通过微博向政府表达自身的合理期望,并迫使政府直面这种诉求和做出相应的政治输出予以回应,从而导致政府微博的功能超载,造成了政府的“微博赤字”压力。(3)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微博的盛行更多地仅是顺应了宏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自然延伸。如果政府微博过多地强调其在技术维度上社会治理的工具性质,而忽略了在价值维度上与民主政治的内在契合,终究难免沦为形式而徒有其表,作为技术治理的手段也不可能长久。
(二)现有行政体制阻碍政务微博发展与发挥实效
屈涛认为,现有行政体制阻碍政务微博发展与实际效用的发挥。政务微博能否产生根本性影响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不是技术,而是与此相连政府的认知行为、组织结构、政治和文化变革,然而到目前为止政务微博的兴起并没有触动更深层次的组织理念、体制和文化,中国现有的压力型的行政制度本身并不支持政府机构或官员利用微博来自由表达。
(三)认识落后,服务意识差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1)思想落后,知识陈旧。不想学,不愿学,新媒体素养和使用能力不足,对互联网技术和新业态发展重视程度不够。(2)服务意识差,面对群众和网民合法利益诉求麻木傲慢,开通政务微博仅有三分钟热度,一些政务微博成了“僵尸微博”。(3)一些部门和地方把舆情当做敌情,即使遭遇重大突发网络舆情,无论如何不制作网页或开通微博。
新浪认为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对政务微博的认识情况不同,当前政务微博发展不均衡现象持续存在,层次化和地域发展失衡现象愈见明显,工商税务等领域发展迟缓。
王惠认为,政府部门对微博及其作用的顾虑、担忧,一方面来自“开博”可能带来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害怕自己的言论可能招致网友“拍砖”。
(四)组织保障缺失,部门联动机制不畅通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认为当前政务微博存在组织保障缺失,决策者重视程度不够,部门利益冲突推卸责任,部门联动机制不畅通,投入不足,人才匮乏,运行制度不规范,绩效考核和赏罚不明等问题。
(五)信息发布存在多种短板
从信息发布速度与责任的综合角度看,屈涛认为,微博的快速回复与政府政务信息发布的固有程序之间存在冲突。为了确保信息的权威性,政府部门必须对消息的来源进行审核,加之官员对于同媒体打交道的责任顾虑,以及政务微博管理运营者常常有职无权等原因,政务信息发布往往不能满足微博平台对于信息的快速发布要求;反之如果急于发布和表态,又会由于公布信息的不权威和发布时机的不妥当让政府随后的工作处于被动之中。
从信息公开程度与效果看,屈涛认为信息公开程度明显不足,并且可能导致知情权的不平等。一方面当前党政机构对于政务微博的推行更多的仍是宣传思维和管理思维,背后存在信息公开理念、保障机制等问题。另一方面政务微博呈现“金字塔”状的行政级别分布,明显存在资源配置中心偏高、自省级以下资源逐级稀薄的问题,与基层群众对信息的需求和知情权的要求相矛盾。第三,政务微博开通情况排名与所在区域经济、政治等发展情况排序大体一致,容易导致不均衡的政府信息公开,从而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产生知情权的不平等,知情就会从“权利”蜕变为“特权”。
从信息真实性的角度,杜永红认为政务微博的“碎片化”造成信息失真。一方面微博的“碎片化”特征,造成政府在利用微博上传信息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缺失或失序性,从而给外界造成立场不清、无所适从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微博的情绪化表达可能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网络水军”的介入、虚假信息的散布可能扭曲或掩盖真实的民意,影响政务微博收集民意、判断舆情。
从微博舆论真实性的角度,汪青云、郑雄提出微博存在“数字鸿沟”,微博用户与现实公众存在不对等性,微博舆论不一定体现真实的公众舆论,微博诉求难以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同时微博平台存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为避免被大众孤立,微博中的少数意见可能在舆论的压力下转向沉默和附和,通过微博问政获得的民意也可能是假民意。
(六)政务微博身份紊乱,定位模糊
刘再春、叶永生认为使用和管理缺乏相关指导性文件与规章是当前政务微博应对的一大问题。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的政务微博管理办法或指导性文件,仅有少数几个地方出台了地方性的相关管理规定,导致政务微博管理者和使用者无所适从。
从运营和互动的角度,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当前政务微博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微博命名、认证和定位模糊,很多政务微博分不清部门工作人员职务、私人身份与机构职能等的区别,身份紊乱,定位模糊。二是常常陷入盲目跟风和过度炒作的陷阱。三是作风简单,沿用传统的宣传思维,互动性不足;对网民诉求敷衍,陷入形式主义;甚至言辞不当,“祸从口出”。
(七)政府无法掌控微博运营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从平台安全性的角度,宋利国、张亚娜提出,由于微博运营主体的非官方性特点,政府无法实际掌控微博运营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遇到突发情况很难直接介入应急处理工作。
为更好地发展、利用政务微博,学者们提出各方面建议。
(一)将政务微博纳入“社会管理创新”整体战略
杜永红认为政府机构应将政务微博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宋利国、张亚娜认为,政务微博的主要目的并非止于塑造政府形象,而是服务公众、扩大参与、促进信任、增进效能。
新浪建议明确开通微博的真正意义,鼓励政府机构和官员踊跃开通微博,积极利用新媒体搭建政民互动平台。
(二)重视政务微博对于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重要作用
陶鹏认为,必须站在维护国家网络文化安全的高度来审视政务微博的作用。网络文化是政务微博发展的大环境,安全意识、网络道德和网民的价值取向直接关乎政务微博的运行效果。因此应该从网络文化建设入手,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为政务微博创造出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三)建立有利于政务微博长期良性发展的制度机制,完善相关法律
吴韵曦提出的微博问政机制包括五个方面:
(1)政务公开。微博问政要把握政务公开的标准。一方面要稳步推进政务公开,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维护团队,规范信息发布管理,防止利用党政机关官方微博发表个人观点,避免随意发布未经证实与许可的信息,禁止任何人利用政务微博平台危害公共安全,损害人民利益。
(2)决策咨询。党政机关在制定公共政策,尤其是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反响较大的措施之前,可以利用政务微博主动设置议题,广泛了解民意,积极汇集民智,引导群众参政,推动决策更加符合实际并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3)投诉受理。政务微博要增强服务意识,及时从微博平台快速获取有用信息,澄清虚假传言,进而及时解决群众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对待网民,虚心听取意见,积极参与互动,对网民所反映的有违社会公平、公正的现象予以密切关注,对网络舆论反响较大的事件或人物要迅速查处。
(4)舆情分析。党政机关应该主动关注地方网站、主流媒体、专家学者、意见领袖等热门微博,建立“网络舆情”专报制度,收集网民留言,评估舆情动态,总结舆情规律,反思工作不足,并整理形成文件呈示有关部门及领导,作为获取民意、改进业务的渠道之一。
(5)督查考核。上级部门借助各对口党政机关的微博或群众反馈,完成自上而下的监督。考核、监督部门全程跟踪政务微博的受理落实情况,切实保证线上问问题,线下解民忧。
刘再春、叶永生建议出台全国性的指导性文件或规章,在微博使用原则、使用方法、使用心态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同时应鼓励各层级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能、微博定位特点出台相应的政务微博管理办法。
宋利国、张亚娜认为,运营好政务微博的基础是要建立包括人员和设备保障机制,责任落实机制,培训机制,内容发布机制在内的一系列保障机制,确保政务微博“更快、更准、更勤”。
陶鹏认为,应建立健全外部法律法规和内部相关制度,使政务微博的运作规范化。从外部而言,迫切需要健全网络法制体系,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适用于政务微博的延伸及司法解释工作。从内部而言应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问责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舆论引导制度、处理与反馈制度等,建立起科学的评估体系和长效的发展机制。
(四)构建结构完善、职责明确的政务微博集群
新浪建议按照法规宣传、业务办理等职能为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部门开通微博,形成统一管理、政令传达、全面沟通、服务群众的强大传播网。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建议组建多层次的政务微博梯队和组合,明确划分职责范围,构建政务公共关系微博群,并建立突发事件专门微博账户,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交流;“点线面”结合,形成科学的体系与突发舆情应对的缓冲带,高效联动,进行集群化统一协调管理。
(五)以民为本,充分发挥政务微博各项职能
杜永红建议:
(1)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社会管理方式。一是充分发挥政务微博的服务功能,对群众在微博上反映的问题予以重视,并及时答复和反馈;对群众的合理意见、建议要认真采纳,决不能因事“微”就不闻不问,因事“在网上”就掉以轻心。二是建立真诚平等的沟通风格。三是官民互动,及时沟通,建立网上的实时互动和线下的沟通交流。
(2)政务微博的应用要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一是应优先鼓励基层、服务性政府部门开设政务微博,使微博为群众的实际生活服务;二是遇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时要利用政务微博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的信息,必要时应设立专门账户;三是政务微博主要用于社会关注的信息的及时发布和简短通报;四是政务微博要能及时解答群众的疑惑。
(3)协调政务微博和政府网站的应用管理,二者应紧密结合,相互协作。
(4)监测和把握微博舆情,即时回应争议话题。要积极探索微博舆情的监测及分析方法,快速、准确发布信息,保证话语空间,引导性地发布正面信息。
(六)提升政务微博信息运营、沟通技巧
新浪微博建议坦诚面对网民的质疑和批评,丰富博文的构思与形式,提升与网友沟通的技巧;慎重处理网民对现实问题的诉求。注重微博集体内部沟通,开通各系统微群,讨论内部事务;掌握政务微博开设、内容发布和运营技巧。
姜胜洪建议加强和微博“意见领袖”的沟通,推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积极运用微博并成为“意见领袖”。
(七)规范政务微博认证,树立“经营微博”理念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建议强化认证机制,统一政府微博标识,与微博平台运营方合作,规范政务微博认证。联合第三方研究机构和权威媒体进行定期的效果评估和新闻发布,注重信息传播效果。提倡“经营微博”的理念,建立“微博推广”的专职团队,纳入绩效考核评估,加强本微博粉丝群体研究,加强政务微博推广,吸引更多本地核心目标受众、媒体微博和网络意见领袖,增强舆论影响力和微博传播效果。
(八)提升公务人员新媒体应对能力,培养政务微博专门人才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建议加强系统培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和公务人员的新媒体技巧和媒介素养。倡导公务人员积极关注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高学习意识和能力,以更加开放、自信和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
宋利国、张亚娜认为,维护政务微博的专人,不仅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网络传播和微博使用技巧,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懂得网民的语言,了解网民的需求。
(九)处理好公务人员个人微博和官方政务微博的关系
宋利国和张亚娜认为,要处理好公务人员个人微博和官方政务微博的关系。公务人员既是个人又有公职,具有双重角色,开博要把握好度。如何使公务人员的个人取向和政府政策立场保持相对平衡,需要在实践中正确把握。
[1]宋利国,张亚娜.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我国政务徽博建设刍议[J].理论导刊,2012,(1).
[2]汪青云,郑雄.“微时代”政务微博问政分析——以2012年全国“两会”为例[J].东南传播,2012,(7).
[3]窦宝国.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当代社科视野,2012,(3).
[4]杜永红.利用政务微博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2,(3).
[5]祝华新.“政务微博”如何推动中国改革[DB/OL].新京报电子版,2011-12-17.
[6]汪玉凯.政务微博良性发展有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DB/OL].法制网,2012-12-05.
[7]王翠荣.实现政务微博中权利与权力对接的路径探讨探[J].新闻知识,2012,(6).
[8]新浪.山西省政务微博发展报告[R].新浪微博,2012-05-11.
[9]高娟.微博论政与政务微博——与时俱进的政府回应性问题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9).
[10]新浪.四川省政府微博发展2011年度报告[R].新浪微博,2011-11-30.
[11]陈彤.政务微博:推动社会服务创新的网络平台[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2).
[12]李未柠.政务微博良性发展有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DB/ OL].法制网,2012-12-05.
[13]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R].新浪微博,2013年12月.
[14]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腾讯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发展报告[R].腾讯微博,2013年12月.
[15]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R].人民网,2011年12月.
[16]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2011年政务微博发展分析报告——以腾讯微博为例[R].百度文库,2012年1月.
[17]倪春纳.政府微博的现状、困境与反思[J].电子政务,2013.(02).
[18]屈涛.政务微博发展的深层困境及若干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01).
[19]新浪.2012年第三季度新浪政务微博报告[R].新浪微博,2012年10月.
[20]王惠.政务微博:在“围观”与期待中力行“织博为民”[DB/OL].新华网,2011-12-08.
[21]刘再春,叶永生.政务微博日常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13.(09).
[22]陶鹏.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政务微博发展策略[J].人民论坛,2012,(7).
[23]吴韵曦.构建微博问政长效机制的难点和对策[J].唯实,2012,(6).
[24]新浪.2011年福建省政府政务微博发展报告[R].新浪微博,2012-01-07.
[25]姜胜洪.正确发挥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的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2).
(责任编辑 高云)
D63-39
A
1671-0681(2014)04-0089-05
李晓娜(1981-),女,重庆北碚人,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讲师;陈文权(1954-),男,四川乐至人,重庆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4-03-05
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务微博对我国地方政府管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YBZZ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