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瑛
(云南广播电视台 民族广播,云南 昆明650031)
地处云贵高原的云南,由于多山、边境线长的地域特质和民族众多的人文环境,使民族广播以其独有的魅力,服务于云南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也成为我省边境一线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随着全球新闻传媒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网络等新传媒手段异军突起,使得广播等众多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同样也使曾走过光辉岁月的云南民族广播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选择。
1965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为人民广播事业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毛主席的题词成为了办好广播事业的指导思想。因此,开办民族广播,就是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面向民族地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云南省的民族广播自1955年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家开办以来,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有12个民族13个语种的广播群,包括一个省级电台,六个州级电台,13个县级广播电台(站),数个乡镇民语广播站在内,分别以中波、短波、调频播出。云南的13种民族广播用不同的语言,传递同一个声音,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沟通边疆各兄弟民族思想感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边疆的传播阵地,也是云南走向世界的宣传阵地。
民族广播不可替代性之一:云南民族广播的受众大多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很多村组目前还不通公路、不通电,电视、网络、报纸在这些地方的传输有限,而通过空中电波传输的民族广播却有着比较大的优势,只有收听广播才能了解当天的新闻。所以,民族广播依然是各族群众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其他媒体所替代。
民族广播不可替代性之二:云南省的2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目前,全省1400万少数民族人口中,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的有1014万人,不通或基本不通汉语的有610万人;全省现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由于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情感,都喜欢收听本民族语广播,给了各地民族广播得以生存的空间。加之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的民族宗教信仰等决定了民族地区群众受文化教育的水平较低,不懂汉语、文盲或半文盲成为我省各民族的主体,而民族广播正好可以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需求。
民族广播不可替代性之三:我省与越南、缅甸、老挝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共有8个边境地州26个边境县市。在漫长的国境线,十多个民族跨境而居,和对面国通婚互市、探亲访友、往来不断。针对这种情况,国外一些敌对的势力和组织,利用宗教、商贸活动以及探亲访友的机会,长期在边民中传播不利于边疆发展稳定的思想。这对我省正在开展的对外开放,对边疆的长治久安,都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而民族广播在边境对外宣传和反渗透方面有着比较大的宣传优势。
目前,我省所办的民族广播语种,周边国家都办有,主要分布在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十多个国家。这些广播除了用普通话、英语广播外,还用傣、景颇、傈僳、拉祜、佤、藏、苗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广播。由于他们的发射功力大,制作设备先进,使我省境内的民族广播频率受到很大干扰。加上这些电台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搞“渗透”,有的甚至进行反华宣传。
如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3个藏区县,由于受发射功率和地域环境的制约,中波广播在这一地区的覆盖范围很有限。但是“美国之音”、“自由亚洲之声”、“英国BBC”、“达赖集团电台”等这些境外广播由于发射功率大,在我省藏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又如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边境一线,国外的苗语广播有越南“河内越南之声苗语台”、“老街省苗语台”等;菲律宾设有“马尼拉苗语台”;泰国设有“清迈苗语台”等。这些电台,整天宣传宗教意识,致使边境上的部分群众放弃生产。
当前,云南民族广播在硬件建设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传输发射条件和录音制作设备陈旧落后,全省多家开办民族语广播的电台,在宣传工作中存在覆盖面窄、人才欠缺、经费严重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导致少数民族广播节目重播率高,内容时效性不强,针对性较差。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省的民族广播在同境外民族广播的竞争中没有优势,在同敌对势力的“空中较量”中处于劣势,这就是当前民族广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在云南边境调研时曾强调:云南少数民族广播在边境地区存在着“敌强我弱”、“邻强我弱”的问题,这种局面要尽快改变。自2005年以来,国家加大投入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加紧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改变云南少数民族广播在边境地区“敌强我弱”、“邻强我弱”的状况。从2012年起,云南省以直播卫星覆盖为重点,重点解决好广播电视覆盖“盲村”、“入村不入户”等问题,力争2015年实现广播全覆盖“户户通”的目标。
提高我省边疆民族地区广播覆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维护边疆稳定,长治久安的有力支撑。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自2008年以来,全州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央无线覆盖工程、边疆解五难省级无线覆盖工程和边境地区州级无线覆盖工程。已建成七个无线覆盖发射台站,其中五个台站位于边境县,用于转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云南电视台一套节目、怒江民语广播节目、怒江民语电视节目。同时,主要在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实施“村村通”的工程,解决边远村民收听和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困难问题。目前,全州共计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68931座,解决了2942个自然村68931户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实践证明,这是一项在民族地区很有效的覆盖方式,对提高边境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抵御境外文化的渗透,丰富边境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下,过去那些形式单一、政治色彩非常浓的广播节目已经无法吸引少数民族听众。要提高民族广播的传播效果,除了解决硬件问题、提高广播的覆盖率和拥有量以外,必须从增加调频、丰富节目内容、扩大节目信息量、活跃节目形式等软件问题上实现大的转变,提高节目的可听性,争取听众,守住阵地。
5年前,省台民族广播与全省各州县电台的13种民族语广播建立全省民族语广播联合体。在联合体内资源共享,节目互动,在各州市县民语广播和省台民族广播中定期播出全省各地的新闻资讯,有重大新闻价值的送省台新闻广播播出。通过全省民族语广播联合平台,先后进行了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2010年抗旱救灾和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
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省电台民族广播与全省州市县电台联合开展民族语广播大联播。以省电台民族广播用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景颇语、傈僳语和拉祜语五种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的“十八大”报告的录音光碟为主,每期分专题在各州市县广播电台播出。同时,通过与全省各地的民族广播记者进行连线,及时将各地庆祝党的十八大召开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最新消息、通讯和录音专题在全省13种民语广播中播出。
从运作全省民语广播联播活动的实践来看,我们的广播新闻直接来源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并在全省13种民语广播中滚动播出,让新闻节目真正进入了“全天候时段”,广播新闻容量大、更新快、贴近性强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可见,开展全省民族语广播大联播来进行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让党中央的声音在第一时间传遍边疆的千家万户,更能突出民族广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