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文学特色

2014-03-11 13:48刘翠兰
短篇小说 2014年3期
关键词:李尔王神明莎士比亚

刘翠兰

管窥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文学特色

刘翠兰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麦克白》是凭借其心理刻画的深度而取胜,《奥赛罗》凭借其感情的强烈而震撼人心,《哈姆雷特》是以复杂的人物性格而著名,而《李尔王》则是以其博大而不同凡响。《李尔王》的博大与该作品中的艺术性有着很大的联系。下面就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具体剖析。

一、《李尔王》相关简介

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出生于1564年4月,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有关莎士比亚的私人生活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对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于他人之手依旧是谜。莎士比亚有著名的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四大悲剧:《奥赛罗》《麦克白》《哈姆雷特》《李尔王》;著名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还有著名的悲剧《罗密欧以及朱丽叶》。

其中《李尔王》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所有作品中最伟大的创作。作品主要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李尔王是英国社会中的一个古老传说,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年迈的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将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在分封的过程中,李尔王让每一个女儿都说说对自己的爱戴,根据她们的爱戴程度给她们分封土地。于是,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得了李尔王的宠信,最终将土地瓜分,小女儿考狄利娅因为不愿意阿谀奉承最终一无所得,但是,由于考狄利娅的诚实淳朴打动了法国国王,最后去法国做了王后。当李尔王离开王位之后,大女儿和二女儿竟然将李尔王赶出王宫,使其没有栖身之所……考狄利娅率军攻打两个姐姐,最终父女团聚,但是由于战事不利,考狄利娅战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悲痛而死。这是一部感人的历史性悲剧,情节紧凑,动人心弦,莎士比亚通过这部剧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文学特色

《李尔王》之所以称之为 “最伟大诗人的最伟大创作”,究其根源在于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与其他三部悲剧相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就从其情节艺术、悖论手法、意象评析以及现实主义手法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具体的阐述,来体会其悲剧艺术魅力。

(一)情节艺术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第一次对悲剧进行了系统以及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情节是悲剧的灵魂,其悲剧的效果强弱则主要是依赖一定的情节来产生和发展的,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对《诗学》中的情节进行了应用和发展,并且使这部戏剧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一方面,自然情节的巧妙应用。在戏剧中使用自然情节,能够推进剧情的发展并深化主题。在剧本的开始这样描写:天气宁静,自然界安宁有序,当李尔王将自己的王权及国土一并交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后,年迈的李尔王就被两个女儿赶出了家门时,天气骤变,狂风大作,仿佛自然界失去了控制,悲剧将在暴风雨中展开。通过自然天气的变化将剧情发展推到高潮。剧本前的一场暴风雨设计使这部戏剧达到了最高潮,也意味着李尔王与格罗斯特从昏聩到清醒。这表明:自然法则的破坏如同大自然一样,都是客观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和生活制度都与自然紧密联合在一起,必须遵循其自然法则。从作品中看出:当李尔王在位时,对小女儿考狄利娅非常无情,甚至残忍对待,对大女儿和二女儿宠爱有加。但是,当大女儿和二女儿得到他的王位和国土时,立即将李尔王赶出了家门。李尔王的这种做法就是违背自然法则,进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

另一方面,独特的情节结构。《李尔王》中的双情节结构。其作品主要情节是围绕李尔王以及他的三个女儿来展开的,当他退位时,希望将自己的国土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就想出一个主意,按照三个女儿对自己的爱戴程度来平分土地。其间发生了一连串事件,最终李尔王抱着小女儿的尸体悲愤而死。次要情节主要是围绕大臣葛罗斯特伯爵的遭遇来写的,他的命运其实是李尔王另一种生命经历的写照。葛罗斯特伯爵当初轻信私生子埃德蒙的谗言,将长子埃德加赶出了家门,最终自己被埃德蒙陷害,被埃德加所救,但是结局却与李尔王一样,同样在悲惨中死去。这种双情节的发展形式不仅避免了主次情节的重复,同时也使二者相互成为统一的整体。

(二)悖论手法

悖论作为一种修辞术语,在《李尔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戏剧《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将李尔王刻画为既是悲剧的受难者,同时也是悲剧的缔造者。李尔王在位时唯我独尊,无视民间疾苦。在他的统治下,英国人民友谊疏远,爱情冷淡等,城市里时不时发生暴动。而在后期他被两个女儿赶出家门,可以说是咎由自取。尤其是当他退位时,凭借女儿们的甜言蜜语以及阿谀奉承的程度来给她们分封土地,由此可见,李尔王的昏庸可见一斑。李尔王的内心演变过程——理智的疯子和疯狂中的理智深刻地体现出莎士比亚的悖论手法。另外,在戏剧的开端,看似给我们呈现了一位清醒的君王,实际上与疯子没有多大差别,他凭借女儿们的奉承来划分土地,足以证明是其疯子的举动。当他最小的女儿不愿意效仿两位姐姐的举动而实话实说时,却遭到了李尔王的抛弃和诅咒:“Cut off all the feeling of father and daughter,break of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relatives.(断绝一切父女之情以及血亲的关系。)”可见,李尔王的理智和人性在逐渐丧失。当遭到两个女儿的抛弃流落荒野且真正地发疯时,他又找回了理智。通过读《李尔王》戏剧之后,能够感觉到一个疯子在经历过一系列的打击之后,才能够更加清醒地看清这个世界,理解人情世故。因此,当李尔王是正常人时,看不到人世间的真相,当他发疯了,反而能够看清整个世界以及人性的哀鸣,这就是该戏剧最独特的地方。

(三)意象评析

诗作中的意象是通过读者的想象起作用的,是诗人将自己的思想传入到读者头脑中,并且以此来唤起读者对诗人的想象所做出的反应。在《李尔王》中的意象比比皆是,他们不仅能够生动地描绘生活在混乱社会中的人的本性以及伦理的道德,而且还能够显示出莎士比亚对这些问题的独特见解。对该戏剧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主要应用的意象有:神明意象、视觉意象、动物意象以及正义意象。例如神明意象在《李尔王》中的体现:神像大自然和星辰一样,是各种人物表达希望和恐惧的对象,但是神明或者残酷无情并不完全存在。李尔王将神明看成像他自己一样身着各种装束,在他的思想中,他认为大自然和神明都会遵从他的意愿。当他被两个女儿无情地抛弃时,就用神明来诅咒女儿,命令其神明去惩罚她们。然而他的许多假象都被破灭了,他现在只有求得怜悯和同情:“You heavens,give that patience,patience Ineed.(给我忍耐吧,我需要忍耐。)”动物意象:当李尔王的两个女儿忘恩负义,荒原中的人们就将其描述为 “poor bare forked animals(寒碜的赤裸的两脚动物)”,这就是莎士比亚在该戏剧中对丑陋现象的揭露和抨击。《李尔王》中主要表现的主体就是子女的忘恩负义,正是因为其子女的忘恩负义才将一位威严的君王和父亲剥夺得 “一无所有”,同时也使一位伟大的伯爵和慈爱的父亲失去了双目。李尔王已经意识到 “How sharper than a serpent’s tooth it is to have a thanklesschil(一个负心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齿还要多么使人痛入骨髓)”。在戏剧本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们比动物更加凶狠残忍,常人难以想象,按照莎士比亚的描述,他们是一些 “长着峰齿以及利爪的红毛动物”。正是通过这样的意象描写,更加深化了戏剧的情节。

三、结 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达到了艺术的最终追求目的——含义之外的意义,该戏剧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行台词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同时该戏剧中使用的悖论手法和双情节结构使《李尔王》的艺术特色得到了升华,充分将悲剧的独特艺术魅力展现出来。

[1]蒋倩.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愚人、疯癫者及其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3(06).

[2]黄铃.“逆转”“发现”与“苦难”——《李尔王》对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前沿,2012(10).

[3]马粉英.《李尔王》的情节再探析——李尔故事的陌生化[J].沈阳大学学报,2010,22(06).

[4]崔钰炜.试论《李尔王》中“发现”的艺术[J].海外英语(中旬刊),2011(10).

[5]周敏.莎翁笔底的“狂欢”——理解《李尔王》艺术上不协调的一把钥匙[J].安康学院学报,2009,21(03).

[6]吴妮.疯癫的艺术——分析哈姆雷特与李尔王两个人物的疯癫[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5).

[7]唐一萌.论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情节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8]华泉坤,田朝绪.莎剧《李尔王》中的意象评析[J].外语研究,2001(03).

刘翠兰(1968—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李尔王神明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On the Imagery of Heath in King Lea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画地为牢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王的神明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The Challenge to Samuel Johnson’s Literary Theory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