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晓鹏 华芳梅
摘 要:江河源头所在的山地迫切需要普及户用沼气,但由于山地农户与其他农户之间的“政务信息沟”,这类地方的沼气普及率远低于其它地方。目前农户与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政务信息沟”的重要构成因素,而在山地农户中推广现代传媒则有助于避开人际关系实现“政务信息沟”的“合拢”。在山地农户中推广现代传媒,不仅要解决政府信息发布和农户信息接收等问题,还须中央主导、顶层设计,通过“三网合一、无线覆盖”解决信号这一瓶颈问题。
关键词:沼气普及;政务信息;山地信号覆盖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05-03
山地“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m……谷深坡陡、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多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1]与其他农户相比,山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严重滞后,其中突出和迫切的问题是使用沼气和掌握信息。我国推广农村沼气已经多年,目前理论界正致力于解决沼气综合利用、户用沼气管理等问题。随着城镇信息现代化步伐的加快,3G网络、智能手机以及微博等所谓新媒体背景下的城乡“信息沟”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与一般的农村问题不同,山地农户的沼气和信息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尚未引起理论界重视。由于江河源头都处于山地,因此,这两个问题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
1 “政务信息沟”是制约山地沼气普及的主要原因
农村沼气工程以养殖业排放物、农作物废弃料和部分生活垃圾为原料生产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既替代薪炭消耗、促进食品安全,又改善村容村貌,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诸多突出问题的经济、有效的途径,因此,我国政府和一些国际组织近年来致力于普及农村沼气工程。我国政府从2003年起连续多年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对修建户用沼气工程的农户给予补助;亚洲开发银行也于同年开始通过‘中国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向我国数省户用沼气工程提供贷款、赠款。
但尽管有国内外资金支持,迄今为止我国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仅达到30%[2],且由于池体渗漏、气压不稳、出料困难等问题,户用沼气池的废弃率一直居高不下,实际使用率远远低于30%。不仅如此,户用沼气池主要分布于地势较为平坦、交通相对便利之处,山地的沼气普及率则几近为零。由于江河干流和无数支流均源自山地,山地植被的破坏和化肥、农药、污水对水质的污染显然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
山地沼气普及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柴草垂手可得,农户缺乏以沼气替代柴草作生活燃料的动力;远离市镇,交通不便,养殖规模受到局限,沼气池缺乏充足原料;致富途径少,青壮劳力普遍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难以胜任沼气池的管理和维护;信息闭塞,在享受沼气项目资金资助、技术援助时被边缘化等等。
通过城镇化促使山地农户迁居固然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但山地范围广阔,搬迁工作难度极大,非一时之功可以实现。山地农户生活方式的改变、交通状况的改善、致富途径的增加等也都有待时日。因此,建立信息渠道,改变山地农户的边缘化现状,是目前提高山地沼气普及率的当务之急。
沼气资助项目之类的信息一般经由政府某系统(例如农业系统)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自上而下发布。该系统某级主管部门收文后,报至本级政府分管领导。政府分管领导提交办公会讨论。此信息发布过程充满偶然性:如果系统主管部门未向政府分管领导汇报,或者政府分管领导未提交办公会讨论,或者办公会讨论未通过,则该信息在当地的发布往往就此中止,事项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导致信息发布中止的原因往往是事项与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发展规划、实施条件明显不符等,但也不能排除由于一些并非十分正当的理由而导致信息发布中止的情况,例如事项对政府或部门利益小、麻烦大或者系统内上下级(例如市农业主管部门和县农业主管部门)关系不够紧密等。
乡(镇)政府向山地农户发布信息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不仅上述中止发布的可能性同样存在,甚至没有稳定、可靠的渠道。乡镇政府下行公文可以利用的渠道有邮递员、通信(讯)员、互联网、宣传栏和广播、电视、电话(包括手机短信)等。渠道看似不少,但都缺乏稳定性、可靠性。
邮递员、通信员只将公文送达村委会和乡镇企业,不能确保农户得到信息;对远离市镇、交通不便的山地村组,他们往往10~15d送一次,许多信息送达村组即已过时;山地农户间隔远、路况差,信息从村组传递到农户已经不易,更何况村组干部因农户外出务工、下田劳作而吃闭门羹的情况经常发生。农村广播因造价低廉曾经延伸至深山旮旯,一度是政务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但它提供的信息不够直观、不可留存,只适用于集体劳动、统一作息的人民公社时代,况且在电视的冲击下它已基本淡出。地方电视台、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所谓新媒体目前正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政务信息发布功能,但山地农户往往处于信号盲区之中,甚至打个电话都要上到山顶;1998年启动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补贴销售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俗称“卫星锅”)消除了信号盲区,但该系统收不到本地信号;2011年启动的“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其双模机顶盒解决了接收本地广播电视信号的问题,但双模机顶盒的价格(约400元)又制约了它的普及,况且农户结束劳作一般在晚上6∶00~7∶00,
8∶00~9∶00点开始看电视,而这时已经是电视台的“黄金剧目”时间。
事实上,乡镇政府向农户发布信息更多的是通过村干部上乡或乡干部下村来完成。显然,这种发布方式在时间和范围上都得不到保证,文件在乡镇政府存放下行公文的袋子或盒子中蒙灰、发黄的情况并不鲜见,信息发布面也往往局限于那些离村委会较近、与村干部交往密切的农户。较易获取信息的农户凭借这种优势拥有更多参与各项事务的机会,而参与各项事务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信息优势,呈现为良性循环。地处偏僻、与村干部关系较为疏远的山地农户则常常被边缘化,并由此而陷入恶性循环。两类农户获取政务信息的差距属于传播学所谓的“信息沟”,它是导致最需要沼气的地方沼气普及率几近为零的根本原因。
2 消除农村“信息沟”必须中央主导、顶层设计
1970年,蒂奇纳(P.Tichenor)等人提出了“知识沟假设(The Gap in Knowledge)”:“随着大众媒体对社会系统的信息输入的增加,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阶层以更快的速度获得信息,因此,社会阶层之间拥有信息的差距呈现为增加而不是减少的趋势[4]。”1974年,卡茨曼(N.Katzman)在新传播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将“知识沟”概括为“信息沟”,认为传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平等将扩大信息富有者(Information-Rich)和信息贫穷者(Information-Poor)之间的差距[5]。罗杰斯(E.M.Rogers,1976)认为大众媒体传播的局限性不是“信息沟”的唯一根源,人际交往也可能导致同样的后果,并且这种后果也并非可以简单地和受众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相联系[6]。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Denis McQuail,Sven Windahi,1981)则认为“信息沟”分为“可合拢”与“非合拢”两类:报纸所造成的“信息沟”属于前者;电视也会造成“信息沟”,但它属于后者[7]。
在我国,城乡差距、学历差距所导致的“信息沟”也受到理论界广泛关注,但乡村内部山地农户和其它农户之间的“信息沟”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和罗杰斯的结论相吻合,我国山地农户与其他农户之间的“信息沟”,尤其是“政务信息沟”,显然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大众传媒的局限和文化程度的高低,还应考虑山地农户与村组干部的人际关系。就人际关系而言,由于它受到性格爱好、姓氏血缘、经济条件等极为复杂的因素的影响,我们对由它而造成的“信息沟”几乎无能为力。不过,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的结论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之所以电视“信息沟”可“合拢”而报纸“信息沟”不可“合拢”,无非是因为电视信息内容多样、文化要求更低因而适应范围更广,根源则在于科技含量更高,因此,在山地农户中推广内容丰富多样、文化要求不高的现代大众传媒将有助于避开人际关系实现“信息沟”的“合拢”。
在山地农户中推广现代大众传媒,首先必须解决信号覆盖这一瓶颈问题。近年来,为解决边远地区的信号问题,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例如福建省推出了“信息下乡入村”提升项目,计划新增7 000个农村基站、100个光纤宽带乡镇 [8]。不过,由于山地范围广阔、地形复杂,铺线路、建基站都存在难度大、费用高等问题,政府出资和推动尽管能在看电视、打电话或上网的某一方面取得一时之效,但效益低、维护难等问题却往往导致成果不能持久。而且,为山地农户提供信号应当兼顾电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因为它们各有其独特作用:电视具有直观性且对文化程度要求较低、互联网具有互动性且可提供详细内容、手机短信具有即时性且普及率较高。
在既有技术条件下,可以设想的长效、全面的解决方案是“三网合一、无线覆盖”,即融合电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信号并以微波或卫星的方式传输信号。我国政府推动“三网合一”已经多年,目前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融合在3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助推下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阶段,但电视信号仍置身其外。3G网络在移动通信的基础上又实现了移动上网,但电视仍以有线传输为主。不同媒体各自建设传输渠道显然是一种浪费,这种浪费又因山地建基站、铺线路的高费用而愈加严重,以致成为制约现代传媒山地普及的主要问题。
由于电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所属的经营主体、行政管辖“条块”交错,实现“三网合一、无线覆盖”有赖于中央主导、顶层设计。一方面,一些地方宣传、通讯主管部门各自为政的农村信息化举措难免具有某种程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需要中央加以引导、规范,以便和“三网合一、无线覆盖”的目标相一致;另一方面,实施“三网合一、无线覆盖”必然引起媒体营运商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和行政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这一举措尽管减少了线路成本、避免了重复建设,但技术和设施的投入必不可少,并且这种投入在山地不易产生效益,而协调冲突、弥补亏损都离不开中央。
除信号覆盖问题外,消除山地农户与其他农户之间的“政务信息沟”还必须解决政府信息发布和农户信息接收问题。
目前,多数地方政府仍将纸质公文作为政务信息的主要发布方式,“三网”上少量的政务信息更多地来自于媒体采访和单位投稿,以“吸引眼球”和宣传政绩为目的,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占很大比例,与农户的需求不相吻合。至于政府网站,网页常年不更新的现象十分普遍,手机则充斥着广告短信甚至欺诈短信却鲜见政务信息。因此,必须从制度上着手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政务信息及时通过“三网”向社会发布。
尽管目前使用较多的“卫星锅”收不到本地节目,但它还是提高了电视机在山地农户中的拥有量,尚待解决的是双模机顶盒接收系统的普及问题。况且,如前文所述,农户不能单纯依靠电视接收政务信息,而手机和电脑在山地农户中并不多见。因此,应参照汽车下乡和家电下乡的政策资助山地农户购置双模机顶盒接收系统等基本设施。
3 结语
总的来看,自1998年国家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来,中央和各地采取了诸多促进农村信息化的举措,有效地缩小了城乡“信息沟”。集中破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村容村貌等诸多难题的沼气项目不能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普及,关键在于农村内部山地农户与其它农户之间的“政务信息沟”。显然,“政务信息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导致山地农户在助农项目方面被边缘化,也在民主参与、市场信息和灾害预防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因此,通过中央主导、顶层设计,全面推进“三网合一、无线覆盖”,将山地农户纳入信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音序)3[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826.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J].农村工作通讯,2012(4):6-13.
[3]李志林等.全省农村户用沼气需求仍旺[N].湖南日报,2011-05-12(3).
[4]P.J.Tichenor,G.A.Donohue,C.N.Olien.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J].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0,34(2):159-170.
[5]N.Katzman.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Promises and Prospect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74,24,(4):47-58.
[6]E.M.Rogers.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Passing of the Dominant Paradigm[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76,3(2):213-240.
[7]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化,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00.
[8]段金柱.60亿元提升城乡通信信息化水平[N].福建日报,2011-03-23.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