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友
摘 要:新课标指出:“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新课标的实施者,化学教师唯有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深刻把握住科学发展、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对未来的公民、现在的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本文是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新课标下化学科学素质培养的一些浅谈。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化学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之所以成为现在科学课程和教育的根本理念,主要是源于现代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新课标的设计者们就是为了让科学素养潜移默化渗透在学校课程教育中,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慢慢积累的不仅是对化学这个学科的热爱,更多的是对科学的正确态度。作为化学教师更要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参透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并结合教材,指导实际教学。
一、“双基”教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基础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对“双基”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比较重视的,然而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部分教师开始放松对“双基”的教育。在观察中,我发现有的教师走向了科学素养培养的极端,要知道物极必反,我认为这种情况是由于对新课标科学素养狭隘的解读。尽管很多教师明白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论脱离实际,缺少实践环节;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气氛沉闷;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只有我们找到哪些因素导致了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找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积极因素,才能避免教师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双基”教学对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基础作用,只有认识到它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提高科学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构建“双基”教学的关键,结合实际教学,兴趣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式:①组织成立兴趣小组,在课前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教学中的内容,在课后让学生们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展开讨论。②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将初中和高中的化学教学内容衔接在一起,例如在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时,可以从初中化学的溶解平衡引入,在讲解弱电解质的电离概念时,可以从电离引入。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现象,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拿出一根生锈的铁钉,放在可乐里,让学生看到铁钉从可乐中拿出变成光亮的过程。
把握住化学的学科特点是构建“双基”的有效途径,可以从培养化学思维和把握教材结构着手。前者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正确的化学思维,还要指导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比如对化学语言的运用,尤其是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正确使用化学语言,才不会导致实验的无效。还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们形成化学思维,新课标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后者指的是对新课标下教材的把握,高中必修化学课程内容是以物质结构理论和物质变化理论相联系构成的理论框架,以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作为初、高中知识的联结纽带。
二、科学探究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应该看到“双基”教学和探究教学并不是矛盾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基于扎实的“双基”的教学,才能为探究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多样化探究活动的实行,有利于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国内外化学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就是对科学探究的重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基于探究教学的需要,允许学生就涉及科学探究过程方面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展能力,学习知识”。这里我们看到,探究教学需要充分的时间,那么如何解决探究教学和“双基”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比例就成为影响探究教学的关键性问题。
首先,应该删除传统教学中那些“繁、难、旧”的知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探究教学活动的实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仍然难以完全打破旧的知识体系,可见传统教学对教师影响之深。既然已经成为教师,我相信每位教师是有打破旧知识建立新体系的能力的。再有就是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由于受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对学习的理解和掌握是有一定区别的,尤其是探究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学生之间差异的必然存在,这时教师就要起到指导作用,协调好不同能力学生之间的学习接受能力,做到有能力者多得多劳,能力较差者保持平均水平,兼顾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对硫酸工业的教学中,要让那些对此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延伸思维的长度,利于他们对今后更深更广的学习和研究,对那些平均水平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掌握住教材要求的基本。
对以问题为中心的化学课程的探索是当下化学教学的一个别开生面的发现,我们传统的化学研究是以学科结构为主要特点,依次螺旋上升的。教学中一般是先介绍化学教学的原则、过程、方法,然后采用普遍性的教法传授基础知识,最后是理论的总结和归纳。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化学教学的目的、内容都变得有局限性,而方法上更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的传授。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一方面使得化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更易获得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使得化学教学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更有利于新课标的实现,对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多视角、更大范围。
三、科学态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保障
由于“双基”教学的传统,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全面看待新课标的论述,基础知识和过程方法的教学是培养科学态度的前提,科学态度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盲目看待三者的关系,或者是任意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都是不可取的行为。科学态度的最终实现,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达到的。只有将科学的态度渗透在每一课、每一道题中,培养的科学素养才是稳固的,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我们知道,理论上的认识必须去实践,培养科学态度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来谈谈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要求每个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目的是让每一个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个性和不同智力类型的人都平等、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中掌握方法,构建知识系统,体验丰富的情感,形成能力,使教学过程呈现公平性,最终达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参与式教学的实施,对科学态度的培养意义重要,而且具有较明显的实践意义。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该避免出现以下问题。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不确定,无法使教学呈现连贯性;对学生认知方式的不确定,往往导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达到教学应有的效果。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对科学态度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我们应该明确,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努力,然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枯燥的教学,这样如何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呢。培养科学的态度,要使学生的思想,在耕耘中收获:在教学操作中“做”出思想;在教学游戏中“玩”出思想;在教学质疑中“质”出思想;在教学辩论中“辩”出思想;在教学创作中“创”出思想;在教学暗示中“引”出思想;在教学留白中“留”出思想。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
[2]许士永.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性.学周刊,2012(36)
[3]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0)
[4]陈时见,冉源懋.参与式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5]严育洪.课堂高点:学生思想的生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