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宏斌
小学生到三年级开始写作文,由于刚接触作文,不少学生觉得狗咬刺猬,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引导不得法,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疼。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心理学家认为“推动认识,发展思维的首要条件是对认识对象产生兴趣”。产生了兴趣,就愿意主动接近。因此教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现总结如下:
一、从写话题作文开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刚学写作,就应该从身边的人、事、景、物写起。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通过例文教给学生作者写人时的观察方法,观察角度,然后教给学生们,写人要抓住人物特点。所谓特点就是与别人不同之处。怎样才能抓住特点呢?除了观察,还要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之处。这样才避免出现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错误。写出来的人物有立体感。学生们就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观察,然后进行思维,写文章时就会有话可说,不觉得作文难了,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写事情时,应该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别是注意事情发展的过程。在过程中有波澜,有起伏。这样写出的文章高潮迭起。然后布置让学生写自己见到的事,题目自拟。学生就会搜索记忆的仓库,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写出来了。这样就比教师限制学生的思维效果要好得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景的文章中,老师首先做生活的有心人。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都可以看作是写作对象。下雨前,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观察天空、乌云,下雨时,让学生观察大地、田野、树木的动态和静态。雨后,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时,呼吸新鲜空气,感受真实的情景。然后要求学生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出来,要求写真切的感受。学生由于有了内容,所以就有话可说,写作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写状物文章时,同样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小动物,可以从外形、生活习性、睡觉、吃食等方面观察,观察要有耐心,不能一暴十寒,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意观察,这样才会写出有血有肉的习作。总的来说,开始就让学生尝到写作是一种乐趣,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有意义地记录下来。消除了神秘感,消除了畏难情绪,学生就会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勤于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学生对写作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老师就要适当提高写作要求,这样螺旋式上升学生就会不断激发写作激情。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小练笔”。
小练笔之前让学生读课外书,比如《实用文摘》,《意林》,边读边记录,记优美词语,写读后感受。在训练内容上要尽可能丰富多彩,既不使学生感到有压力,又能让学生感到有乐趣、有收获。日常学习生活中,我采用以下几点:(一)造句。语文教学中,造句从一年级就开始要求学生逐步达到用词准确;其次是句子完整、明白、通顺;最后是形象生动。(二)采集。就是读报纸杂志时遇到好的文章或好的材料,听讲课和与人交谈时,有一些观点鲜明、生动的语言记录在小本子上,就是一个作文材料库。具体做法是:(1)每人准备一个易保存的笔记本,用来摘抄课本上、报纸上或刊物上喜欢的认为有用的材料,包括段落、词语和学习方法等;(2)要求学生每人备一个随身带的采集本,把随处见到的人、听到的有趣的话或事的某一特点记下来。亲手采集的过程,就是学习、理解、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为了便于使用,把它们储存起来。(三)剪辑。现在的报刊五花八门。把这些报刊依顺序保存起来是一种有效方法,但数量多,占地大,久而久之查找起来不方便,可以让学生用“剪辑”的方式来积攒写作素材,即把平时报纸上看到的认为好的文章、段落,有用之处,记上一个记号,隔一段时间把它剪下来贴在一个小本子上,进行分类,在写作时找出来进行模仿。
三、重视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讲评
1.作文批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因此,教师的批语要亲切,有鼓励性。尤其对差生的习作,切不可轻易否定,而应该努力寻找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也应该给予肯定,以免挫伤写作积极性。相反,对好学生的习作,也不应该全盘肯定,而应该努力找出其不足,使学生认识到美中不足的地方,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2.批改要认真、及时。因学生交作文后,总想知道自己成绩如何,盼望早日见到习作,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批改,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学生才会不断创造。
3.及时讲评。教师在讲评课上,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向学生读,然后让学生讲优点和缺点。共同欣赏,通过讲评,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学生的总体写作水平就会提高。
4.及时投稿。为了对学生习作予以肯定,同时让更多读者认可,教师就要把习作进行修改,然后投稿。可以发到《作文与考试》、《简妙作文》,学生的习作一经发表,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教师也很光荣,家长也体面。学校也可以编作文集,供学生阅读。
总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让学生在文学的殿堂徜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