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高年级硬笔行楷教学的研究

2014-03-10 14:00俞仲华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行楷硬笔字帖

俞仲华

摘 要:硬笔行楷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是一种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的手写书体。学好行楷字对于有一定楷书基础的高年级学生的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能使学生的日常书写“即好又快”,同时又为初中的行书教学打下基础。笔者通过几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本文从行楷字帖的选择、行楷用笔方法、行楷结体规律、行楷的“行气”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小学硬笔行楷 教学方法

行楷是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较楷书而言,行楷具有用笔圆转连带、笔画简化、结字静中求动、书写速度略快等特点。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硬笔行楷应用范围广、实用价值高,既易于识读,又能提高书写速度。学好行楷字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与意义。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小学高年级,运用横线格进行成篇书写练习时,力求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用硬笔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小学生经过四、五年的楷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楷书基础,高段学生的指腕关节也已发育健全,这为写好行楷提供了可能。近年来,笔者对高段学生行楷教学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经验,整理如下:

一、硬笔行楷范本的选择

学习书法,临帖是不二法门,选择字帖是关键。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手写行楷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自行创造、任自为体,部首异化、繁简混用,严重草化、不易辨识等等。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用硬笔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何为规范、通用?“规范”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通用”一词,释义为“普遍使用”。流传至今的历代法书碑帖为世人所公认,她的法则“约定俗成”又“普遍使用”,因此我认为,学习行楷可以选择一些历代书家的经典作品作为范本来临摹,如唐人的《灵飞经》、《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赵孟頫的小楷等,也可以选择一些由治学严谨的书法家用硬笔临摹出来的形神兼备的历代名帖,还可以选择一些当代书法名家的精品行楷字帖。行楷范本灿若繁星,选择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来选择字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性情相近,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习起来效率才高。否则,选帖不当,临书如同嚼蜡,学习就没有积极性,效果就差。因此,行楷字帖的选择权应下放给学生,各取所求,打破千人一帖的局面。

二、指导学生掌握用笔方法

行楷的点画与楷书相比较,形态更为丰富,更注重连贯呼应、轻重缓急。如果把楷书的用笔方法全然不变、生搬硬套地用于行楷之中,就会显得僵化呆板,影响书写结构的灵活以及速写的韵律,过度强调行意而忽略楷书基础,又容易造成字形结构的松散零乱,甚至草化,产生认读困难。由楷至行楷,应有其内在的规律,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楷书的快写,只有楷行兼顾,连带合理,结体匀称,才可能学好行楷手写体。我认为,行楷字教学要着重训练学生用笔的两个感觉:轻重感和快慢感。轻重感就是书写时要有提按的变化,快慢感就是书写过程中要有速度的变化。一般来说,落笔稍重,行笔过程稍轻;转折、停顿处稍重,过渡与牵丝稍轻;出锋略快,转折略慢;落笔重处慢,运笔轻处快。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懂得用笔轻重快慢交替运行,笔画虚实相生,粗细有致,字体才能生动优美。

三、让学生掌握行楷连写特点和结字规律

行楷的结字跟楷书的结字有相似之处,如突出主笔、重心平稳、向背分明、收放自如、疏密得当、错落有致等等。写楷书要求一笔一画地写,点画分明,写行楷则讲究笔画连带,点画之间增加勾挑与牵丝。掌握行楷结字规律和连笔特点首先要学生掌握常见部首的行楷写法。按部首学习书法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学习书法的人深有体会,无论学习哪种书体、哪本字帖,掌握并记忆常见部首的书写规律、变化规律、组合规律,是书法学习从临摹走向创作的基本方法。这个方法的优势在于高效,按规律记忆比按单字记忆容易得多,掌握起来也牢固得多。掌握一个部首的写法、变化、组合规律,实际上可以掌握一大片汉字的写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除了让学生掌握常见部首的行楷写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行楷的连写特点。为了连写顺畅,书写便利,有些改变了笔顺,如“布”字,先撇再横,如“王”字,先横后竖再两横;有些笔画合并,两笔并作一笔,如“顶”的撇和竖连成一笔,“此”的提和撇连成一笔;有时笔画省略,如省略“郎”的中间一点,省略“能”的短横等等,教师应多加指导学生训练最能体现这些规律的例字,以便在实际应用中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让学生掌握行楷的“行气”

“行气”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行楷的“行气”一般要求笔意连贯,联缀成行,积行成篇,在文字的上下、左右、前后,既要有变化,又能和谐自然,清代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云:“勿往复收,乍断复连,承上生下,恋子顾母。”指导学生“行气”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字与字之间要相互呼应。所谓相互呼应,就是字与字之间要有顾盼关系。行楷中的每个字并不是孤立的,笔势要有从左至右或者从上至下连贯行走的态势,上一字的收笔映带下一字的起笔,可以实连,也可以虚连,实连时可以两三个字成为一体,虚连时点划虽断,而笔势相连。一般情况,主笔应该实连,映带可以虚连。二是字形收放自如。行楷结体的收放往往通过对行楷字的局部或整体收缩或放开,使行楷动静结合,节奏明显。收放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内收外放,有的则是内放外收;有的是上放下收,有的则是上收下放;有的是左收右放,有的则是左放右收。三是字径大小相宜。在一行字中,每个字都要有大小之别,一般来说,笔画多的要大,笔画少的要小,要特别强调的可大,可弱化处理的则小,这样“行气”就有一种起伏跳跃之感,充分展示律动的生命活力。四是字势要欹正得当。“欹”就是结体欹斜,结构险峻、富有情趣。“正”指结构端庄、疏密均匀,富有理性。欹正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欹正得当能使行楷平中寓奇,增添意趣。欹正可以是字内,如左欹右正,左正右欹,上正下欹,上欹下正。也可以是相邻字之间,如上下之间、左右之间、或隔几个字之间。关键是要取势得当,合乎情理,做到变而不怪,协调统一。

在具体的行楷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比如描摹法、对临法、对比法、类比法、偏旁组合法等等。学习行楷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较多同学会出现练习与应用“两张皮”现象,练字的时候写得很好,但写作业的时候又瞎写一气。究其原因,一个是日常书写时的态度问题。另一个则是学生平常练习时贪多求快,盲目练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学”“用”结合。练过的字平时用到了,应该写的象练时那样,练一个用一个,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过一段时间可以指导学生创作行楷作品,确定书写内容后要求学生在字帖中选出有关的字,没有现成的例字可以按照偏旁的行楷写法组合成字。一字一字地临摹,作品中的字都经过临摹熟练了,达到了能背帖的程度,直到离开字帖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为止。这样,几幅作品创作下来,学生临摹并能背下的字也就有一定数量,加上课堂上从笔画到偏旁部首再到间架结构的例字训练,学生掌握的字不少了,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硬笔行楷的教学,重在用心、贵在坚持,还可以结合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展“我的作业我负责”、“谁的作业最清楚”、“比比谁的行楷最漂亮”、“争当小小书法家”“一周作业之星”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激发学习行楷的兴趣,提高行楷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玉孝 司惠国 杨 川 《硬笔行书入门》 金盾出版社 2009

[2]丁其明 《怎样写硬笔行书》 新时代出版社 2007

(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 浙江宁波)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楷硬笔字帖
小字帖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二)
温应春
硬笔小作
小字帖
小字帖
硬笔楷书3500字
硬笔楷书3500字
硬笔楷书3500 字
必须对中学生开展行楷书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