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88南俄战记:从刻赤到斯大林格勒

2014-03-10 12:23宝丁
航空知识 2014年3期
关键词:斯大林格勒联队德军

宝丁

体躯修长、配备两台发动机、飞行快速的容克Ju 88中型轰炸机是二战德国空军的主力机种之一,它以良好的通用平台性能而先后变身成为多种不同用途的机型,当然,其最主要的角色是充当德国战术轰炸机部队的主力中坚。1942年初夏,经历了上一年冬天惨败的德军在苏联战场上再掀攻势,而Ju 88也再次担当空中“急先锋”……

新年再上阵

Ju 88差不多是容克飞机制造厂除了Ju 87“斯图卡”之外最著名的产品,而且尽管两者的定位存在“水平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的分野,但是前者往往在后者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客串其职,证明自己具有更加灵活的任务适应性。

1941年6月,德国不宣而战入侵苏联,Ju 88也是大规模全面登场,当时该机几乎完全替换了此前德军的主力轰炸机Do 17,与He 111一道并肩成为各轰炸机联队的当家装备。Ju 88在执行各类轰炸任务中的出色表现,令其被誉为“东线德军手中无可言喻的珍贵资产”。

然而,随着当年严冬的来临,苏联红军在莫斯科城下发起大反击,一举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令后者在兵员和装备方面损失惨重,只是勉强保住战线不致全面崩溃。覆巢之下,Ju 88也是受损颇重。

而在东线战事进入1942年初时,在大部分Ju 88部队都还没有回过劲来的时候,只剩下一个Ju 88单位竭力在前线维持着局面,那就是部署在南俄战场的KG 51轰炸机联队。在上年底的红军大反攻中,这个由保罗·科斯特尔上校指挥的联队疲于奔命,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从罗斯托夫败向米乌斯河一线的行动中负责空中掩护,没少吃苦头。

随着红军的攻击势头顿挫,KG 51下辖的3个大队终得以稳定在提拉斯波尔、扎波罗日和尼科拉耶夫等三处基地。不过苏军部队很快又在克里米亚半岛东端的刻赤登陆,令德军在这个半岛的行动大受牵制,于是本来亟待整补的KG 51只得继续上阵,从而揭开整个Ju 88轰炸机部队这一年里在南俄上空的进击与困厄。

向着海面俯冲

为求缓解刻赤危局,德国空军紧急成立了一个名为“克里米亚特别指挥部”的机构,集中兵力,务求以空中打击手段阻断刻赤的苏军补给线及部队调动,“指挥部”总共拼凑了两个“斯图卡”大队和3个轰炸机大队,KG 51出勤状态最好的第3大队便划归其中。

这群Ju 88面对着的是俄国冬天的极端恶劣天气:低垂的铅云,猛烈的暴雪,冰冻的地面。相比起经常因天气原因而坐困地面的机组成员,第3大队的地勤人员其实是最“受苦受累”的,他们必须在如此环境下尽量保持机况良好,而这实际上可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此一来,这个Ju 88大队基本是处在非战斗减员的窘境中,大队部一度报告称自己可用的Ju 88只剩下4架了!

所幸到了2月11日,有鉴于“指挥部”运转不畅,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亲自下令取消了这个基本无作为的机构,从而让第3大队如释重负,因为他们可以重新回到保障条件比较充分的尼科拉耶夫去了。

第3大队受领的新任务是打击克里米亚附近的海上目标,这类任务要求“向着海面俯冲”。2月24日,8架Ju 88前去夺取一份巨大的荣誉:攻击红海军的一艘帝俄时代的战列舰“巴黎公社”号。但是这群Ju 88在塞瓦斯托瓦尔海岸线外盘旋数圈,都没能发现这艘25 464吨的战舰,最后只能向一艘巡洋舰投弹了事——而且也未命中。

上级对于该部在反舰战中的表现很不满意,于是指令1架Ju 88在3月14日专程将KG 30联队的反舰专家维尔纳·鲍姆巴赫上尉接来尼科拉耶夫,让他充当“指导员”。4天后,鲍姆巴赫随同大队长恩斯特·比布拉少校一道出击新罗西斯克港,在猛烈的炮火中,“指导员”扔下的炸弹击中了1艘4 629吨的油轮。

初显身手的鲍姆巴赫在23日又带领9架Ju 88出击,回来后声称炸沉了靠岸状态的2艘布雷舰、1艘鱼雷艇和1艘潜艇,另外还击伤2艘潜艇。经历了这样一番“愉快”的狩猎后,第3大队于3月底调往奥德萨休整7周;其时,德军的一场大攻势,已然在谋划之中。

哈尔科夫反击战

1942年春夏之际,希特勒打算在东线采取主动,不过这次他变全线进犯为重点进攻,将主力集中在苏联的南线战场而发起“蓝色作战”,要把战火燃向高加索和伏尔加河地区。这时,除了进入休整的KG 51第3大队,另外几个Ju 88单位正在缓慢的实力恢复过程中。

不过,尽管后方工厂加紧开动生产线,但Ju 88的装备规模已不可能回到上一年的样子了:入侵苏联之初,德国空军3个航空军中的轰炸机部队编有不下500架Ju 88;而在这个初夏,动员起来的是KG 51三个大队、KG 54第1和第2大队、KG 76第2和第3大队、LG 1第3大队,可用飞机总数还不到150架。

不管怎样,当德军开始准备夏季攻势时,KG 51等部纷纷摩拳擦掌,不过令德国人意外的是,打响1942年初夏进攻第一枪的却是苏联人。苏军多支部队于5月17日在伊祖姆地区发起突然反击,从而展开了历时12天的哈尔科夫战役。

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位置最靠前的KG 51联队三个大队的Ju 88倾巢而出,从黎明到黄昏几无一刻空闲,仅在战役最高潮的两天内就共出动了300余架次。数日后,KG 76的两个大队也从中部战线急调南下,投入对苏军洪流的阻击。

最终,这5个Ju 88大队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配合德军地面部队取得了1942年的第一个大胜:击溃敌人29个师,其中包括14个坦克或摩托化旅。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侧翼威胁被彻底消除,“蓝色作战”现在可以付诸实施了。

朝“千年不落”要塞投弹

德军发起攻势后,Ju 88要啃的第一个硬骨头就是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西南角、号称“千年不落”的要塞之城塞瓦斯托波尔。为了施以强攻,德国空军特别集中了由里希特霍芬将军指挥的第8航空军,其中就包括了5个齐装满员的Ju 88大队。

围城战于6月2日打响,继“东线开战以来最猛烈的炮击”之后,第8航空军出动可用的所有飞机,实施日以继夜的轰炸。对于刚刚参与完哈尔科夫战役的几个Ju 88大队来说,他们在新任务中的负担似乎还要轻一些。之前,从基地扎波罗日到哈尔科夫的飞行距离长达250千米,而现在从位于克里米亚的新基地萨拉布茨出发,只需飞行65千米即可抵达塞瓦斯托波尔上空。以Ju 88的续航力来换算,这意味着每架飞机每次注满燃油后可以出动3到4架次。当然,在作战效率提升、地勤作业强度下降的同时,机组成员一个个都成了绷紧的弹簧。

上述几个大队外,另一个新加入的Ju 88单位乃是LG 1第3大队,其任务是扫荡战场外围区域的高炮和野炮阵地,以及打击港口周边水域的敌船。6月10日,这个大队就炸沉了1 686吨的驱逐舰“斯沃博德内”号,4 720吨的辅助运输船“阿布哈兹”号。

或许是对这样的成绩意犹未尽,第8航空军很快又把KG 51的第2中队调去反舰作业,结果飞行员恩斯特·亨里希一下子成了这个战场上的名人。6月19日夜里,他带领数架Ju 88去对付一个最难对付的水面目标,所谓的“高炮漂浮平台”。这是苏联海军的防空大杀器,由数艘驳船串接而成,其上分布多达150门以上的高炮。面对着这一令人生畏的“水上火刺猬”,德国飞行员此前还从未攻击得手过,不过亨里希在这个晚上第一个俯冲而下,所投的炸弹恰好命中“漂浮平台”上的弹药仓,结果“火刺猬”在剧烈爆炸中很快倾覆。当时,第8航空军军长里希特霍芬恰好坐着他的费瑟勒“鹳”式联络机飞过附近,这次攻击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与海面攻击相似,Ju 88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轰炸也收效甚多,尽管各大队随着弹药供应吃紧而开始被要求“限制使用”炸弹,但机组成员们用每次出击的准确瞄准弥补着种种不足。为求精确性,飞行员有时一天里最多要向目标俯冲32次,这当然极大地增加了机组成员的作业强度和精神负担,所幸他们并不要支持太长时间——“千年不落”要塞在7月1日陷落了。

目标:斯大林格勒

完成克里米亚的战事,Ju 88继续向东。KG 76于7月将基地前推至沃罗涅日,配合第4装甲集团军展开向高加索地区的进军,KG 51亦紧随其后,先是打击顿涅茨和顿河一线的目标,接着当罗斯托夫于7月23日陷落后,便进一步向高加索纵深的交通补给线实施打击。

正是在23日这一天,希特勒发布他的第45号指令,将德军的进攻拆分成两路,一路继续南下高加索油田,另一路则要指向伏尔加河畔的重镇斯大林格勒。在后面这一路,对于轰炸机部队的指示是,“至关重要的是要尽早摧毁斯大林格勒城区。”

KG 51应声而动,立即调整方向,除将第2大队控制在扎波罗日充作预备队外,第1和第3大队全数前调塔津斯卡亚机场,此地距斯大林格勒240千米。嗣后不久,KG 76第2和第3大队亦开始全力配合第6集团军向这座城市的进军。这样除LG 1第3大队已经调回国内整补外,当时在南俄战场的5个Ju 88大队已全部投入斯城方向。

7月27日,KG 51的Ju 88对这座以当时的苏联最高统治者为名的城市实施了第一次空袭。两天后,该部的Ju 88再袭斯大林格勒,令这个轰炸机联队在二战中的出击次数达到了15 000次。

与此同时,由恩斯特·博曼上校指挥的KG 76投入到了阻断斯城与其后方交通运补线的阻断战斗中,在8月21日的出击中,该部的Ju 88与正在伏尔加河以东150千米处开进的两个苏军步兵师相遇,结果将其队列驱散。两天之后,这个联队也开始参与对城市本身的大规模空袭,就在这一天,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出了向斯大林格勒城区发起总攻的将令。

志在必得的德军地面部队于30日突破了苏军的城市外围防线,9月初突入了城区,他们满以为这是胜利的开始,却不料是地狱的开场。这一期间,Ju 88也在享受着“一切顺利”的幻象,两个联队频繁出动配合地面作战,投下炸弹难以计数,自身损失则是少得出乎意料。“顺利”之下,连续有多人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等各类表彰,可谓气氛融融。

只剩下88架

好日子很快就到了头。对于Ju 88机组来说,他们开始面对日益险恶的处境:拉得太长的补给线、恶劣的生活条件、连续的疲劳作业、越来越冷的天气。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KG 51第3大队第一个“开小差”,因实力消耗太大而在10月初不得不退出一线,返回克里米亚休整。仅仅一周之后,同联队的第1大队也步其后尘,离开了伏尔加前线。为补其空缺,从苏德战场的北翼调来了KG 1联队“填空”。

仍然留在一线的KG 51第2大队在11月初霉运当头。11月4日深夜22点,一架苏军的夜间偷袭飞机悄然来犯,给这个大队造成了重创。这种夜间飞机速度慢、载弹量小、投弹精度低,由其实施的偷袭通常只是让德国人睡不好觉而已,但是这一次,它投下的一枚小炸弹却不偏不倚地命中了机场边缘的油库,结果巨烈的爆炸殃及“超过100架Ju 88和He 111,其中许多还是油弹齐备的”。一番清点下来,劫后的KG 52第2大队居然只剩下1架能用的飞机,战斗力等于完全报销,只得全员退往克里米亚等待新机。

11月初,KG 76也告别了伏尔加前线,由于盟军在北非登陆,这个大队被紧急调往那里充当“救火队”。那个刚来不久的KG 1联队差不多也同时于斯城消失,重新北上而去。这样,德军不得不中止KG 51第1大队的休假,令其于11月3日赶赴斯大林格勒外围的塔钦斯卡亚机场。

当这个大队重回斯城时,迎接他们的已经是狂风暴雪和冰封大地——俄罗斯的冬将军又来了。该部的作战效能受到了恶劣天气的严重制约,当然,就算这个大队的Ju 88能够不停地出动,仅凭这一个大队也无法对残酷的战局起到什么太大影响。

苏军在11月22日发动两路钳形反击,完成了对第6集团军的反包围。12月7日,KG 51第1大队奉命转调罗斯托夫,这倒不是逃离,而是要把塔钦斯卡亚机场腾出来给Ju 52运输机使用,后者将要完成戈林做出的承诺:从空中补给第6集团军。

这个Ju 88大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最后行动,是配合曼施坦因所部发起的救援作战,这个毫无希望的攻势在1942年的平安夜那天停止了努力。这意味着被围的第6集团军彻底完蛋,而Ju 88也被一派沮丧气氛笼罩着,“所有事都不对劲,不再高效运转,缺少炸弹、油料、部件,什么都没有。”

1943年1月31日,刚刚晋升元帅的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率第6集团军投降,这时,在东线的全部Ju 88部队加起来可用的飞机仅为88架,这个数字恰与Ju 88的型号名相同,真是命运的一种讽刺。从1942年初刻赤上空的暴风雪,到1943年初伏尔加河畔的暴风雪,东线的Ju 88走完了重创-重振-重创的尴尬循环,自此在东线战场上将一蹶不振。

猜你喜欢
斯大林格勒联队德军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俄政府不支持伏尔加格勒改名
不走运的“水下幽灵”——德军潜艇
如何评价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地位?
决定斯大林格勒会战命运的“小土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