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1974年,法国航空公司作为启动用户率先将一家新公司推出的新飞机投入运营,至今还有人为法航的决定掺杂了多少政治因素而争论不休,但无论如何,法航的确这样做了。此后,以法航为首的欧洲乃至全世界诸多航空运输企业都成了这家新公司的忠实客户,这家新公司叫做空客,而这种新飞机叫做A300。
现在回想起来,开发空客A300的风险一点儿也不比机遇更小,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只安装两台发动机的双通道宽体客机,但它面向的却是中短程航运市场。刚成立的空客公司,一面要解决各参与方为新机座级与体量的争执,一面要说服各方打消本位主义残余,一面还要解决诸如高性能发动机在内的诸多设计技术问题。而最恼火的是,直到1972年A300首飞,空客捏在手里的订单只有区区15架。
A300销售初期可以用惨淡来形容:大部分订单都来自法国航空和德国汉莎——今天我们可以为他们冠以鼎力支持国货的光环。空客的工厂内存放的“白尾”(即制造完成却未能售出的飞机)A300曾一度达到16架。A300的早期用户也很快发现,这种短程宽体客机在运营中存在缺陷:为了填满客座不得不降低航班频次,结果就会失掉那些倾向于旅行时间更具选择性的乘客。原来憧憬的宽体舒适性噱头,对于短途乘客看来也缺乏诱惑。对这一概念的调整,促成了后来空客王牌产品A320系列窄体客机的诞生。
就在A300举步维艰时,美国FAA修改了ETOPS规定,准许双发飞机投入远程运营,这让A300获得了中远程航线运营资格。1977年,美国东方航空租用4架A300试验运营,发现比洛克希德“三星”省油30%,大喜之下立即订购23架。这份数量并不庞大的订单立即让波音和麦道一贯上扬的鼻子嗅出了真正对手的味道。继东方航空之后,泛美航空的A300订单也飘过了大西洋。到1979年,已经有81架A300投入运营。
A300为空客积累了丰富的制造和营销经验,A300的机体后来被缩短成为A310,拉长后则成为A330和A340的基础,经过改造则成了A300-600ST“白鲸”超大部件运输机。1987年A320首飞时,空客手里的A320确认订单已经从A300时的15架一跃变成400架。
我们可以为A300找出许多成功的原因:大部件空运总装,超临界翼型,金属锻坯结构件加工技术,先进自动驾驶仪,电子控制刹车系统,燃油分布重心调整技术,变通地使用美国通用电气CF6-50发动机而不是三转子罗罗RB207,然而我们可能不会注意到,成功悄悄来临时,他的脚步是难以觉察的。A300的曲折成功历程实在找不出太多睿智与先见,但空客的企业精神却闪亮其中。他们从一开始就深刻关切市场和客户需求并努力实现,在从需求向产品转化的过程中,担负起不确知市场风险并隐忍坚持,最终与客户建立起互信。互信有了,这个需求–产品的转化迭代就会更紧凑高效。为什么空客能坚持到底?其原因其实也很平民化:如果不以合作形式坚守生存,那么就以分立状态仓促毁灭。
有的企业想成为巨人却最终消亡,有的企业踏实求生却成了巨人。回望空客的成长史,“举步维艰—坚持不懈—海阔天空”可谓是真实浓缩。市场诡谲如怒海狂涛,需求蛰伏浪涌之下,看清了就九死一生,看不清就十死无生。《鹿鼎记》里对武功秘籍与侠客生存几率的描述也是如此。
2014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