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莉
经验告诉我们,需求结构和竞争格局日益变化,发展中国家只有不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才能赶超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只有不断实施产业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该文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了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
增长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每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都在10%以上,而且逐年增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二十多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容小觑,因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内涵
产业结构的内涵。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是指各种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和因此表现出来的一定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资源结构、需求结构等一起构成了国民经济结构系统。
产业结构一般以行业构成和区域分布来划分。从行业构成来分析,产业构成是指国民经济中各种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及其构成。从区域构成来分析,产业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区域分布状态。产业的空间分布是否合理,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效果。合理的产业区域分布,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从而有利于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经济增长的内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是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国模在数量上不断扩大和增加,即物质产品和劳务生产总量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而且经济增长侧重反映一定时期劳动者人均产值的持续增长变化,侧重数量变化。而经济发展的内容更加丰富,指的是因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的变化,既包括数量的变化又包括质量的变化。经济发展依托于经济增长,如果没有经济增长据谈不上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现代的经济增长,都是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不断进步形成的。经济增长会促使人均GDP的变化、会促使消费需求结构和供给因素的变化,同时消费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又会拉动产业结构变化。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化又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及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國进行了大量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1952-1978年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在1952—1978年期间,就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从1952年的50.5%下降到1978年的28.1%,但是期间出现过较大的波动,期间也存在两个转折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从初期的20.9%上升到1978年的48.2%,同样期间波动很大,和第一产业一样,期间也存在两个转折点;第三产业比重缓慢下降,从1952年的28.6%下降到1978年的23.7%,呈非正常变化状态。
就劳动力构成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看,1952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是83.5%、7.4%和9.1%,到1978年则分别为70.5%、17.3%、12.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最多,但是产值比例很小,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相对较小,但是二者产值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70%多,因此在这段时期,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总值构成之间极其不对称。因为在此期间,我国的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正常存在片面倾斜,导致劳动力分配不尽合理,这种不良现象也反映和导致这段时期内我国交通运输、金融、商业等服务业和基础设施产业的严重滞后。
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1978年以来,我国抛掉以前片面追求重工业的高速发展的想法,实施了一系列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具体包括调整经济结构,放慢中重工业的发展,加快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得之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得以缓解,开始走上符合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演变规律的道路。
从初期和末期劳动力的产业分布来看,1978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是70.5%、17.3%、12.2%,到2014年分别为44.8%、23.8%和31.4%。
在1978—2014年时期,就产值构成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8.1%下降到12.6%;第二产业比重有升有降,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77期2014年第4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但波动幅度不大,一直维持在40%一50%之间;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呈迅猛增长趋势,在80年代中期超过了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产业。1978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仅为23.7%,而到2014年已上升到39.9%。
由以上1990-2014年期间数据可知,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动慢慢符合国际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这也直接带来了中国国民经济持续良好增长。
3.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国产业贡献率分析。产业部门的贡献是指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增加额,产业部门贡献率是指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贡献所占份额。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我国从1990年以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1991—2005年这25年期间,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依次为6.64%、59.27%和34.10%。1990以后,我国第三产业增长最快,而第二产业的产业贡献率最大,这是因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产值比重最大。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经济计量工具对1985-2005年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运用Cochrane一0rcutt迭代法对方程进行序列相关的修正,得到三次产业的产出弹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25、0.39、0.4,。从产出弹性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第一产业最小,第二产业居中。结合前面产业部门贡献率的分析,在1991-2005年25年期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最高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最低,究其原因,在考察期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最高。可见,我们大力发展产出弹性最高的第三产业而非第二产业更能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我国产业结构与生产要素效率分析。产业结构对资源配置有很大影响,而经济增长需要各种资源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不同产业结构会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
通过1992-2004年我国省市地区的生产总值分析得知,第一产业对资本要素的生产效率几乎没有影响,对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有微弱的正影响;第二产业只对资本要素的生产效率有正影响;第三产业对资本和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均有正影响。从而,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助于提高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的效率,但是,第一产业的发展也要跟进,它的发展缩小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差距。总的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不能只是扩大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4.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国家发展情况,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们需要将以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成依靠结构转换、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集约型方式,这将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运行和稳定增长。对于第一产业,土地转让权的使用可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一方面可以使得农民有租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农业转型,从传统的手工作业转换到规模化机械作业,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实现。对于第二产业,地区之间如果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较高层次的分工并且考虑市场的配置作用,将会更加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策略,有利于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对于第三产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大多是国有经济,垄断性强,经营效果不好,如果促进这些企业改革,使得股权多元化、促进资源流动,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率。
自建国到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据。但是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