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秋
有这样一种心理暗示,看似不起眼,却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隔一段时间,你总会给你的闺蜜(或者哥们)打电话、打手机,聊聊天呀,发发牢骚什么的;对方自然很热情,却从来不主动拨你的号码,总是在等你的来电,那架势,好像你生来就欠他一个来电似的。
我后来分析了,其实他(她)也攒了几天的杂事,很想跟你沟通交流,不主动拨你的号码,并不是为了节省那一点电话费,而是久而久之,“被动”早已经成为他(她)的习惯。如果,回放一下我们挂电话前的那句话,他(她)通常会说“原来是这样的啊”“哦”“唉”“好吧”,也就是说弄明白你这几天都在干嘛了。
挂了电话之后,忽然之间,我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他(她)也和我一样有烦心事,但是,为什么对方不主动拨我的号码呢?为什么总要我先给他(她)打电话呢?为什么对方总在倾听我的事,而他(她)的事讲了一半、藏了一半呢?
那么,不妨在互换一下我和他(她)的角色。挂断电话后,他(她)会一阵小小的狂喜感:今天,她(指我)终于憋不住了!她又给我打电话了!我不仅知道她的全部近况,也给她免费上了一堂心理安慰课,这是多么长我面子的事情啊!
我们不妨再往下猜想:他(她)狂喜过后,一定会有一种不愉快突如其来的,他(她)的心里也窝着一团团烦心事的呀!
所以,中国人的不主动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大家都讲究韬光养晦,万事都照章办事,规规矩矩的,其实这是不对的。
正如整天等我电话的那个人一样,我心里不舒服,他(她)也不见得好到哪里。
责任编辑: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