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化理论的演进*

2014-03-10 22:38:34EleanorRosch
关键词:范畴梯度观点

Eleanor Rosch 著, 田 禹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译文背景

文章选自CognitionandPragmatics(《认知与语用学》)中的第三章Categorization--“范畴化理论”[1],标题系译者自拟,文章格式在原文基础上稍有调整。

译文原作者Eleanor Rosch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她的范畴化研究和原型理论对心理学和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Rosch研究兴趣广泛,包括认知、概念、诱因、思维、记忆以及跨文化心理学、东方心理学及宗教心理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语义范畴化、概念和语言学的心理表征等。她著述颇丰,出版物包括多部专著及合著,论文有数十篇。对当代语言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代表作有TheEmbodiedMind(1971),CognitionandCategorization(1978)和CognitiveScienceandHuman(1991)等。

二、主要内容

范畴化是对有区别的事物及事件进行同等处理的过程,它既是一种固有语用功能,也是人类身体、言语或心智的一种行为。它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人类生活在范畴世界里;从家居用品、情感、性别、民主,到事物和事件,它们虽独特,但都被认定是某类成员。范畴化研究涉及3个主要问题:为什么人们有他们定义的那些范畴?范畴是如何获取、存储和使用的?人们头脑中的范畴与世上事物、文化形式以及事件偶然性有什么联系?

范畴化的不同观点反映出以抽象、逻辑和语义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与更注重语用的争论。范畴化研究分为传统观点、挑战传统观点、梯度结构批判和范畴理论等四个阶段。而第五个阶段可能已经出现:范畴与概念被认为具有事件基础,而非表征基础。这些阶段都包含某种隐性或显性哲学立场、实验研究特点分类以及儿童范畴发展、语言与范畴关系的启示。

(一)传统观点阶段

传统范畴化研究主要见于20世纪40~60年代。在此阶段,范畴的定义有逻辑基础且被简单认为具有其定义包含的属性。

在心理学领域中,范畴化涉及自古以来有关“共性”的问题,即独特、特殊事物或事件可被同等对待并成为某一类别成员之事实。自柏拉图以来,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人类感官对于具体事物的实时经验是不可靠的;因此,只有稳定、抽象、有逻辑性和普遍的范畴才能成为客观世界知识和词语含义的指称对象。为达到这些目标,范畴必须准确而非含糊(如有明确的定义边界),其成员必须有共同属性,即范畴成员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范畴所有成员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们都具备必要的共性特征或反之。范畴由此被看成逻辑集合。

19世纪50年代,哲学家的范畴观点以研究如何学习概念的形式影响了心理学研究。在Jerome Bruner及同事Bruner,Goodnow & Austin带领下,受试者被要求学习范畴,即“红色”和“正方形”等被显性特征定义的逻辑集合,包括逻辑规则,比如“和”等。[2]理论研究兴趣集中在受试者如何学习哪些属性有关联,以及哪些规则形成这些属性。发展心理学家Piaget和Vygotsky的理论被用于概念学习范式中研究儿童含有不良结构、往往有明确主题的概念如何发展成为成人逻辑模式。对语言研究者而言,语言与概念的关系似乎不是问题;词语只是简单指明概念的定义性特征,而要制定出合适的形式模型展示这种关系以解释同义词和矛盾等特点,则是语义学家的工作。人工刺激通常用于所有研究,并应用于当时盛行且已成形有关范畴本质信条的微观世界中(Bourne, Dominowski & Loftus 1979)。该观点未被挑战,也不值得诧异。

(二)传统观点批判阶段

20世纪70年代,对传统观点的挑战及新观点出现。范畴被认为具有梯度而非定义结构,它源自于对世界的非随机反映/感知者的偶然性。

1.梯度结构及原型

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最初由巴布洛夫采用有条件限制的实验进行。在此类研究中,用共性刺激来自然模拟哲学中的共性问题——有机体在某种条件下对单一刺激产生反应,且对于其他类似刺激产生共性反应。共性的渐变因素被认为与概念形成无关,因为它们可能违反了所有传统观点的实验要求。

这种异常首先在心理学颜色范畴研究中被重视。红头发与红消防车是否都是红色的典型例子?两位人类学家Berlin和Kay曾指出,所有人类语言都有一些基本颜色术语,由于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不同,虽然颜色范畴边界变化很大,但关于哪些颜色是颜色范畴中的最好例子,却有很多一致意见。[3]Rosch(1973)发现新几内亚的丹尼人语言中没有色调词,然而他们对典型颜色的记忆能力要比非典型颜色好很多,在普遍最好例子和边缘颜色(非自然形成的)构成的范畴中,他们学习前者名称也更容易。Rosch提出了一种由认知、想象,或概念性显著刺激形成的范畴模型,通过刺激泛化,它们扩散到类似的刺激——而不必有任何可分析的标准特点、形式化定义或明确边界。此类范畴中存在梯度成员,而非等同成员。[4]

可感知的简单范畴之外呢?牙医的椅子与餐厅的椅子是椅子范畴中同样好的例子吗?过去的大量研究建立了实证研究的核心基础(Mervis & Rosch 1981;Rosch 1978;Rosch & Lloyd 1978)。首先,所有范畴成员有梯度性,即受试者能容易、快速和有意义地对某具体事物是否适合他们观念或印象中的范畴进行评分。对范畴成员梯度性的判断适用于各种范畴:比如“红色”等感知范畴,“家具”等语义范畴,“女人”等生物学范畴,“职位”等社会学范畴,“民主”等政治学范畴,“奇数”等有传统定义的形式范畴和“火灾时要从家里拿出的东西”等特定目的衍生范畴。(评分可靠性因条件不同而异,将在第3节中讨论)。

成员渐变性必须从心理角度加以重视,因为这种方式已被证明会影响所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和测量方法Markman 1989;(Mervis & Crisafi 1982;Mervis & Rosch 1981;Rosch 1973,1978,1987;Rosch & Lloyd 1978;Smith & Medin 1981):

(1)学习:受试者学习、儿童自然获得的典型范畴例子均早于非典型例子,当更典型的例子首先出现时,范畴学习也更容易——这一发现对教育产生了影响。

(2)处理速度:范畴例子越典型,受试者判断成员是否属于该范畴越迅速。这很重要,因反应时间被视为研究心智活动的最优方法。

(3)预期:当要求受试者快速判断某个范畴和展示某个范畴名称时,他们的表现会受到帮助,不合格成员也会被剔除。心理学中,初始或集合被用来论证(存在争议)范畴心智表征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更典型的例子,而非反之。

(4)联想:当要求受试者列出范畴成员时,他们反馈的范畴中心成员的时间要早于非中心成员,且频率更高。

(5)推理:受试者的推理顺序是从更具代表性范畴成员至非代表性成员,而非反之(例如,他们对“知更鸟”的判断为,它是鸟类的典型例子,更可能向其它鸟类传播疾病,而“鸭”不能)。事物的代表性也影响着诸如三段论的形式逻辑任务判断。

(6)概率判断:概率被认为是归纳推理的基础,由此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代表性强烈影响着概率判断。[5]

(7)梯度结构的自然语言指标:自然语言本身包含各种设备,它们承认和指向诸如“实际上”和“真实地”等梯度结构中的范围词 (Lakoff 1987[6])。

(8)相似度判断:范畴中的非典型例子被认为与典型例子更相似,而非反之。这违反了逻辑学对待相似的方式,即相似关系是对称和可逆的。

上述发现显示,范畴的内部梯度结构影响人们思维和行动中的语用考虑。但范畴的典型例子(常称为原型)究竟由什么决定?现实生活中的语用限制如何形成范畴结构?以下是一些来源(见前文列出文献):

诸如平均值(动物类典型例子往往是中等大小)和模式(常遇到的事物或特点)等数据统计的中心性在某些范畴中起很大作用。与之相关,注定成为典型的事物与范畴其他成员有着最高的家族相似性(以Wittgenstein名字命名)。

理想化是原型的重要来源。理想化可能是由生理(典型颜色、典型形式)、社会结构(总统、教师)、或形式结构(十进制系统的倍数)造成的特殊显著刺激。属性维度的极端例子产生理想化例子(最大城市被判定为最能代表城市的例子)。文化理想化事例可能会被明确传授(如圣人)。理想化例子可能源自目标(如减肥时应吃的最理想的食物)。诱因理论产生理想化例子(如序列中“看似”偶然的情况)。有些理想化原型是抽象出来的,人们不会遇到(如家庭中随机点模式)。

范例,及现实生活中碰到的特例,也可成为典型例原型。它们可能是最先学习的事物,或者从另一极来看,最近遇到的例子,或是被特殊对待的显著事物,因它们让人充满情感,生动、具体、有意义或有趣。有种理论认为,与目前遇到最相似的事物因来自记忆而成为特定原型。极限情况模型为,以往碰到的所有范例都存于记忆中,以便与将来事物匹配。

世界创造范畴结构的方式多种多样,大量术语和实验造成混淆,并不让人吃惊。比如,通过把原型这个术语限定为只有一种亚类型,然后展示另一种亚类型能在某实验任务中取得更好效果,原型可能被“否定”。或者说,哲学和心理学对于梯度结构的分界影响,可能会由于简单重新定义梯度结构作为把事物划分成某个范畴的可能性而被忽视。然而,传统的范畴与梯度结构原型观区别的关键,既不是一个范畴是否应明确或用概率测量的简单问题,也不是应该使用什么特定模型设备的问题。它是一个人类认为范畴究竟是什么的深层次问题——范畴到底应以形式和逻辑抽象方式,还是应以非形式、语用、感官知觉、意像和人类与真实世界的交互方式来确定?(Barsalou 1999;Nunez & Freeman 1999;Rosch 1999)

2.范畴的非任意及一致性

范畴和范畴系统究竟源自何方?为什么椅子和桌子、沙发不属同一范畴?某物体的名称为什么用“椅子”,而非家具、物质体或办公椅?为什么重量在1.3~2.9磅的袋鼠范畴显得既非基础、也无道理或可能性?

传统观点认为,范畴是特征的任意集合,它也仅被用于有概念学习任务的传统实验室中。然而,这对现实世界中范畴更替所需的生态条件没有任何启示。Rosch, Mervis, Gray, Johnson& Boyes-Braem(1976)认为,在自然条件下,感知、行为以及生命活动之间有着关联结构,范畴按照此类方式形成以最大化比对该结构。研究显示,一般事物的分类有着抽象层级,该层级被称为基础级。在该级,人们通过所感知物体组成部分以及属性而形成的事物特征,简单心智可编码性形成的事物意向,物体使用时形成的动觉连动,这些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使用一起组成一个最大化而且具有一致性的分组。由此,在实验研究中经常被对立的形式和功能,在现实世界的基础级范畴中是高度关联的。

基础级事物名称(椅子、苹果、钢琴)在语言中显示优先性。[7]这是成人和儿童在自由命名情况下几乎都会命名的级(当然,命名总是受语境影响的)。从发展角度看,这包括儿童使用的名以及从成人到儿童使用的全名(Roger Brown很早就提出过)。Markman研究表明,使用范畴名称会让儿童更有可能对事物进行范畴梳理,而非主题梳理,这也意味着儿童可能会有一种普遍假设能力把语言使用和范畴化联系起来。[8]在历史语言学中,就哪些范畴最先在语言中被编码这一问题而言,有证据表明,美国手语名词词汇量有限,其基础级词汇都是单一手势(Rosch等,1976)。历史语言学证据表明,词语首先涉及具体名词和身体动作,后来才会泛化到抽象名称。

有证据显示,基础级被识别的事物在该级具有感知优先性,随之在感知方面继续搜索以便形成次范畴,或进行感知探寻以推断高级范畴(Murphy & Smith 1982;Rosch等,1976)。儿童范畴化发展使用的第一级为基础级,似乎是合理的;然而,该论断引发了很多争议。部分实验表明,低龄儿童既学习人工范畴,也能对成人自然范畴中的基础级事物进行梳理和命名(Mervis & Crisafi 1982)。其他研究表明,儿童可能会首先形成与成人形式不一样的儿童基础范畴,特别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可能会比成人使用更多一般性分组(Mandler, Bauer & McDonough 1991)。基础级的概念也被拓展到具体事物外的领域:事件、个性特点、情感、剧本、语法、抽象概念,这些都还有争议。[9]

很多存在争议的内容似乎都狭隘地认为,基础级就意味着某种特别权威的范畴或抽象概念的特别层级。但对低龄儿童、成人及不同文化中的人来说,基础级应该不一样。范畴必须由生命活动最终产生,基础级范畴能为研究基础级的事件和过程提供入口。重要的是,需要更深入地调查在范畴形成过程中,感知、功能和诱因性质,以及由单个学习者、世界语言文化所收录以便在最大范围内形成有用、有意义的范畴与在具体、真实的世界事件中哪些关系。

(三)梯度结构批判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范畴化研究使用了数学模型;同时,出现了梯度结构批判。对新范畴观点的最初反应主要包括,对基于梯度结构研究的实验数据尝试进行处理,而不改变范畴“真正本质”是经典理论基础的观点(或最少需要某种实在、传统和心智表征结构来进行调和)。

1.数学模型

问题之一可简单视为如何对梯度结构效果进行最好模拟——现有的梯度结构被重新定义成将某事物划分为某一范畴成员的概率。人工范畴再次成为刺激,但现阶段构建的目的是模仿自然范畴梯度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抽象概念的层级和/或其在范畴表征中需要假设的细节(见Barsalou 1990;Neisser 1989;Smith & Medin 1981,为引用的特定模型作为参考):作为抽象概念模型(Homa,Reed,Posner)的极端原型认为,仅保留范畴实例中心趋势的概括表征才是必要的。很极端的代表观点(Brooks, Medin)为,在判断某个范畴时,所有个体典范记忆都会被整合。其他研究者(Holyoke,Hayes-Roth)以频度分配的形式建立了范畴表征模型,它不仅能保留中心趋势,也能保留分布形状信息及典型变异性内容。还有其他研究者使用属性抽象概念,而非原型:如,在Smith,Shoben和Rips包罗万象的两步特点比较模型中,对新事物的范畴特点进行考察,从而确定其是否符合某范畴;如不符合,则会求助于定义特点(这样可以把传统观点变为处理过程的一部分)。有一个流行的范例模型(Medin和Schaffer的上下文线索模型)提出,受试者会把某个新事物与每个范畴中所有或部分范例进行比较,不仅是原型,然后逐一计算新事物与检索到范例的相似度。这种建模的流行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因为,每个保存的模型总是以补偿性处理假设呈现的,该假设允许它与任何种类实证数据都相吻合,模型不能在实证数据基础上区分,也就十分明显了。

2.梯度结构批判

这些批判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臆测,具有高度争议性(Rosch 1999),即梯度结构或原型必须与已有在假设基础上的传统观点一样,包含知识的哲学目标,形式性质和语义指称目标。

(1)形式语义条件:原型能替代形式语义模型中的定义特点来解释同义词、矛盾和连词范畴等的逻辑与语言功能吗?在一项很有名的研究成果中,Osherson和Smith(1981)利用Zadeh的模糊集合逻辑理论模拟了原型理论,通过最大化原则对连词范畴进行运算,结论是原型理论不符合该规则;如,孔雀鱼既不是宠物范畴,也不是鱼范畴的典型例子,但却是宠物鱼范畴非常典型的例子。(这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宠物鱼难题”。)在展示Zadeh的模糊逻辑不成立的其他一些情况之后,Osherson 和 Smith认为,梯度结构虽适用于范畴成员的识别方式,但却与范畴固有逻辑或范畴术语真实意义无关。[10]

(2)梯度结构效应太普遍:梯度结构效应出现在最多样化的范畴中,包括人们认为具有标准形式传统定义的奇数等。这被认为是对梯度结构效应重要性和意义的驳斥。重申一下,这种逻辑似乎认为传统定义才是术语的真正意义,因该术语的存在会让其他所有意义无效。

(3)核心概念与探索处理:为上述两种批判提供的解决方案存在于此类模型中,即范畴术语的实际意义为传统定义,该定义还增加了探索处理或解释梯度结构效应的识别过程(Osherson & Smith 1981)。这样,奇数能“有”传统定义和原型。以该方式,梯度结构模型需要解释性的数据,至于传统观点,即使与实证指称对象分离,也能无碍地完成其原始哲学(形而上学吗?)使命。

(4)语境效应与梯度结构的不稳定:传统观点认为,如果知识的某种目标要在不同环境中变化,它就不是知识的目标,单个词语的意义一定不能随其使用条件的不同而变化。标准属性假设的重要价值在于,假定的标准属性不随语境变化而变化。如原型或梯度结构的其他方面要实现该功能,它们必须不受语境影响。然而,语境对梯度结构的影响无处不在(Barsalou 1987)——仅从语用角度就可预测。而且,人类能完美体现范畴效应,包括梯度结构,因为特定目的一定会衍生我们未假设、提前存储好且的不变表征范畴。

对原型和梯度结构不能像标准属性适合传统观点那样通过展示得出结论,回应之一是贬低梯度结构的重要性。其二,可能是要挑战传统本质主义者的假设。比如,范畴意义和指称在文化或心智中也许并不存在。Barsalou提出,范畴来源于在各种“信息传输过程中”其他种类新信息的运算:可能我们应把语境效应视为梯度结构的灵活性,而非不稳定性。[11]目前,在认知科学中,有一整类被称为连接主义(平行分配处理)的计算机模型,专门用来推翻某些本质主义假设(见Johnson & Erneling 1997)。某个特定实体的表征,以单个范畴为例,会按照通过全部记忆系统定义的激活状态,而非按从某个特定位置检索的不变记忆成分来进行模拟。知识与词语含义是系统激活后的状态;不变事物不可能存在。

在更广层面,仍有哲学家,特别是Wittgenstein和其后继者认为,知识和语言根本不是指称任何事物,而应被视作生命的不同形式——这也意味着对所有传统观点重新进行整理。

(四)范畴理论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最新的范畴化研究方法宣称,范畴本身即理论。该观点的倡导者有认知心理学领域的Medin(见Neisser 1989);发展心理学领域的Carey (1985),Gopnik (Gopnik & Meltzoff 1997)和Keil (1989) ;以及语言学领域的Lakoff(1987)。该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观点,它似乎再次将范畴化引入更为广阔的语境,自称对范畴的理解有多种贡献:

(1)相似性概念使用批判:原型和范例模型都以相似性为基础被假定为与某种标准相符。然而我们对相似性并无确切的解释或说明。基于特点使用的相似性模型是不科学的,因为特征的权重分配总在模型之外完成;比如,如果给予条纹充分权重,斑马与理发师更相似,而不是与马更相似。实际上,Carey发现,幼儿把活人与活虫,而不是玩具猴归为一类,即使人与猴有更多可命名的共同特征。这能论证儿童发展的生物学理论为权重属性及感知相似性提供基础。[12]

(2)属性和特征概念批判:范畴化研究一直涉及属性与特征,但它们究竟是什么?比如,李子与锄草机共有的特征数量可以是无限的:它们都在太阳系被发现,都不具备听力等。人工范畴刺激使用的或受试者理出的自然范畴,大部分属性都有如下(很早就被承认)问题:它们仅因为与范畴有关系能被定义(我们把椅子的一些部分称作“复制品”和“座位”,因它们是椅子的一部分);它们自身是范畴而非基元;只有合并在适当结构中(鸟的翅膀和羽毛必须恰当地组合成鸟的结构),他们才可能构成范畴属性。某个事物可见的属性依赖于以前关于该事物的信息(如被告知画是城市和乡村小孩所画,受试者会列出他们作品的不同属性)。最后,很多试验显示,如没有合适的诱因理论来联系,属性关联不会被发觉,当由某种理论支配时,虚幻关联也会被发觉(见Nisbett & Ross 1980)。简言之,就相似性而言,范畴化理论的主要论断已受到抨击。(也要注意尚未有替代理论)。

(3)儿童发展的理论之“理论”:如Gopnik & Meltzoff概括,理论之理论是一种常用方法,在特定领域中,认知发展被视为儿童所持的某种理论连续地被另外一种理论取代,非常像Kuhnian的科学发展观点。[13]范畴理论可以与这种方法结合,虽然对于理论之理论来说,对概念的兴趣更多来源于儿童(而非研究者)概念理论中的变化观点。

(4)自然种类术语的诱因理论:与传统的意义观点相反,哲学家Kripke(Keil,1989)提出,自然类术语(金、臭鼬)需要有意义的诱因理论;当专家发现实际范畴时,事物属性的冠名和范畴的同一性由历史连贯性得以保留。Keil已发现儿童有类似性诱因理论,当他们承认咖啡壶可被重新做成鸟类喂食器时,还坚信从袋子里放出来且被重新染色的臭鼬仍然会是臭鼬。[14]

(5)理论能尝试着保留传统概念观点和词语意义,同时解释梯度结构效应:传统观点对单身汉的定义是未婚男子。范畴的非典型例子(同性恋、教皇、人猿泰山)并没让我们去假设范畴本身的模糊性;仅仅是因为我们民间理论(我们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关于单身及外界条件之间缺乏合适界限。

(6)传统观点即理论:最后,如我们所见,传统观点本身可能被视为理论,一种可以用大量数据来检验、顽强的理论。它是儿童成长中形成的理论;Keil将它称为定义变迁特点。在特色特点基础上,儿童曾经会把某个人划为叔叔,或将天气条件划为下雨,如今,在自身努力下,他们会像律师一样去寻找定义特征,以判定边缘个案。

范畴理论是对于物质的一种新断言,或仅是一种呐喊?一方面,它可以在范畴化随时可产生、更完备的语境中,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认识出现;另一方面,对于人们所期待、要谈及的所有正面焦点问题来说,这一理论还显得异常安静。理论是什么?(是可以被用于意识的明显论断?还是世界知识中的任何事物?还是完备的词典和大百科全书?还是任何期待或习惯?还是任何试验语境?)除批评其他理论和揭示相似性的本质,该学说本身有什么观点——这个至少与共性一样古老的问题?同样,对于属性问题—在有理论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发掘或预测其属性?(要注意到,Gopnik 和Meltzoff 1997年详细论述过科学研究中什么是理论,但他们没有谈到与范畴理论同时出现的上述这些问题。)

目前,要避开这样的印象很难,即任何东西都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理论,也可以借用词汇理论来解释有关相似性、属性或范畴的任何发现。如果有感知约束证据,人们就会谈及感知理论(和借用进化论)——这有些像早期心理学中本能和动力的扩散。有趣的是,很多被用来支撑理论观点(比如,需要人用其世界知识来进行解释的例子)的论断正是Heidegger的现象学研究使用过的,它被用来反驳其他理论并支持假定有非理论基础的习惯和技能背景,这构成了人类生活的范畴和活动。(为回答其中的一些问题,与以表征为基础对立的,新的以事件为基础的范畴研究方法可能已经在进行中了—Barsalou 1999;Rosch 1999)。很明显,该理论观点及今后的任何研究方法,都会遇到有趣的挑战。

三、结 论

人类的范畴化研究来自于他们自身的范畴系统。由此,范畴化必然包括,而不是被包括于所研究的方方面面和所有过程。从语用角度来看,范畴化视野还需要拓宽。人们使用的范畴实际是生命形式;它们是人们风俗习惯、语言、个体心智活动、育儿、价值观、习惯等的具体化——是人类,以及其他有机生物的生存方式。将来的研究也有望反映这种更宽泛的立场。

【参 考 文 献】

[1] Dominiek Sandra.Jan-Ola Ostman,Jef Verschueren.Cognition and Pragma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

[2] Bruner J.S.,J.J.Goodnow& G.A..Austin.A study of thinking[M].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Inc.,1956.

[3] Berlin B.& P.Kay..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4] Rosch E.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3,(4).

[5] Kahneman D.,P.Slovic& A.Tversky.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6] 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7]Rosch E.,C.B.Mervis,W.D.Gray,D.M.Johnson& P.Boyes-Braem.Basic objects in 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6,(8).

[8] Markman E.M..Categorization and naming in children[M].Boston:MIT Press,1989.

[9] Nunes R.& W.J..Freeman.Reclaiming cognition:the primacy of action, intention and emotion[M].Thorverton:Imprint Academic,1999.

[10]Osherson D.N.& E.E.Smith..On the adequacy of prototype theory as a theory of concepts[J].Cognition,1981,(9).

[11]U.Neisser.Concepts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ecological and intellectual factors in categor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2]Carey S.Conceptual change in childhood[M].Boston:MIT press,1985.

[13]Gopnik A& A.N.Meltzoff.Words,thoughts,and theories[M].Boston:MIT Press,1997.

[14]Keil F.C.Concepts,kinds,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M].Boston:MIT Press,1989.

猜你喜欢
范畴梯度观点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应用数学(2020年2期)2020-06-24 06:02:50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一类扭积形式的梯度近Ricci孤立子
观点
业内观点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新锐观点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地温梯度判定地热异常的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4: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