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亚 王高玲 申俊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
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慢性病患者总数已超过2.6亿人,特别是在每年1030万各种死亡原因中,慢性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数已占据总死亡人数的85%,其中引发的疾病负担达到总疾病负担的70%[1]。这些数据无一不反映出伴随着传染性疾病向非传染性疾病的演变,未来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将会是有效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健康文化——中医预防保健学,其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的预防保健理论和技术方法,长期以来在预防疾病、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存质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中,首次界定和诠释了中医预防保健的概念和内涵,并提出至2020年末,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的理论体系框架、保健方法,技术、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模式,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等一系列任务[2]。因此,本文将围绕如何有效推进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展开分析和探讨。
1.1.1 天人相应预防观。“天人相应”是中医预防保健思想的精髓[3]。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因此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应当建立在与自然界的规律协调的基础之上。基于这一法则,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具体表现为顺应四时变化、遵循生物节律、适应自然环境、顺应社会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天人相应是消极、被动的,相反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其为人类服务,从而保证天、地、人的和谐,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1.1.2 形神合一预防观。重视形神兼养是中医预防保健思想的又一特点,其认为预防保健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与形体健康的和谐统一。形和神是相辅相成的,形为生命之基,神为生命之主,两者构成人体生命这一有机结合的整体。
1.1.3 动态平衡预防观。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并在变化中寻求平衡与发展,人体活动也顺应万物的自然之性,不断调节而达到“以平为期”。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预防保健的重要原则,中医认为气血需要动,心神需要静,因此预防保健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动静结合。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形神合一,增强体质。同时,形神相济也需因人而异,依据个人年龄及体质情况决定。
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社会卫生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并且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初级卫生目标。依托社区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和社会健康问题的转型。
与其他预防保健理念相比,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具有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等优势,同时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体化诊疗方式也更加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健康新需求。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逐步引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可以很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在预防保健方面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六位一体”服务中的特色优势,提高社区居民预防保健的干预质量。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将是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相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2.1.1 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①中医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中医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的思想基础,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阳五行等核心思想早已根植于中医学理论框架体系之中。同样,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中蕴含的中医传统思想——治未病理念,也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社区可以通过举办中医传统文化讲座、中医文化艺术节,组织编写中医传统预防保健文化的宣传手册等手段,推广中医“治未病”健康理念,加强社区的中医传统文化氛围建设,不断提高人们对中医传统健康文化的知晓率和认知率。②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和技术。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普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方式,向亚健康人群、慢性病人群、老年人群等特殊群体宣传相应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知识以及中医药慢性病防治、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居民形成科学的预防保健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社区可以定期地组织专业的预防保健人员向广大居民详细讲解和指导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热敷、熏洗、中药贴敷、保健按摩等多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操作标准和方法要领。
2.1.2 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①普及性健康教育。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有组织地开展公益宣传和社会动员活动,以社区为范围广泛宣传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将其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促使其自觉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建立中医预防保健信息和知识权威发布平台,定期发布健康核心信息。此外,可以组织和邀请相关媒体设立健康专栏、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以便更好地传递科学、正确的预防保健信息。②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有效普及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前提下,社区可以根据居民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健康状况以及健康服务需求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组,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健康教育活动[4]。社区可以面向不同的居民群体,开展不同主题或病种的专题宣传讲座,来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健康需求,有效避免群体教育不能提供个体化、差异化健康教育活动的缺陷。
中医预防保健学的基本理念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动静适宜等一系列预防保健思想。因此,社区需要基于不同的体质和健康情况对社区居民进行粗略的人群分类,继而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个性化的中医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方案。
2.2.1 膳食干预。食物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热量的主要物质来源,由于药食同源的原理,食物亦具备寒、热、温、凉的特性。膳食干预措施主要是指依据人们的健康需要,通过合理调配食物的营养素以及设计个性化的食谱,达到强健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通过健康讲座、专家现场指导以及发放合理膳食的宣传手册等方式,正确引导居民掌握科学搭配、适时调节的膳食标准,真正做到因人施膳、因时施膳、因地施膳。同时,面对日益庞大的慢性病群体,社区可以设计个性化的食谱。利用社区居民健康电子档案中的信息,按照慢性病的种类,将居民简单划分为不同的膳食干预小组。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慢性病的病因,对其进行专业化的膳食分析,设计出可接受的卫生、营养的辅助性个性化食谱。其中,编制的食谱内容主要包括食物的种类、份量、影响成分以及烹调方法。
2.2.2 运动干预。运动干预措施主要以天人相应的中医整体观为指导思想,按照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及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保健方法。在运动干预措施实施前,可以对社区居民进行全面的体检,界定不同年龄人群、不同体质人群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和训练方案[5]。
2.2.3 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措施主要是运用中医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展开心理治疗、保健的疗法,强调形神合一及心身合一,修身养性、保养精神,保持心理健康,从而提升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社区医生需要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便能够详细了解其真实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以及心理动态。在此基础上,需遵循因人制宜、因病制宜的干预原则,综合采取情志疗法、疏导疗法、放松疗法等多种中医心理调养方法,为居民确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同时详细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变化,依据居民的最新心理状态及时修改干预计划,以期取得最佳的干预效果。
2.2.4 环境干预。人类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自然的规律需保持协调一致的原则,因此中医预防保健也要做到顺应天时,即顺应自然规律、强调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以此来提高人体系统的生理功能,增强居民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促进人体健康的效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定期种植花草树木、清理社区垃圾,为居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应积极开展无烟场所和健康生活方式示范小区创建等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保证优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部门也需要加强健身设施建设,逐步健全全民健身网络。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在社区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发挥好战略导向的作用。同时,为了能够有效推进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政府应该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逐步制定和完善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资金投入、医疗保险、价格管理、收费补偿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机制,如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的力度,考虑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中医预防保健领域,从而突出社区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优势。
为保障社区居民享受到“简、便、廉、验”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各级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管理与监督工作,认真研究和制定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实行统一准入标准的基础上,规范服务内容,明确服务的质量控制标准及效果评价规范,积极组织开展服务考评和效果评价活动,严格推进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质量的监督工作。此外,为了有效调动社区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运行效率,政府有必要在社区采取绩效考核的管理方法,明确绩效评价标准,同时综合采取多项考核激励措施,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在社区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上,协作中医院可以经常选派业务能力过硬、服务态度优的专家团队深入社区,面向社区预防保健人员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两方面的系统指导和培训。另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也可以主动申请到协作中医院进行短期的进修学习或参加其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班,提高自身的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水平。协作中医院可以针对社区的多发病种,结合社区医疗特色,突出实用性原则,引进和开展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简便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方法,发挥其简、便、验、廉、效的优势。
3.3.1 健全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职能机构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对预防保健服务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区域设置,主要采取建立“治未病” 服务中心与健康小屋的方法,将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与社区卫生服务进行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在中医治未病服务中心和健康小屋的建设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建设以二级医院副高职称及以上的医师为核心的工作团队。着重突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传统优势,能够做到有侧重地对某一类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健康干预等工作。对社区居民身体素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突出的健康问题和高发病率疾病,制定具体、科学、完整的工作计划。
3.3.2 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①注重中医预防保健专业医疗服务人才的培养,鼓励更多具有养生保健康复知识及实践经验的中医预防保健执业医师投身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中[6]。②针对社区内的非中医专业预防保健人员,建立以中医预防保健理论与临床技术为核心内容的长期培训机制,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持续不断地开展培训,形成二次推广、三次推广,乃至多次推广的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和形成一批中医药基本功扎实、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熟练掌握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
[1]金秀莲.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杨光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义[EB/OL]. (2009-08-04).[2009-08-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ea5faa 0100er4n.html.
[3]尹冬青,李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9,22(3):18-20.
[4]夏宇东.无锡市惠山区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践及对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9.
[5]顾怡勤,顾竞春,施永兴.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12):1147-1151.
[6]王惠珍,张亚,高钰琳.社区护士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实施障碍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