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武汉,430030
研究型医院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发展和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卫生改革需要的一种发展模式。建立研究型医院目的在于推动医院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全面发展。研究型医院建设已经纳入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指导医院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发展方向[1]。
2003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姜昌斌等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发表《科教兴院创办研究型医院》一文,提出“研究型医院”的概念。
200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原院长秦银河等在国内率先开展研究型医院的探索与实践,对研究型医院的概念、特征、内涵等进行分析。秦银河认为:研究型医院是以新的医学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的产生与传播为使命,坚持临床与科研并举,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一流医院[2]。2005年,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医院、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医院的目标[3]。
2006年,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在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建设国际知名研究型专科医院的目标。同年,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院长连斌提出,研究型医院是以医疗工作为基本着眼点,以临床科研为突破口,以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标志,通过不断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实现医院持续发展为目标,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4]。
2011年10月,由国家科技部、卫生部等10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医学科技发展遵循“自主创新、重点前移、重心下移、加强转化、系统整合”5项原则,着力推进医学向健康促进转变、组织模式向协同研究转变、医疗服务向整合集成转变、产业发展向自主创新转变,为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目前,上海、深圳等地方政府已将研究型医院纳入地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都明确把创建研究型医院作为战略目标。
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公认的研究型医院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秦银河将研究型医院评价的体系标准分为5个方面:人才指标、支撑条件、科研投入、产出成果和学术声誉及社会认可度[5]。第二军医大学田文华教授从发展定位、医疗技术水平、科研能力和水平、人才培养4个方面建立研究型医院评估指标体系[6]。对照上述评价标准,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研究型医院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医院管理是研究型医院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笔者调研发现目前医院高级管理人才多是医学专家出身,主要凭借在医院的威信和经验进行管理,他们任职期间大多不愿放弃临床专业工作,投入管理方面的精力不多。他们一般没有系统学习过现代管理知识,普遍缺乏管理技能和相应的知识储备,管理观念多来源于工作实践,管理方式粗放。同时管理者收入水平取决于他们的专业职称与行政级别,与医院的管理绩效关系不大。医院在分配机制方面重视短期创收,而对需要长期投资,不能带来短期效益的研究型项目不够重视,向研究型人才倾斜不够。
医院管理效率低下,医疗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门诊资源安排不合理,如诊室与专家门诊时间安排不科学;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过长,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不合理;手术待台时间过长,手术室利用率不高;医技科室工作效率不高;医疗环节与护理环节标准化管理落实不够,医疗质量有待加强等等。
医院传统上习惯于把临床医疗工作作为重心,现有人才主要以临床型人才为主,缺乏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普遍存在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临床人员的科研创新意识不强,尤其是对基础研究不重视,高水平领军人才严重不足。
医院学科发展不平衡。特色优势学科不多,特色优势学科也存在人才梯队不合理的现象,标志性成果缺乏,发展后劲不足,易被其他医院超越。
部分学科定位较低,新的优势特色学科无法形成。医院对弱势学科的扶持力度不够,技术引进、实验室等软硬件建设水平低。
医院科研工作日益受到关注,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强,科研经费持续增长,但跟发达国家医院相比差距还很大。研究型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能力,不能仅仅满足于引进技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多开展临床试验项目研究。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多元化办医格局形成,民营医院、合资医院逐渐做大做强,同时公立医院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医学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要在竞争中求发展,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完成医疗任务的前提下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有所发明,有所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研究型医院的发展刚刚起步,还没有在学术上引起足够重视,其理论体系也不完善,同时缺乏实践经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势必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困难的考验,科研经费不足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影响医院创新能力的提升。医务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课题的积极性不高,申报大型课题的团队协作性不够。
研究型医院大多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空间狭小,就医环境亟需改善。要加快研究型医院基础设施的建设,就要解决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办公面积不足的问题。
由于分级诊疗,合理就医的制度还不完善,现在研究型医院很大一部分医疗资源耗费于普通疾病的救治,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标准不健全,相应的诊疗规范、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不完善。
医院要组织医学、管理学等方面专家深入调查分析医院流程管理现状,充分认识创建研究型医院所担负的任务和要求,对现行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以及医疗服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7]。在人力资源管理、医疗护理管理、科研管理、学科建设与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都要制订适应研究型医院发展的相关管理制度、措施,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打造适合研究型医院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机制。
如某大型医院将发展目标定位在研究型医院上,医院决定设立核心人力资源奖,建立适合研究型医院发展的收入分配体系。针对大型医院各类员工多,临床一线人员技术含量高、风险高、业绩高,但待遇与其他员工差别不大,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为了防止人才流失,医院提出医院核心人力资源的概念,认为核心员工创造了大部分的价值,对医院发展起关键作用,他们决定着医院的未来。医院界定了核心人力资源的范围,建立了核心人力资源评价体系,并应用核心人力资源评价体系进行绩效管理,将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从人力成本的控制向人力资本的开发转变,充分调动了核心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医院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在卫生部质量万里行检查中获全省第一,医疗工作量年年创新高,医疗技术创新走在全国前列,科研工作的系列成就获得同行赞誉。
建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研究型医院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型医院要成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储备和输送基地,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努力构建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型医院是医学知识、高技能人才的密集地,拥有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和专家团队,是临床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有机结合的基地,是培养和锻造优秀人才的基地,是其他医院引进人才的重要来源,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在研究型医院发展战略引导下,充分发挥其学科、科研的优势,大力开展“百位名医、百名新秀、百项优势、百病妙诀”活动,以“四百工程”为牵引,启动“名医、名家、名院”工程,将自身打造成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研究型人才成为该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的主力军。
国际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研究型医院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某三甲医院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此为“请进来”。一方面学习吸收国内和国外的先进医疗技术,通过医院与医院、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合作,以最快速度获取新知识。另一方面,向国外医院学管理、学服务,借鉴国际医院管理与评价标准,准备适时申请国际医院认证,全方位推动国际化进程,引进更多的拔尖人才,走全面对接之路。同时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国际化也是实现拥有全球视野,走向世界之路。该医院立足创建国际知名医院的目标,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立足自身特色,创新发展,利用各种机会到国际舞台上去展示自己,推动医院走向世界。同时,在院内大力选拔优秀中青年后备人才出国留学,创造更多的途径让医院各方面的人才“走出去”,为医院的持续发展、自主创新奠定人才基础。
研究型医院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研究型医院具有临床与科研有机结合的条件和能力,并始终瞄准国际医学前沿,以基础研究为支撑,以临床研究为突破口。研究型医院占领医疗技术的制高点,科研上视野开阔,与外界交流非常密切,要把目标定在重大、疑难性疾病防治上,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以高水平成果为标志,不断创新。研究型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研究型医院知识、技术、人才密集的优势,实现临床与科研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科研成果为临床应用服务,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把医院打造成培育高新成果的基地和高水平成果的输出者,使之成为医学科研创新的中心。
研究型医院依托国际、国内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成果,自主创新催生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是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在继承传统医学优势的基础上,瞄准世界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和临床实践,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取得新的拓展和突破。医院推动转化医学发展,加强临床与科研的有机融合,5年时间共获得新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等临床科研成果133项,有转化潜力的科研课题40项,重大科技成果奖20余项[8]。还建立了网络化传输系统、精确化制导系统、精益化保障系统和智能化操作系统,建成了共享的临床数据中心,既打造出为患者提供便捷服务的新模式,也为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障。
关注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疑难性疾病是建设研究型医院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始终着眼于解决医学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成为疑难复杂病症的终结者,解决其他医院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始终拥有当今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医疗人才、最先进的医学技术、最前沿的诊治技术手段,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研究型医院区别于其他医院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重大疑难疾病的诊疗水平。要建设研究型医院就要以临床医疗为中心,坚持临床与科研互相促进,不断提升临床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诊疗服务水平,打造疑难重症的救治基地,真正成为医治疑难重症的中心。要建立疑难重症救治中心的相关制度,如成立疑难危重病抢救专家组,建立健全院前急救病人和院内入院急救病人的快速通道,对有医疗风险的新技术新业务和特殊急、危、重症实行备案制度,对疑难危重病人认真落实会诊制度等。
[1]王发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成立的意义及使命[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4):301-302.
[2]秦银河,文德功,郭旭恒. 创建研究型医院——“301”医院管理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王深明. 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医院[J]. 中国医院, 2009,13 (3) : 28-31.
[4]连斌. 研究型医院的内涵界定及特点研究[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5) : 307-310.
[5]秦银河.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医院, 2005, 9 (10) :1-4.
[6]田文华,段光锋.研究型医院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相关建议[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12):1118-1120.
[7]朱春生.研究型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42-43.
[8]王继荣,罗国金,王佳斌. 登高望远谱新篇——解放军总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记事[EB/OL].(2011-12-7).[2013-11-1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2/07/c_111224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