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杰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顶山,46700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我国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是寻求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其不仅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也是统筹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
医疗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社会、个人对医疗部门提供的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总和,硬件资源包括医疗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软件资源包括医疗技术、医学教育信息、医疗政策法规等无形资源。如何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解决其配置过程中公平性和效率性这两大基本问题,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是医疗体制改革追求的目标。所谓医疗资源配置,主要是指医疗资源在医疗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具体包括是否需要提供医疗服务、需要提供哪些医疗服务、提供多少医疗资源、医疗资源如何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等[1]。
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强调的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医疗资源在总量、结构和分布上,与居民的健康需要、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组合状态。公平性与效率性的有机统一是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判断标准,公平性强调医疗服务的分配不应取决于人们的地位高低和收入多少,而应该取决于其需要的水平;效率性指能否用最少的医疗资源投入达到同样或更大的健康效果。医疗资源配置合理与否,既关系到国家利益,又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需要政府、社会有关方面的共同参与和统筹协调。
我国的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优质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对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现状,我国的城镇化比例在不断上升,老龄化进程在加快。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比例将上升到50%[2]。在2025年,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3]。如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经成为迫切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我国的医疗资源利用率较低,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大型医院凭借自身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声誉,形成了长期垄断医疗卫生市场的局面,影响着患者的就医选择,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由于自身医疗服务提供的不足,再加上高层级医院的长期垄断,使本来就不够充足的医疗资源也被闲置,导致了医疗资源整体利用效率的低下。
失衡主要是指医疗资源的地区布局失衡和城乡布局失衡。在地区布局失衡方面,各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差异,由于我国各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人均GDP相对高的省,人均财政收入也高,人均卫生费用水平也就高。在城乡布局失衡方面,大中型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而小城镇、乡村的医疗资源较为匮乏。
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能够有效拓宽医疗服务的筹资渠道,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实现医疗市场的良性竞争,从而更好地满足于患者的健康需求。国家出台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相关文件,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困难仍然较大,仍然会遇到较多的阻碍。
长期以来,我国“管办不分”的医疗体制不仅是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障碍,也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集卫生政策制定、行业监管和医疗机构管理职能于一身,没有较好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而是具体地、直接地干预和影响着医院的运营,致使医院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管办不分”的医疗体制不利于改变医疗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矛盾,不利于社会资本的进入和医疗资源的增量改革。
近年来,我国虽然对医疗事业投入的绝对值有所增加,但投入比例仍然较低。据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年发布的《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显示,2011年中国卫生总费用达24345.9亿元,中国卫生总费用占2011年GDP的比重为5.15%,远低于巴西(8.8%)和南非(9.2%),接近俄罗斯(5.6%);2012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约28914.4亿元,中国卫生总费用占2012年GDP的5.57%,这一比例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不仅影响到整个医疗资源总量的建设,还会影响到区域卫生规划的约束力。
区域医疗卫生规划中往往缺乏与卫生需求相对接的资源配置机制,在人口数量、人员结构变化的形势下,资源配置如没有充分适应医疗需求的能力,就难以保证医疗资源与医疗需求之间的供需平衡。尤其是面对我国当前城镇人口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的状况,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医疗服务体系将不堪重负。另外,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层次的日益多样化也要求在资源方面的差异配置。
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受到就医引导制约因素的影响。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期望能够接受良好的医疗服务。人民群众期望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自身的就医选择和就医行为,并会对医疗资源配置产生反馈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就医引导和制约机制还不完善,缺乏引导就医需求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的有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区域卫生规划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以优化配置区域内的卫生资源为核心,根据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卫生状况、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围绕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对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调整和布局。区域卫生规划将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将促进医疗机构间公平有序的竞争[4]。我国颁布的《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背景、实施原则、实施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提出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手段。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应以保护与增进健康为目的,按照国家区域卫生规划以及科学的、具有约束力的地方区域卫生规划,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人员、设备、经费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统筹分配,以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和控制医疗资源存量和增量,使医疗资源配置与医疗资源需求相对应,实现供需平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院,医院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附属物,在改革发展上受控于卫生行政部门的控制,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卫生行政部门这种既管医院又办医院的附属关系,一方面不利于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有效监管,容易产生管制俘获,导致监管失效;另一方面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医疗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向大城市和高层级医院畸形集中。针对我国“管办不分”的医疗体制对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阻碍,应对公立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重组、合资等形式的产权改革,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制衡与促进机制,划清政府、社会、市场的边界,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建立起自我发展、依法运行的法人执行系统,确保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到位,改变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矛盾,切实做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5]。
我国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型医院,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较为薄弱。一方面,应在城市社区大力发展基本医疗服务机构,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逐步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其他特色专业卫生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使社区居民能够就近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构建起预防、保健、诊治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应注重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村人口的国家,农村人口在我国占据了较大比例。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和医疗服务水平均比较落后,农村的基础医疗设施、卫生面貌、就医条件与城市相比,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面提升农村的基础医疗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农民享受到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
针对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需强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起政府、医院、医疗保险机构、健康需求者“四方联动”机制。在积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构建多元化投资模式的同时,政府的监管职责和服务职能应到位,应切实保障医疗机构为健康需求者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医疗服务,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发挥自身在医疗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作为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医院,应紧密围绕健康需求者的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分析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从外部环境导向往经营战略导向转变,从专家型管理向职业化经营转变,树立形象,塑造品牌,构建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医院,真正服务于健康需求者。医保在经济卫生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引导作用,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看得起病”,实现财政资源的合理运用,满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资金需求;医保机构作为具体承办医疗保险费用筹集与管理的业务机构,是医保政策的直接执行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通过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服务范围、种类、价格等进行约定,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行为进行监督,通过制定参保、缴费和按规定就医等相关保险政策对参保人行为进行监督。政府、医院、医保、健康需求者“四方联动”机制的有效构建,将对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学者李玲在中国医院院长高层论坛上指出:我国的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是整体连贯,从一级到三级,一个全程的健康保障,使一级机构和三级机构成为利益的共同体,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用最少的成本替老百姓保障健康[6]。李玲指出的共同体,就是目前我国提出的医疗联合体。医疗联合体是以一家或几家大型医院为龙头,整合(联合)若干所或一批中小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等医疗机构,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核心,为区域内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救治、预防保健、健康咨询等全过程服务的医疗组织,其构建目的是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的安全高效和价格的公平合理,保证医疗服务的持续性、公平性、可及性和安全性,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学者郝模指出:通过组建医院集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形成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实体,全面提高各医院的影响力、地位、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其潜在利益十分明显[7]。医疗联合体的构建使各签约成员单位成为同一组织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能顺利化解资源整合进程中的利益冲突。同时,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也有利于社区首诊、分级诊疗以及双向转诊等配套机制的形成,从而有效引导病人分流,在病人合理分流和资源互动转移过程中实现医疗资源的存量调整,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医疗资源作为医疗工作和服务人类健康的基础要素,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优化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实践上进一步探索、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当前,我国应切实推进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统筹协调发展,强化质量,注重效益,继往开来,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路。
[1]黎东生.卫生经济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杜乐勋,王培舟.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张恺悌,郭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4]陈建平.对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 1 ):1-4.
[5]褚福灵.管办分开的实质是监管与执行分开[J].中国医疗保险,2012(12):41.
[6]李玲.医疗改革暗在何方[C].中国医院院长高层论坛论文集,2008.
[7]郝模.组建医疗集团不是跑马圈地[J].当代医学,2003(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