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之路

2014-03-10 09:43张坤民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原国家环境总局副局长
中华环境 2014年2期
关键词:城镇化绿色发展

张坤民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原国家环境总局副局长

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之路

张坤民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原国家环境总局副局长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预示着城镇化发展战略已成为基本国策。未来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将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色道路。这其中,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佛山市致力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的、实质性的跨学科框架,可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平衡,并使之和谐一致地持续发展。把可持续性置于传统发展之上,其重点正在于和谐。不同国家情况不同,侧重点也会不同。南方的优先性包括持续发展、消费与增长、减贫和公平;而北方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文献则倾向于关注污染、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和人口增加。

2012年联合国“里约+20”大会之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出版了《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书中提出了“绿色经济”的两个定义:绿色经济是“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与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或者,绿色经济也“可视为是一种低碳、资源高效型和社会包容型经济”。

在2014年的全国“两会”上,经济转型、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等一系列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两会”刚刚闭幕,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发布并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预示着在未来的6年里,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将跨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其影响将扩及整个中国乃至世界。

新型城镇化开启中国未来

李克强在去年新任国务院总理后的第一次记者见面会上,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城镇化。他表示,要努力去实现2020年的目标,需要年均增长7%的速度,这不容易。但是,我们有有利的条件,有巨大的内需。“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李克强特别指出:“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1000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镇化成果的门外,这样的城镇化不是真正的城镇化。李克强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2013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3.73%,但一些地方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同时,2013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达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7%左右。在中国房地产的扭曲发展下,中国有了12座“鬼城”。这些城市空空荡荡,毫无人烟,多为二三线城市,除了在内蒙古居多外,江苏、河南、湖北、辽宁也有城市上榜。在一些地方,推土机在狂飙突进,儿时的山水风貌,连同记忆一起,被机器碾压填埋,取而代之的是楼房、电站、工厂和马路。有人说,回家的时间在变短、道路在变宽,感觉离家越来越远。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近忧”是“资金不足”:政府财力有限,真正有实力的开发企业不多,而从收益率上,在商品房与经济类住房之间,企业更倾向于前者。城镇化的“远虑”是“配套难题”: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全市80%以上的新增基础设施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农村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设施比较缺乏;县域之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除几个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外,其余县基本在30%左右;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功能缺失,综合建设水平亟待提升。今年济宁市“两会”前进行过详细调研的代表和委员们认为,当前该市一些地方发展方式粗放,“人口城镇化”建设速度严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建设速度,应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人口城镇化”并不只是户籍、住房等方面的转变,中心县城居民所享受的软件配套,在城镇化中更为重要,也更难实现。还要拓宽住房保障渠道,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加强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推动城镇人口社会保障全覆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型城镇,缺失活力和竞争力”。要坚持“产城一体”,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带动发展新兴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集聚城市人气,力避城市大框架下的产业“空心化”现象。

新一轮城镇化开启着中国未来10年发展的引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实现从土地到人的城镇化转变,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考量,也被公认为政策成败的关键点。新型城镇化的“新”,是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张、空间扩张,调整为更加突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内涵,进而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按照国家确定的“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这一落户基本条件,各地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农村人口落户城镇政策,一些小城镇和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普遍放开了落户限制。其中,广东等地探索建立积分落户制度;重庆、四川成都、江苏苏州等地实行本地人户口自由迁移政策;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等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探索建立居住证制度。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引下,各地还会涌现更多的适合当地民情的创新。

推进绿色低碳的有效途径

2011年9月22日,扬州大学农学院阳光协会的环保志愿者骑自行车宣传倡导“无车日”。

推行低碳理念,建设低碳城镇,把绿色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可以带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效率,控制环境恶化,创建生态文明。能否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建成真正的低碳城镇,这是决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败的关键。为此,特别需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在综合考虑本地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特点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可行规划,建立多方合作的治理机制,发挥企业与市场的作用,重视绿色教育和普及,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制度建设、政策激励,以及消费方式改变等,推动新型城镇建设。以下5个方面需重点加以把握。

践行低碳城市发展,离不开理念的延伸和公众参与。公民自觉的环保行动是城市生态文明的发展基础。

1.增强危机意识,树立低碳理念,做到上下齐心,群策群力。

要深刻理解绿色低碳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要为全社会都补上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这一课,要让国家的《规划纲要》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切实落地。各级政府要示范带头,在政府决策和公共管理过程中,通过制定并实施有关法规制度,推行绿色低碳实际行动,加大财政投入,规范社会组织、企业与公众的行为,促进低碳城镇建设。同时,政府自身坚持绿色低碳运行,率先垂范。如政府办公楼节能低碳、政府绿色低碳预算、低碳公共采购、低碳绩效考核等。在公众逐步认识“为什么要低碳”、“如何搞低碳”、“谁来搞低碳”基础上,积极推广低碳家居、低碳出行和低碳消费等理念,引导低碳化生活。如通过水、电、气资源的梯级化价格、低碳减免税费、电动汽车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低碳消费,推广普及低碳建筑和节能设备,并通过税收政策抑制高碳消费方式;营造社会氛围,从生活细节开始做到节能减碳,关注个人的碳排量,逐步养成尽量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乘坐公交等生活习惯;发布公民低碳生活建议方案,定期举办“低碳家庭”主题活动,鼓励和支持NGO广泛开展普及低碳知识的公益活动;积极开展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和军营的节能行动,建立本单位的节能长效机制,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公众出点子,提建议,搞创新等。

2.抓紧摸清家底,建立清单,科学规划,层层落实。

各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基础,是建设低碳城镇的起点之一。清单有助于了解当地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构与组成,识别不同领域的排放量及其特征,分析其减排潜力与成本,准确判断能源利用中的低效与不足,发现节能减排空间,进而确定减排目标,制定和实施低碳城镇路线图,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减排方案。清单编制还有助于明确自身在目前国内外低碳城市竞争中的定位和优劣势,取长补短。同时,基于清单和长时序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未来中长期的碳排放情景,设定减碳目标,进而编制低碳发展规划。进行情景分析时,要注意确定城市碳排放的核心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行业服务量、主要行业能源利用效率、非化石能源比例等;正确选择和确定各类关键驱动因子,设计好若干关键情景。情景结果的政策解读对编制城市低碳规划和能源发展战略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低碳城市规划绝不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可有可无的物件,而是在政府领导下,“政、产、学、研、金”一起,按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和国家有关文件,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本地实际情况与需要,群策群力,反复论证。

3.结合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有序实现绿色转型。

调整产业结构是城市绿色转型的战略重点。调结构,一要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大产能,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二要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要提高企业准入门槛,促进转型升级;四要改善外贸结构,推动外贸发展从能源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五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六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本市有特色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工业用能占中国目前能源消费的70%以上。工业是节能重点领域。为此,一要提高高耗能工业的能效和节能水平,由此减少其直接排放及其电力与热力消费等带来的间接排放。二要改善能源结构,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三要大力推进各种低碳技术的研发、示范和应用,充分发挥城市的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四要建立完善的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体系,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五要组织实施热电联产、工业副产品煤气回收利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节能产业培育等重点节能工程。

我国处于城镇化和机动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和新交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而一旦定型之后想再改,代价极大,故须及早下手。

4.及早下手,因地制宜推进城镇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力避高碳锁定。

交通是城市能耗与雾霾增多的主要来源之一,汽车越来越成为造成城市拥堵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故而理性应对宜早不宜晚。一是低碳城市交通首先应从科学规划入手。城市改造和新区选址,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提升城市自身的生态循环功能,力求减少日后能耗;二是城市重大功能片区选址应避免过分远离城市而产生大量潮汐式的通勤交通。城市发展方向应密切结合区域公交走廊,联系现有交通枢纽,以区域公交体系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和空间骨架。三是城市规模要合理控制,努力实现高密度紧凑发展,保持合理的地块尺度和土地开发强度。四是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短距离目的地的可达性,营造安全、舒适、健康的出行环境。通过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用BRT(快速公交系统)支撑城市远距离交通、把常规公交作为对城市交通的补充、合理设置公交枢纽等。五是对私家汽车出行提倡车辆共享和“拼车”合乘,发展清洁技术车辆,鼓励使用小排量车,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六是合理引导绿色出行。全面推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实施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油耗标准,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速淘汰老旧汽车、机车、船舶;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高铁路电气化比重,开展机场、码头、车站的节能改造;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应用。

在能源消耗大户的建筑行业,一要逐步提高新建建筑的能效标准,加强监管确保标准实施。二要通过节能改造,提高既有建筑的能效状况。三要加强可再生能源用于建筑,进一步降低建筑的碳强度。四要充分认识“全生命周期减排”和“全区域绿色低碳”是必然趋势。从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节能要求,到使用阶段的节能管理,从单栋建筑节能到社区综合低碳,再到整个城镇的绿色发展,对于低碳建筑的要求越来越科学,也越来越严格;五是各级政府要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即根据国家或行业的绿色建筑标准,推行新建建筑评级与标识;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实行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和能效公示制度,建立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制定和实施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实施“节能暖房”工程,改造供热老旧管网,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和能耗定额管理等。

5.切实加强低碳技术、制度、融资等方面的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制约逼出创新”、“对话创造灵感”,这都体现了创新发展的哲学与思考方式。城市低碳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技术在具有竞争力之前,需要经历研发、试点和推广三个主要阶段,关键技术的研发主要靠国家或企业的战略投入。特别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城市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主要反映在技术试点和推广,尤其是对于成熟技术的创新型应用和推广。

城市要想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内生增长,必须把包含制度、管理和文化各方面、各层次的低碳创新作为努力方向。要持续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通过大规模示范应用低碳技术与低碳产业开发,实现综合集成创新。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化和低碳市场培育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城市低碳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创新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通过分散的、零碎的创新,最后合成为系统性创新,完成层级跃升。

正如韩启德副委员长所指出的,“当前对低碳发展的内涵认识参差不齐、污染负荷和环境承载的底数不清、科技支撑力度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仍然制约着低碳发展的步伐和成效。为破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把绿色低碳发展同创新型国家建设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需要各地各部门统一认识、携手并进,进一步关注并支持低碳绿色发展创新;需要凝聚人心、汇集智慧,鼓励更多人才热爱并投身到低碳绿色发展创新的'政、

制度创新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外在保障,也是目前中国城市实现低碳发展面临的薄弱环节之一。面对现有的制度障碍,改进制度系统、创新制度工具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急需加强在立法、税收、财政以及干部考核制度方面的创新。具体到城市层面,这些制度创新需要更具可操作性。产、学、研、金'的一线工作中来;需要社会各界在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思想的指导下,对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坚持不懈地研究和探索。”

低碳创新,需要先锋,需要“政、产、学、研、金”各行各业的先锋,需要在第一线埋头苦干的先锋,需要海归创业和国际合作的先锋,还需要从现在的青少年中培养未来的先锋。我们坚信,坚持不懈,终能成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道路难免是不平坦的,但前途肯定是光明的。

猜你喜欢
城镇化绿色发展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