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利施 念施学忠△黄洋洋
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分因素贡献率*
杨永利1施 念2施学忠1△黄洋洋1
目的分析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0年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和分因素贡献率。结果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7.77,处于中高度偏高水平。分地理区域贡献率显示,乡村地区出生性别的贡献率为68.47%;随着出生孩次的升高,人口出生性别比也越高,从二孩开始就达到了极度偏高水平,二孩出生性别的分因素贡献率是45.96%。结论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依然偏高,乡村、较高的出生孩次等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因素,急需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
人口出生性别比 分因素贡献率 河南省
出生性别比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出生人,在出生时刻全部活产的男婴数与女婴数之比乘以100,用来表征每出生100名女婴所相对出生的男婴数[1]。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生育大省,人口问题尤为严重,人口出生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升高,进入9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该研究拟利用2010年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现阶段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和计生部门提供我省人口出生状况最新数据,也为他们制定相关的人口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1.资料来源
第六次人口普查出生人口资料由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领导小组提供,全国出生人口资料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第六次人口普查收集了2010年11月1日零时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此次人口普查有两种普查表——长表和短表,10%的户填报长表,其余的户填报短表。短表共有18个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及登记地情况、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等。长表只按国家方案要求,抽取10%住户填报,共有45个项目,除了短表的项目外,还需要填写从业者的行业和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考虑到长表的内容比较简单,仅包括各地市2010年男性和女性逐月出生人口数和出生总人口数;相比而言,短表在生育方面调查的内容比较详细,包括不同地域(城区、镇区、乡村)、不同孩次、不同育龄妇女和不同教育水平的男性和女性出生人口数。因此在描述河南省总人口出生性别比和各地市人口出生性别比及贡献率时,采用短表的数据,即90%用户填写的数据。在分析不同孩次、不同地域、不同孕妇年龄、不同教育水平孕妇人口出生性别及贡献率时,采用长表的数据,即10%用户填写的数据。
2.主要分析指标
(1)人口出生性别比
人口出生性别比分类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2],即102以下为偏低,102~107之间为正常,107~110为轻度偏高,110~115为中低度偏高,115~120为中高度偏高,120~130为高度偏高,130以上为极度偏高。
(2)贡献率
所谓“贡献率”,是指分因素出生性别比升高程度在总体升高中所占有的份额,它既受分因素出生性别比水平的影响,也受分因素分性别出生人口规模的影响[3]。此处的分因素是指在某个研究范畴中具有相同性质且互相独立的一组因素,如行政区划、地域(城区、镇区、乡村)和生育孩次等。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城区、镇区、乡村的界定依据常住人口划分。城区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镇区是指城区以外的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乡村指城区和镇区以外的区域。
将rn(t)记为t年度n因素的贡献率,wn(t)记为t年度n因素女婴出生人数,mn(t)记为t年度n因素男婴出生人数,参照文献[4]计算t年度某因素出生性别比贡献率:
3.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编制函数,计算人口出生性别比和分因素贡献率。
1.全国各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
六普时,全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7.94,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7.77,在全国31个地区中位居20位。
2.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及18个地市人口出生性别比
2010年期间河南省新出生男婴数564972,女婴数479744,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7.77,处于中高度偏高水平。
在18个地市中,有2个城市的人口出生性别比轻度偏高,分别是三门峡市和焦作市;4个城市的人口出生性别比中低度偏高;7个城市的人口出生性别比中高度偏高;5个城市的人口出生性别比高度偏高。对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升高贡献最大的城市依次为商丘、安阳和信阳市,贡献率分别为12.27%,11.47%和10.36%,见表1。
表1 河南省不同行政区域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分因素贡献率
3.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分因素贡献率
(1)不同地域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分因素贡献率
从地域看,乡村地区出生性别比升高对河南省总出生性别比升高的贡献最大,见表2。
表2 河南省不同地域人口出生性别比及贡献率
(2)不同孩次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分因素贡献率
随着出生孩次的升高,出生性别比也越高,从二孩开始就达到了极度偏高水平,见表3。
表3 河南省不同孩次人口出生性别比及贡献率
(3)孕妇年龄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孕妇年龄对出生性别比有影响,对河南省总出生性别比贡献最大的依次是35~40,40~45和30~35年龄段的孕妇,见表4。
表4 孕妇年龄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4)孕妇受教育水平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孕妇受教育水平对出生性别比有影响,初中和小学教育水平的孕妇出生性别比远远高于其它教育水平的孕妇,见表5。
表5 孕妇受教育水平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按照国际人口学理论和实践的结论,如果没有人为因素影响,出生性别比应在102~107之间,这是一个保证婚龄男女两性均衡的区间。低于102,将会出现女性过剩,高于107,将会出现男性过剩,从而导致人口性别结构失衡,进而影响到人口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关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研究是国内外人口学研究中一个持续的热点。
1.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现况
该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河南省生育总数和人口出生性别比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略有降低,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也略低于全国水平117.94,位居全国第20位,但是河南省出生性别比依然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102~107,处于中高度偏高的水平,说明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形势依然严峻。导致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殊的社会环境、政治因素、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深深扎根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重男轻女观念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借助外界的性别鉴定技术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来满足自身目的,加上相关部门监管乏力,为已婚夫妇作选择性别提供了机会。此外,在人口普查时,也会存在出生瞒报,漏报现象,且女婴漏报率比男婴要高。从分地市人口出生性别比贡献率看,对河南省出生性别比升高贡献最大的城市依次为商丘、安阳和信阳市,提示这几个城市应针对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原因,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
2.人口出生性别比影响因素及分因素贡献率
(1)居住环境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城区、镇区和乡村人口出生性别比差异大,乡村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高度偏高,为128.79%,分因素贡献率为68.47%,这与全国其它地方情况类似。思想观念陈旧、经济发展落后、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难以有效落实等均是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异常增高的因素。控制乡村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回落到正常范围,依然是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孩次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河南省人口出生性别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孩次差异大,二孩时的出生性别比就已极度偏高,随着孩次的增多,出生性别比急剧上升,这与广东省的研究结果[5]比较接近。相比而言,医院产房的出生记录,不存在女婴的漏报、瞒报和溺杀问题,因而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研究更客观真实。但冯慧芬[6]等的研究也显示,医院婴儿出生性别比从第二胎起显著增高,县级医院的出生性别比高于省、市级医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明显的,选择生育二孩或者更多孩子的人群,其主要动机就是要生育男孩,强烈的性别偏好导致了河南省比较多的人生育二孩及以上孩次。国内学者王广州[7]等应用孩次性别递进分析方法,对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情况和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经显示了生育性别干预的特征,2000年以来纯女户生育性别比升高到190以上,纯男户生育性别比下降到90以下。说明正是由于对生育第一孩的性别比的直接干预,才促使了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和高孩次生育性别比及高孩次生育率的下降。
(3)孕妇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孕妇年龄对人口出生性别比有影响,各年龄段孕妇人口出生性别比均高,从分年龄段贡献率看,贡献最大的依次是35~40,40~45和30~35年龄段的孕妇,究其原因,该年龄段是女性的生育高峰期,所生育的人口基数大,因此贡献率也大。孕妇受教育水平对出生性别比有影响,初中和小学教育水平的孕妇出生性别比远远高于其它教育水平的孕妇。这一方面与这部分人群重男轻女观念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她们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水平和就业上的“劣势”,因此更迫切希望生育男孩来提高其家庭地位和社会竞争力。
总之,人口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依然是不争的事实,未来的生育政策该如何调整是值得深思的一个话题。
1.赵开斌.出生性别比的统计表征及控制.统计研究,2007,24(10):92-94.
2.茅倬彦.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的时间空间变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蔡菲.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分因素贡献率.人口研究,2007,31(4):9-11.
4.谢永飞,周献德.出生性别比偏高及其分因素影响率研究——以江西省为例.学术交流,2011(3):146-149.
5.李若建.性别偏好与政策博弈:广东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时空变迁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54-60,125.
6.冯慧芬,施学忠.河南省住院婴儿出生性别比调查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0(3):535-537.
7.王广州,傅崇辉.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孩次性别递进过程分析.人口学刊,2009(1):3-9.
(责任编辑:刘 壮)
*: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课题
1.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450001)
2.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
△通信作者:施学忠,E-mail:xzsh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