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2号新品种选育和主要生物性状研究

2014-03-10 07:38何伯伟周书军叶剑峰毛福江邵将炜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鄞州浙贝母鄞州区

何伯伟,周书军,叶剑峰,方 玲,毛福江,邵将炜

(1.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2.宁波市鄞州区农林局,浙江宁波 315100;3.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2;4.宁波市鄞州天浩专业合作社,浙江宁波 315100;5.宁波市鄞州富农浙贝母专业合作社,浙江宁波 315161)

浙贝2号新品种选育和主要生物性状研究

何伯伟1,周书军2*,叶剑峰3,方 玲3,毛福江4,邵将炜5

(1.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杭州 310020;2.宁波市鄞州区农林局,浙江宁波 315100;3.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2;4.宁波市鄞州天浩专业合作社,浙江宁波 315100;5.宁波市鄞州富农浙贝母专业合作社,浙江宁波 315161)

通过变异株筛选和系统育种选育了浙贝2号,2009-2012年连续开展该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抗病性、产量、品质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浙贝2号的全生育期235d,比浙贝1号和多子种均增4d左右,其中齐苗期推迟10d、现蕾期和始花期推迟7d、始枯期推迟3d、枯萎期推迟6d左右;灰霉病、干腐病发病率和越夏种子贝母烂贝率均低于浙贝1号,但对病毒病抗性稍弱;每667m2产量平均为246.4kg,比浙贝1号增产4.94%,比多子种增产6.48%。浙贝2号植株性状优,丰产性好,品质佳,适宜鄞州以及区域条件类似地区种植。

浙贝2号;新品种选育;生物性状

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的鳞茎是著名的中药材“浙八味”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等地。贝母首载于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其味苦,性寒,归肺经和心经,具有清热化痰、降气止咳及散结消肿之功效[1-2],主治风热或痰热咳嗽[3-4]、肺痈吐脓及疮痈肿毒等症[5-11]。浙江省是全国浙贝母的主产区,年种植面积2000hm2,提供商品浙贝9000t,占全国的90%以上。鄞州区种植历史悠久,为浙贝母的主产地,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1/2。浙贝母采用地下鳞茎繁殖,目前贝农户户留种,品种不一,种源混杂,种贝质量和田间性状表现差异大,直接导致了浙贝母的产量、品质和药用成分的不稳定,从而影响药效[12-13]。为此,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强、生育期适当的优良品种,保证种源的遗传稳定性是保障浙贝母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为实现高产、优质的浙贝母良种以及强化品种的遗传稳定性,本研究连续多年通过变异株筛选、系统育种等方式开展了浙贝2号品种选育,为进一步研究浙贝2号的生物学特征,开展浙贝2号、浙贝1号和农家种多子贝的生育期特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比较,为浙贝2号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选育过程

20世纪50年代末期,鄞州区农业部门从鄞州樟村浙贝地方种(狭叶类型)的变异株中发现宽叶型贝母,并进行单株分离筛选,当时株系数量较少,种性不稳定,只有零星种植,处于自流失管状态。1980年春季,鄞县(鄞州)贝母研究所和农业部门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建立种子选育和繁育基地,开展良种选育,筛选宽叶型优良单株,进行连续选优和品种比较试验,至1988年已基本形成有一定种植规模的宽叶型浙贝新品系。但80年代末,随着鄞州区贝母研究所的撤销,此项研究停止,贝农家家自繁留种导致种茎混杂、种性退化。2000年始,鄞州区农林局会同鄞州区章水镇农技站、鄞江镇农技站等单位,在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药研究所、宁波大学等单位的协作下,重新开展良种选育工作,建立了贝母种质资源圃和选种圃0.8 hm2,贝母优质高产繁育示范基地1.33hm2,继续开展宽叶型浙贝单株选优、品种比较试验和提纯复壮工作,对其生物学特征特性、抗性、品种适应性和产量、品质进一步进行试验研究。至2007年形成了特征明显、性状稳定一致的宽叶型浙贝新品系,暂命名浙贝2号,同时开展多点多年品比试验和生产示范,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无公害栽培管理模式图。2013年浙贝2号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浙(非)审药2013001)。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试材为浙贝2号、浙贝1号和农家种多子种。

2009-2012年设在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梅园、章水镇郑家和章溪进行试验。试验面积为4602 m2,其中2009年10月播种1134m2,2010和2011年均播种1734m2。具体分布:鄞江试验点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466m2,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和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均为1066m2;郑家和章溪试验点每年各334m2。土壤质地成分见表1。

2.2 处理设计与栽培管理

每试验小区面积33.3m2,长17.5m,净宽1.6m,沟宽0.3m。行株距0.2m×0.2m,每小区种植鳞茎700只(穴),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田间管理一致,下种前每667m2用复合肥25 kg作基肥,猪粪2500kg作盖肥;2-3月按苗肥、蕾肥、花肥、保秆肥,每667m2分别用尿素1~3 kg、复合肥5~25kg作追肥。

表1 不同试验地点土壤状况

2.3 调查测定与方法

每试验小区根据随机抽样法抽取40穴生长势一致的植株,对各品种的齐苗期、现蕾期、始花期、始枯期及枯萎期等生育期进行观察。对主杆高、主杆粗、多杆率、叶数、单贝重等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对田间灰霉病、干腐病发病率以及越夏种子贝母烂贝率进行调查统计。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DPS统计分析软件,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14]。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育期

2009-2012年在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梅园、章水镇郑家和章溪等试验点开展调查,3个试验点的表现都类似,表明浙贝2号生育期特征已稳定。分析主要生育期特征(表2),浙贝2号全生育期为235d左右,出苗至植株枯萎经历95d左右,齐苗期、现蕾期、始花期均比浙贝1号推迟7d,植株始枯推迟3d,枯萎期推迟4 d。枯萎期的推迟意味着延长了营养期叶片保绿功能,增强光合作用,有利于地下鳞茎的膨大及提高单产。

表2 2009-2012年度各品种的生育期表现

3.2 农艺性状

2009-2012年在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梅园、章水镇郑家和章溪等3个试验点,开展浙贝1号、浙贝2号和多子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试验,并对其主杆高、主杆粗、多杆率、叶数、单贝重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表3)。

表3 2009-2012年度各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图1 浙贝2号植株和鳞茎

浙贝2号株高55cm,茎粗0.6cm,茎圆柱形直立。主茎基部棕色或棕绿色,中部为棕绿过渡色,上部绿色。二杆比浙贝1号少,叶淡绿,叶宽大于浙贝1号。枯萎前植株茎叶呈竹叶色,色泽淡于其他品种。地下鳞茎表皮乳白或奶黄色,呈扁圆形,直径3~6cm,单鳞茎26g。鳞片肥厚,多为2片,包合紧,鳞茎完整,繁殖率1∶2.0~2.2。总状花序,每株4~8朵花,淡黄或黄绿色(图1)。

3.3 抗病性

浙贝母在大田越夏期间,其鳞茎腐烂受损的主要病害为贝母灰霉病和贝母干腐病等。经鉴定,贝母灰霉病菌的病原菌为Botrytiselliptica(Berk.)Cooke.,干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Fr.)Sacc.[15]。为此,2009-2012年连续在3个试验点对浙贝2号、浙贝1号和多子种进行田间灰霉病、干腐病发病率以及越夏种子贝母烂贝率进行调查。据统计分析,浙贝2号的灰霉病、干腐病发病率和越夏种子贝母烂贝率均低于浙贝1号,且灰霉病发病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干腐病的病情指数和烂贝率存在显著差异(表4)。此外,近年发现浙贝2号的病毒病发生有增加趋势,需予注意。

3.4 产量

2010-2012年在3个地点开展浙贝2号、浙贝1号和多子种产量对比试验(表5),按当时的鲜鳞茎日晒熏蒸结合加工法,折干33.33%计算。浙贝2号在各试验点的产量表现稳定,每667m2折合产量平均为246.4kg,比对照浙贝1号增产4.94%,比多子种增产6.48%。

3.5 品质与加工性状

2012年,经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切片干燥测定,浙贝2号的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为0.106%,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0.08%标准。总灰分与炽灼残渣含量则均低于浙贝1号,经RAPD,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鳞茎薄层贝母素乙斑点位置分析,与浙贝1号等品种存在遗传差异,斑点区别明显。元贝率90%,鳞茎外观性好,切片质量优,蛎壳灰加工法晒干率29%。

表4 2009-2012年各品种的病害发生情况

4 浙贝2号种植要求及推广应用情况

浙贝2号在鄞州等地示范推广,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药材品质佳。其适宜于宁波等亚热带、低山缓坡、土壤沙性、有机质丰富的地区种植。

4.1 土壤

土壤过于粘重易引起软腐病,偏沙则肥力不足,后劲弱、易早衰,同时虫害也严重,以含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土或中壤土较为理想。适宜贝母生长的土壤容重以1.15~1.27g·cm-3,通气孔度以10%~12%,毛管孔度以37.5%~41.0%,土壤坚实度以1.2g·cm-3以上(留种鳞茎过夏期间宜在1.38g·cm-3左右)为好。适宜pH值为5.0~6.8,土层深度要求在40cm以上。长期积水田、粘性青紫泥田、碱性棉花田都不宜种植。

4.2 光照

光照对贝母的产量和品质尤为重要。如在3-5月阴雨连绵,光照少,因光合作用减弱而减产;对光的需求主要在初蕾期到临枯期;越夏期鳞茎处于休眠状态,光照要求低,故可取之室内泥藏或在田间地下留种越夏。

4.3 温度

浙贝2号喜温凉、湿润气候,怕渍水、炎热,生长适温为20~25℃。在气温低于-3℃时,植株受冻;但在鳞茎新芽萌发初期至气温低于-6℃时始受冻害。贝母种子的萌发需在8~10℃下经63d打破休眠。无性繁殖需要打破新芽休眠,当气温高于23℃时,对新芽的萌发有抑制作用,8~15℃是鳞茎新芽和根最适宜的生长温度。≥5℃的积温1159.7℃,生长期积温1172.1℃。

4.4 水分

贝母有性繁殖时,苗床播种育苗,需水量较大,容易受到干旱影响,注意保持土壤湿度。当贝母采用无性繁殖时,从鳞茎心芽形成到出土前,对水分需求不多;出苗后至5月中上旬植株老枯前的生育旺盛期,叶的蒸腾面积大,需水量大,应适时浇水;但贝母是鳞茎植物,水分不能太多,如连续阴雨、田间积水,会使鳞茎腐烂,因此,越夏时切忌田间积水。贝母地土壤水分保持在30%~35%,空气相对湿度要求75%~85%。

4.5 施肥管理

每667m2施纯氮7~12kg,分别在出苗前、齐苗期、现蕾期施入。土壤缺磷则植株矮化,茎叶发紫,贝母对磷的利用率只有15%~20%,所以磷适宜作基肥。贝母缺钾则叶色深绿,叶缘发黄,茎杆衰弱,严重减产;一般土壤中钾含量达2%以上为高量,1.4%~2.0%为中量,1.4%以下为低量;贝母对钾最为敏感的时期是在现蕾开花期,此时如667m2施10kg硫酸钾(贝母为药用性鳞茎植物,忌用氯化钾),增产效果较好。

4.6 推广应用情况

根据生产调查,2010-2012年,鄞州区累计种植浙贝母2060hm2,每667m2产量296kg。其中浙贝2号213hm2,占10.36%,每667m2产量307kg;浙贝1号1620hm2,占78.64%,每667 m2产量293kg;多子等品种227hm2,占11%,每667m2产量290kg,浙贝2号产量比浙贝1号增加4.78%,比多子种增加5.86%,表现稳产高产。根据3年田间长势长相分析,浙贝2号优于浙贝1号,表现为病害轻、枯萎迟和种贝越夏烂种少等特征。已推广至磐安等地,年种植浙贝2号约27hm2。

表5 各品种的产量表现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1部)[S].2010.

[2] 王文杰.贝母[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203-213.

[3] 骆和生,王建华.中药方剂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138-139.

[4] 蒋文跃,杨字,李燕燕.化痰药半夏、瓜篓、浙贝母、石菖蒲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2,43(3):215-216,225.

[5] 张明发,沈雅琴,朱自平,等.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Ⅵ)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11):691-693.

[6] PaeHO,OhH,ChoiBM,etal.Diferentiation-inducing effectsofverticinone,anisosteroidalalkaloidsisolatedfromthe bulbusofFritillariaussuriensis,onhumanpromyelocytic leukemiaHL-60cells[J].BiolPharmBull,2002,25(11):1409-1411.

[7] 杨庆,聂淑琴,翁小刚,等.乌头、贝母单用及配伍应用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4):25-28.

[8] 胡凯文,郑洪霞,齐静,等.浙贝母碱逆转自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9,20(12):650-651.

[9] 李伟,胡凯文,苏伟,等.浙贝母散剂逆转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63-65.

[10] 秦茜,梁韶辉,黄慧聪,等.浙贝母素乙和黄芪抗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疗效比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39(2):147-150.

[11] 李冬云,陈信义,姜靖雯,等.复方浙贝颗粒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9(2):85-87.

[12] 王翰华,周书军,张林苗.鄞州浙贝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0(4):755-756.

[13] 周书军,董阳辉,张林苗,等.鄞州浙贝生产现状与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2):85-87.

[14] TangQY,FengMG.DPSDataprocessingsystem:Experimentaldesign,statisticalanalysis,anddatamining[M].Beijing:SciencePress,2002.

[15] 高文远,李志亮,肖培根.常用中药浙贝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6):323-325,328.

(责任编辑:张瑞麟)

S5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528-9017(2014)07-1014-04

文献著录格式:何伯伟,周书军,叶剑锋,等.浙贝2号新品种选育和主要生物性状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4(7):1014-1018.

2014-02-2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药材专项(2011BAI04B06);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浙农专发〔2008〕26号)

何伯伟(1970-),男,浙江丽水人,高级农艺师,浙江省农业厅中药材首席专家,硕士,从事中药材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E-mail:724512742@qq.com。

周书军(1961-),男,浙江鄞州人,推广研究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228500715@qq.com。

猜你喜欢
鄞州浙贝母鄞州区
我在鄞州 我很幸福
宁波市鄞州区德培小学
践行“四力”追梦新时代——以鄞州日报《天南海北鄞州人》专栏报道为例
浙贝母花总生物碱微波提取工艺的优化
小区域 大关注——《鄞州日报》探索多平台建设的初步尝试
浙贝母花与宁海白枇杷花配伍的抗炎及抗菌作用
浙贝母花配伍宁海白枇杷花的止咳化痰作用
浙贝母超微粉、粗粉和饮片中3 种生物碱体外溶出度的比较
小刺猬烫发
鄞州区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