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平,张 杰,沈建生,张慧琴,谢 鸣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2.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桐乡 314500;3.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所,浙江金华 321017)
浙江省李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肖金平1,张 杰2,沈建生3,张慧琴1,谢 鸣1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2.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桐乡 314500;3.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所,浙江金华 321017)
从产业规模、栽培品种、产业科技水平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对浙江李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分析浙江省李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和潜在优势,并针对现有问题从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质控体系建立、良繁体系建设及产后商品化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浙江省李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浙江;李产业;发展现状;建议
浙江是我国南方李的主要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其中不乏地方名品[1]。但目前李产业的发展比较缓慢,产业规模和整体效益在全省果树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产业发展的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随着浙江省水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消费者对果品质量要求的提高,李产业中存在的优势品种不具规模、标准化栽培程度不高和精品果生产能力不强等问题都凸显出来,制约了浙江省李产业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探讨浙江省李产业的发展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进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对提高浙江省李生产水平、发展高效生态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有着深远的意义。
1.1 产业规模
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李栽培总面积为9533hm2,占全国总面积的3.6%,产量9.2万t,占全国总量的3.2%。省内主要产区包括金华、绍兴、杭州和丽水等,其中金华栽培面积最大,为2533hm2。近年来,随着打造浙江精品果业战略的实施,浙江省李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李的栽培面积稳中有升、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果品质量明显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逐步提高。总的来说,浙江省李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蓄势上升阶段。
1.2 栽培品种
1.2.1 主要地方良种
浙江李栽培历史悠久,其中文献记载槜李在嘉兴已有2500年的栽培历史[2]。经过长期的天然杂交和基因突变,产生了复杂多样的品种和类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为主成立的浙江省李地方品种资源整理开发利用协作组通过对省内30余个县(市)调查摸底,确定省内李品种(类型)约有30个[1],其中主栽品种有桐乡槜李、红心李、天目蜜李、浦江桃形李、嵊州桃形李、牛心李、金塘李等。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品种在农村城镇化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已经基本消失或正濒临消失,这给产业的发展和李的育种工作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引进和推广商业化品种的过程中,应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注意对古老地方品种(类型)的收集、评价和利用,使浙江省特有的、宝贵的资源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提高全省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2.2 主要引进品种
浙江是李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地方品种资源丰富,但在多年的生产栽培过程中,许多当家品种出现种性退化、品质变劣等问题,加之管理粗放,造成产量下降,病虫害发生加重,效益下滑也挫伤了果农的种植热情,制约了李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开始大量引进国外李新品种[3],并陆续在一些产区扩大推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优新品种的引进丰富了本省李产业的品种结构,推动了浙江李产业水平的提升。目前生产上栽培的主要引进品种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省李主要引进品种概况
1.3 产业科技水平
浙江省李的生产多为一家一户经营,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加之基础条件差,栽培管理较粗放,因此生产的果品质量不高。随着浙江省果树产业结构调整和精品水果战略的实施,李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浙江省农科院、金华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机构及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李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针对生产上存在的技术难题和果农急需,主要开展良种引育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研发等方面的工作。从高效授粉、果实套袋、合理负载(疏花疏果)、水肥调控、反光膜覆盖、避雨栽培、适期采收等方面开展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和现有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为浙江省李产业的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保障。特别是针对南方地区李树开花和座果受到晚霜、倒春寒、阴雨低温及成熟期梅雨等不良气象因素影响的问题,开展避雨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4-6],对李的稳产提质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一些主要产区也根据实际情况相继建立了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7-9],并制定了浙江省李地方名品(桐乡槜李、浦江桃形李、金塘李)的生产技术规程,加快推进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1.4 品牌建设与市场销售
目前浙江省李的销售主要以省内市场为主,少部分销往江苏、上海等周边省份。果品除了少量用于蜜饯、果酱、果汁、李酒加工外,大部分为鲜果销售。近几年来,一些产区通过逐步提高李加工产品的种类和比例来延长产业链,从而缓解李果上市期集中的压力。随着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品牌宣传和保护意识也不断加强,在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同时,也通过多种途径来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如“琥珀”牌槜李、“羲之”牌桃形李及“金塘李”等都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2.1 品种资源丰富
浙江是我国南方李的原产地和传统产区,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也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变异类型,丰富的种质资源为浙江省李品种选育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使本省李产业的品种结构更为多样化,有利于生产上选择性地发展、开发适应市场需要、优质高效的品种。随着栽培和管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浙江省李产业的品种优势将逐步转化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2良好的产业基础
李一直以来都是浙江主要的水果种类之一,其中有不少地方传统名品。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果农也总结出一些先进实用的栽培管理经验,拥有一定的生产管理水平,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济效益的提升激发了果农的种植积极性,地方政府对发展李产业也非常重视,通过多种措施加强品牌建设,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在产区逐步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
2.3 载体功能的拓展
李树树姿优美,花洁白秀美,果形美观,是理想的观赏植物,可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春赏花、夏品果,拓展果园的功能,开发假日经济,提升产业附加值,也可为建设生态浙江、美丽乡村做出贡献。近年来,桐乡、嵊州等地依托当地特色李产业开展系列的文化旅游活动。自2011年,嘉兴桐乡连续举办了三届“槜李文化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槜李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桐乡果树产业的亮点之一。
3.1 标准化生产技术到位率低
浙江省李园管理普遍比较粗放,农户栽培技术水平不高,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和执行到位率较低。果农掌握的技术参差不齐,生产标准不统一,管理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栽培技术往往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质量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和普及不够,致使果品优质率低,单产水平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不佳。
3.2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完善
良种繁育体系还不健全,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种苗管理大多处于无序状态,私拉乱调、乱引滥繁的行为还普遍存在,影响苗木纯度,育苗户自主引种,未经试验自行推广,导致品种不适应而损害种植户的利益。脱毒李苗的生产才刚起步,与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滞后,一些古老的地方李品种种性退化严重,品系混杂,品质和产量得不到保证。
3.3 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薄弱
产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大部分李果仍处于统货销售的落后状态,缺乏大型的冷链贮藏设施,已有的贮藏保鲜设施陈旧简陋,根本满足不了现阶段李产后处理的需要,导致大量鲜果集中上市,供应期大大缩短,销售压力明显增大。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低,仅有少部分经过选果、清洗、打蜡、分级和包装后投放市场,且已有处理多不符合国际市场的销售要求。加工能力薄弱,加工产品单一,有的还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市场开拓力不强,附加值不高。
3.4 市场体系和产业经营不完善
浙江李生产、经营方式仍以个人或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关联性差,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很难实现产、运、贮、销一体化,削弱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销售网络不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比较滞后,果农得不到最新果品供求动态和价格行情,从而导致营销无序、相互压价和优果难优价等现象发生。
4.1 推进李标准化栽培,加快标准园建设
引导和推动李特色和优势区域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质量高、规模大、品牌强、效益好的标准示范李园,集成推广李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并把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安全生产和标准管理轨道,全面提高果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带动全省李生产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基础好、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加强设施栽培的推广力度,着重发展具有高标准的现代果业基地,提高精品果生产能力。
4.2 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品种结构
根据生态、经济、技术条件及已有的发展基础,选择一批李的优势产区,建立高效商品化生产基地。对新发展的李园,应尽量选择立地条件好、肥力较高的低丘地带。优化品种结构,因地制宜确定适宜品种。大力发展优质、抗病、耐贮运的新品种,调整品种熟期结构,注重发展极早熟和极晚熟品种,提早和延长市场供应期。扩大鲜食和加工兼用品种的种植比例,提高产业附加值。
4.3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和完善李种苗繁育体系,建立相配套的母本园和采穗圃,严格引种试种程序,强化质量检测和病虫检疫,实现苗木管理规范化。加快无病毒苗木的繁育和推广,从源头克服品种纯度、苗木质量等问题。一些古老的地方品种在长期的栽培演化中,形成了众多的品系,表现不一,且十分混杂,种性退化现象严重。因此,对这些地方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也亟待进行。
4.4加速研发和推广省力化栽培技术
在生产成本持续增长和用工荒的压力下,李生产在优质安全前提下实行省力、省工栽培势在必行。故要加速研发相关技术,并大力推广专用缓释肥、标准化整形修剪等栽培技术。
4.5 适度发展休闲观光李园,提高产地效益
农业休闲观光功能的开发,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产品产地销售的同时,也带动旅游、餐饮、运输等其他产业的强劲增长,成为近年来浙江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李产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发展观光李园,开展休闲、体验、教育、度假等乡村游活动,发挥李园区(产地)的综合效益。研究并摸索出一套赏食兼用李栽培管理技术,为发展观光休闲果业提供技术支撑。
4.6 开展配套技术研究,建立质量标准体系
加大科技投入,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李质量标准体系,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研发和推广防霜防冻、避雨设施栽培、果园覆盖、肥水一体化、整形修剪、疏花疏果、高效授粉、病虫害综合防治、适期采收和采后商品化处理等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同时加强科研推广部门的协作,注意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现有栽培技术组装配套,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
4.7 注重加工体系建设,提升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
针对目前浙江省李商品化处理中的薄弱环节,以生产基地为重点,加快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的步伐,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贮藏、运输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提高果实商品化处理率。在省内特色李主产区,培育扶持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鼓励建设冷藏库和冷藏运输设施设备,逐步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冷链销售系统,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4.8加强品牌建设,拓宽市场渠道
品牌是提升果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李产业的发展应结合浙江省精品果业战略的实施,大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果农品牌意识,培育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优势品牌。开发果品营养保健功能、果文化等潜在资源,通过媒体、网络等多渠道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打造更多知名品牌。对优势品牌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品牌产品品质管理及认证制度,以实现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消费安全的目标。强化市场资讯,建立市场导向的多元化营销渠道;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整体经营效率,拓展果品市场,多渠道开拓出口市场。
[1] 浙江省李地方品种资源整理开发利用协作组.浙江省李地方品种资源评估和利用[J].果树科学,1994,11(3):190-192.
[2] 朱福荣,蒋和金,曹圣林.浅析槜李低产原因及提高座果率的措施[J].浙江柑橘,2000,17(2):41-43.
[3] 王华新.浙江省李树生产主栽品种及栽培技术介绍[G]//杨建民,周怀军,张加延.李杏资源研究与利用进展4.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1-94.
[4] 王文波,朱永淡,郑稼祥.桃形李避雨栽培技术[J].绿色科技,2010(12):39-40.
[5] 朱福荣.遮阳网覆盖防止槜李低温寒害试验[J].中国果树,2012(3):40-42.
[6] 孙钧,宗四弟,朱福荣,等.槜李避雨设施栽培技术试验[J].浙江柑橘,2003,20(4):41-43.
[7] 陈再宏,魏灵珠,吴江.浦江桃形李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6):73-174.
[8] 黄新助,黄少平,吕绿营.嵊县桃形李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果树,2010(6):51-52.
[9] 吴江,姚炳明,金文荣.槜李的生物学特性及标准化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5,34(1):50-51.
(责任编辑:张瑞麟)
S6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528-9017(2014)07-0985-03
文献著录格式:肖金平,张杰,沈建生,等.浙江省李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4(7):985-987,990.
2014-04-15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3058-4-3);浙江省果品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2012C12904)
肖金平(1977-),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桃、李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E-mail:dzxj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