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狮舞十米高台上的惊心动魄

2014-03-10 07:21曾金简文相陈勇
城市地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狮头彭水高台

文+曾金 图+简文相 陈勇

高台狮舞十米高台上的惊心动魄

High-Profile Lion Dance

文+曾金 图+简文相 陈勇

用7张或15张八仙桌重叠成十米高台,最顶的一张翻转,四脚朝天,狮子随着导引师的指引,自下盘旋而上,时而转动,时而跳跃,完成翻、滚、叠等惊险动作,直至顶部,再在桌子的四只脚上凌空起舞,这便是流传于彭水自治县的民间杂耍——高台舞狮。

英文导读: Tang Shouyi who is seventy years old developes high-profile lion dance. Today we can see their wonderful actions luckily and learn some skills from them.

是狮舞传人,也是手工大师

从彭水城区出发,沿盘山公路一路西行,在彭水靛水街道古文村唐家湾,笔者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狮舞代表性传承人唐守益。作为唐家班舞狮第三代传人,如今唐家班辈分最高者,唐守益已经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说话带有一股“武人”的铿锵力道。

据唐守益介绍,彭水高台狮舞于清中晚期十分盛行,原文武乡陈家湾的陈家玩班每年单是表演高台狮舞就达200余场。就在这一时期,唐家班师祖开始跟着陈家玩班的狮舞传人学习舞狮的技巧,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150年的时间。如今陈家湾陈家玩班已经消失于历史中,只留下唐守益这一脉高台狮舞还在继续传承着。

“这只是我们这一脉的历史,真要探究整个彭水高台狮舞的起源,就要先追溯彭水民间舞蹈的起源。”唐守益说。彭水民间舞蹈起源较早,唐宋时就十分流行“红裳舞”。据考证,高台狮舞最初的归类还不是艺术表演,而是一项体育活动。后来因其表演人数较多,危险性较大,且不易组织,表演空间逐渐压缩,逐渐从传统体育中退出,并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发展成为民间舞蹈艺术。

左右页图:高台狮舞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间最具特色的舞蹈与体育相结合的表演艺术。表演者模拟狮子或者其他动物的动作,在普通人眼里绝对是个“技术活”。

很小的时候,唐守益就跟着师傅、长辈们,从“起、踏、探、跃”等基本功开始学习高台狮舞。为了掌握狮舞登台的每一个动作,他必须重复几百遍,为此脚上磨出老茧,手上缠满胶布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还要从几米高的狮台上摔下来……当他终于学有所成时,却遇到了“文革”。高台狮舞成了“四旧”被破除,原来耍狮舞的跳起了样板戏和忠字舞,狮子皮和各种道具也在这个过程中或遗失或被砸毁。十年过后,沉寂的高台狮舞再次复苏,却尴尬地发现没了表演的道具。于是,唐守益与师兄弟们就开始了狮具的扎制学习。

现在,唐守益已经成为狮具制作的行家里手。走进唐守益家楼房的一楼堂屋,他的几个弟子正在专心致志地扎制狮子头。他们有的在用竹条编狮头造型,有的在编好的造型上糊贴纱布,有的正在给狮头描彩上色。唐守益反复强调:“拥有狮具,才是高台狮舞的基础。”

唐守益告诉笔者,扎制一个狮头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复杂也不复杂,通常要经过扎、扑、写、饰四个步骤。首先,制狮艺人按照构思好的不同规格的狮头艺术造型和类别拟出一个草图,用精选加工过的竹条、铁丝、麻绳等按图搭架,逐步架成一个狮头框架。之后用纱纸、绸布对框架进行多层糊贴,压面造型,并及时晒干或用慢火烤干。干燥后,再用颜料在狮头上画上图案,描绘出太极纹、波浪纹等一些斑纹。最后,用马尾、兔毛、绒毛,金边、彩带、花球、亮片等材料进行上须、缀毛、装眼、镶正额“照妖镜”、贴亮片等装饰。

扎架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不但要扎得结实,还要注重美观。因此,选用的竹条通常是柔软度较好的黄竹。像唐守益这类扎制技术熟练的人完全可以凭借记忆扎出狮

头造型。在扎架的过程中,一定要给舞狮的眼睛、耳朵、嘴巴留下足够的空间,以备给眼、耳、口的扑布系上细绳,在狮子舞动的时候可以用手牵拉启动,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狮子眨眼、晃耳、张嘴等动作。

狮头制作好之后,再缝接上配套的狮身,一个舞狮的道具就大功告成了。舞狮的眼睛和鼻子造型比较夸张,鼻子大而塌,眼睛巨大而发光,嘴巴则是又宽又大,短须盖住了上唇,长须挂在下颚,狮身斑斓生辉,银光闪闪。唐守益说,现在的狮身长度经过了一些改良,以前传统的狮身通常是4米长,现在为了高台狮舞两名表演者跳跃方便、舞动灵活,狮身长度改为了2.6米至3米。

在上个世纪风靡一时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为舞狮点睛这一幕,这同样也是高台狮舞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新扎制好的舞狮,并不能随意舞动,须等待第一次上场前的“点睛开光”。唐守益说,传统的舞狮“点睛开光”有一套比较隆重的仪式。新狮由舞者系戴好且扶于案前,由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向东南方向参拜祭酒。之后,点睛者手持柚子叶或樟木叶为俯跪于地的新狮拂扫头部、背部,再用红绸为狮角结球缠饰,取其“额角红光”之意。然后手持新净毛笔,沾渗朱砂汁或金粉、红油,于狮前点头致意,此时狮头微微向上昂起,点睛者用毛笔先后在狮的左眼和右眼各点一下,并用手轻抚狮头拍三下,随即扬起手中的笔,以示“点睛开光”成功结束。这时,全场欢动,锣鼓擂响,鞭炮齐鸣,新狮在地上蠕动、眨眼、动耳、摆尾、蓦然腾立起步,向前后左右分别参拜,并合着鼓点扑跃腾挪,舞动起来。左右页图:高台狮舞一般有蹬黄冬儿、打羊角桩、鹞子翻叉、扯链盖拐、翻天印、黄龙缠腰、懒牛困塘、狗连裆、扯海趴狗、钻圈、高杆夺绣球、游走板凳等动作套路。

逗趣的狮子采青

有了舞狮的道具,接下来就是最精彩的狮舞表演了。唐守益说,彭水狮舞有地面狮舞和高台狮舞两种。地面狮舞主要用于日常节日、生日、婚丧嫁娶、开业庆典等活动。搭台上架的高台狮舞多用于重大节庆和比赛,表演时常常与地面狮舞连为一体。

笔者与唐守益来到了他们的表演场地:一个篮球场大小的水泥地露天晒坝,一排用于训练和表演的方桌、方凳,十几个庄稼汉,加上用于表演的狮具,这就是笔者看到的唐家班训练场的全部。

不一会儿,唐家班成员们已经准备完毕。唐守益一声令下,狮舞表演开始。

“咚咚锵”铿锵激越、富有节奏的锣鼓声响了起来。只见一个头戴猪八戒面具、手持钉耙的导引师,在狮子的前面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以挑逗狮子。一只红狮子慢慢从睡梦中醒来,眨眼、搔首、舔毛,之后迈着有力的步子,走出“洞口”下了山。忽然,它发现了一座“小桥”,脚步一顿,接着一摇一摆走上了小桥,不时地摆摆腿,还低下头饮桥下的水。走到桥头,它又顽皮地跑回来重走一趟。玩累了,狮子到处瞅瞅看看,突然发现了一颗可以吃的“青”,嗅一嗅,感觉可以吃,于是它伸直脖子张嘴奋力去够,可是吃不着;再使劲,终于到嘴了。狮子把整个“青”吞进嘴里大嚼,咽下了可以吃的部分,把不能吃的吐了出来。吃完后,狮子心满意足地沿原路返回山上的窝里……

锣鼓声渐渐减弱,这才发现狮子已经来到观众群中鞠躬致谢,两位表演者脱下狮头等道具后再次鞠躬,观众掌声一片。

唐守益说,“采青”是舞狮表演中的重要内容。所谓“青”,就是一种礼物,即舞狮要采撷、捕获的食物。表演中所用的“青”通常是生菜、生蒜、生葱,分别寓指生财发达、算术理财、聪明灵敏。在采青过程中,往往要表演很多的技艺和动作套路,以表现出舞狮寻青、探青、采青、护青、疑青、玩青、试青、吞青、碎青和吐青等情节。

十米高台上的金鸡独立

现在彭水狮舞表演大多为高台舞狮。要玩好高台狮子,重在搭好台,台子是用八仙桌一张张重叠起的。这种大方桌,在当地几乎家家都有,是苗族逢节摆放酒宴招待宾客的餐桌,木质坚硬,做工考究,十分牢固。

高台两种叠法,一种将方桌一张接一张往叠垒,高约五丈,上下等大,称作“一炷香”;另一种是先在地面摆放两张作为基础,再一张一张叠成塔状,所用方桌,最少7张,一般15张,最多24张,总高度十多米左右,能达两三层楼房高,清代时曾有记载达108张的纪录。最上面一张四脚朝天,便于表演者施展绝活。

“我们现在的狮舞表演,一般都将两种叠法结合到一起,在塔状上面叠‘一炷香’。”唐守益说。无论哪种叠法,桌与桌之间都要垫上草纸,以防打滑。

高台筑就,锣鼓唢呐响起,高台舞狮开始。唐家班第六代传人唐小林与搭档提起约2米多长的彩绘狮子,在导引师的引导下,跳上木桌。木桌摇晃起来,“吱吱”作响。在场观众不禁为两人捏了一把汗。他们从第一层开始,层层上升,一边做着动作,一边穿越方桌。不久,两人便爬上了最上面的倒置桌子的桌面,更惊险的一幕随之上演:只见唐小林将一只脚踩在一根桌腿上,调整好重心,突然大吼一声,一招“金鸡独立”,站立在桌腿顶端,随即他的搭档也一跃跳上另一根桌腿。看上去木桌搭成的高台摇摇欲坠,观众看得心惊胆战。但两人却如履平地,一个接一个地做出转圈、托举等舞狮动作。笔者注意到,因桌腿太细,只能供一只脚踩,两人舞狮时必须换脚,稍有差池,将跌到地面,而他们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15张重叠起来的桌子还在摇晃,十分惊险。

半小时后,唐小林与搭档结束表演,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唐守益告诉笔者,表演高台狮舞比传统的地面狮舞更考验人的体力,更富有刺激性,所以现代人更喜欢看。在高台狮表演中,表演者从地面上跃上桌面,再从桌面跃上桌腿,这全凭借个人的弹跳力和弹跳技巧。当狮子站在桌腿上,常常要做出往下探头的大幅度动作,要求两个表演者必须配合默契,不能出一丝差错。

正是因为这项技艺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现在学习高台狮舞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近年打工浪潮的影响,村里大多数青壮年已远走他乡。现在唐家班除了年龄最大的唐守益,几乎都是50、60多岁的老人,新招的当地学生,也仅是11岁,而且都是利用假期才来练习,至少得十年才能出师。

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唐守益才不得不打破宗族传统,教习外姓弟子的狮舞技巧,为高台狮舞的继续传承注入新的血液。

左右页图:彭水高台狮舞在表演时,一般由一人或者两人面戴大头和尚、猪八戒等面具,手持绣球、钉耙等道具,在狮子的前面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挑逗狮子。

猜你喜欢
狮头彭水高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佛山彩扎狮头传承调查研究*
彭水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彭水县精准扶贫路径选择
危如累卵
通海高台
黎家狮上《非凡匠心》秀传家宝 再现狮王风范
非遗进校园
彭水县贫困村整体脱贫的实践探索
彭水县贫困村整体脱贫的实践探索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