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笔 王楠楠
一趟地铁,阅尽人间
本期主笔 王楠楠
● 40多年,以地铁为代表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适时监测着城市“欲望扩张”的速度,见证着城市发展的脉动。“没有地铁的城市是一个不完整的城市”当冰冷的钢轨再度被激情点燃,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轨道交通建设市场。轨道交通开始成为一个城市的表情,彰显出城市与发展的节奏,以深埋在地下的铁轨托起城市腾飞的希望。
● 几乎每一座城市的地铁筹备之路都充满艰辛。从筹备到开建,重庆花了60年,上海用了40年,杭州等了20年,成都盼了13年。轨道交通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让那么多城市魂牵梦绕?轨道交通建设,究竟有多难?轨道交通运营,还有哪些桎梏待解?……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座城市建设轨道交通,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能性。这是通过城市规模和人口来衡量,以及财政实力,通过城市GDP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来判断。
● 而国家也正是根据上述两大因素,对申报发展轨道交通的城市设定了门槛。申报地铁的城市需要符合4个刚性约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因为地铁和轻轨的建设成本和运量不同,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条件则相对较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6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15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1万人以上。
● 那么,地铁建成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吗?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城市地铁客流量快速增长,日客运量超过千万人次已成常态。特别是早高峰时段里,部分骨干线路列车极为拥挤,列车满载率超过120%。很多人不理解的是,尽管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越来越密,却“每新开一条线即满载一条线,对缓解地面交通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如何应对“几何级”增长的客流压力,缓解大客流冲击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 人们对地铁的爱恨交缠,还来自于现有条件下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的无法实现:由于同一城市轨道路网中的每一条线路均独立设计,土建规模、车辆、供电、信号等设施制式难以达成统一,网中的车辆都无法实现互通。如何提升轨道交通运输效率,让线路网络化的城市轨道交通连出一张真正意义上互联互通的大“网”?互联互通期待着标准时代的到来。
● 甚至,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品尝到地铁经济这块美味蛋糕的甜头时,人们开始隐忧浮现出更多的思考,开始发问,如何锻造将商业智慧注入公共事业建设的能力?尽管现而今答案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线路最多的国家,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如果想要更上一层楼,探索出一套成熟的运营体制机制,实现地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比争论应不应该停止立项审批,更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