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英膏外敷治疗痄腮临床疗效观察

2014-03-09 15:51孙树松汤素芹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8期
关键词:腮腺炎腮腺流行性

孙树松,毛 海,汤素芹,孟 斌

(本溪满族自治县中医院,辽宁 本溪 117100)



公英膏外敷治疗痄腮临床疗效观察

孙树松,毛 海,汤素芹,孟 斌

(本溪满族自治县中医院,辽宁 本溪 117100)

目的:观察公英膏外敷治疗痄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8例腮腺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静滴利巴韦林,辅以抗炎、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并口服抗病毒口服液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公英膏外敷治疗,2天换药1次,治疗6~14天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者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一般症状均在7天内消失,腮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均在15天内消退,治疗期间无并发症发生,无院内感染事件,总有效率均为100.0%。但观察组患者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一般症状消失时间为(2.75±1.25)天,对照组为(5.25±1.75)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腮腺肿胀、疼痛消退时间为(5.25±2.25)天,对照组为(9.25±3.75)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公英膏治疗痄腮可促进疾病转归,加快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痄腮;腮腺炎;外敷;公英膏

痄腮,古时又称虾蟆瘟、腮肿,现代医学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科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认为其是由于温热疫毒侵袭人体,壅遏少阳经脉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其是由感染腮腺炎病毒感染所引起。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耳垂下腮部肿胀、疼痛,肿大的腮部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皮肤表面发亮、有灼热感,局部有触痛,张口或咀嚼时疼痛加重,可见患侧口腔黏膜上腮腺管口红肿。多数患者伴有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心肌炎等并发症。该病的传染源为早期和隐性感染患者,自腮腺肿胀前6日到腮腺肿胀后9日均有高度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易感人群为4~15岁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见于成年人。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一般10~14天可痊愈,有自限性。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

现代医学治疗该病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辅以退热、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中医在痄腮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医认为其主要由感受风温毒邪所引起,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风热毒气客与咽喉,颌颊之间,与血气相搏,结聚肿痛”。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中医治疗该病主要以清解热毒为主,清代余霖在《疫疹一得·痄腮》中记载:“腮者,肝肾所属。有先从左肿着,又右及左、左及右者,不急清解,必成大头”。历代治疗痄腮的内服中药汤剂包括防风通圣散、葛根牛蒡子汤、升降散、加减败毒散等,其中李东垣创制的普济消毒饮为治疗痄腮的代表方,出自《东垣试效方》。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提到:“耳前耳后颊前肿者,皆少阳经脉所过之地,颊车不独为阳明经穴也。面赤者,火色也。甚则耳聋者,两少阳之脉,皆入耳中,火有余则淸窍闭也。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其方之妙,妙在凉膈散为主”。在普济消毒饮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即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加黄芩、黄连,谓之主要治疗“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者耳聋,欲名大头瘟、虾蟆瘟者”。外治法包括针灸、中药外敷等疗法。中药外敷疗法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如明代的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了内服柴胡葛根汤,外敷如意金黄散的治疗方法,元代的朱丹溪提出用“侧柏叶汁调蚯蚓粪敷”治疗痄腮。

公英膏是我院名老中医于上世纪80年代参照前人的治疗经验自创的中药外用膏剂,药物组成以蒲公英为主,配以冰片、樟丹等药,主要用于治疗疖肿、乳痈、痄腮等病,在本地区已应用近三十余年,疗效显著。笔者于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对108例腮腺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在抗病毒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公英膏外敷对其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腮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5例,女性53例;单侧发病者42例,双侧发病者66例;小于4岁的幼儿8例,5~9岁儿童52例,10~14岁儿童36例,14~18岁青少年7例,大于18岁的成年人5例,发病1~3天。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胀疼痛,以耳垂为中心呈半球形肿,边界不清,局部肿胀皮肤发亮,触之疼痛,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所有患者均无睾丸炎、胰腺炎、脑炎等并发症,且排除化脓性腮腺炎患者。将10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静滴利巴韦林,辅以抗炎、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口服抗病毒口服液等清热解毒中药制剂。患者入院后隔离并注意卧床休息,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静滴头孢呋辛钠,50mg/(kg·d),同时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等对症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公英膏外敷治疗,具体方法为将蒲公英、冰片、樟丹等中药研成细末,按用药比例混合均匀,将凡士林用热水烫成液态,再将适量混合好的药末加入其中,搅拌均匀,制成药膏,备用。用药前先用碘伏对患者肿胀处皮肤进行消毒,再将适量公英膏摊在纱布上(面积要大于腮部肿胀部位),贴在患者肿大的腮部皮肤上,用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疗程为6~14天。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腮腺肿痛消失,颌下淋巴结未触及,体温正常,精神、食欲恢复正常;有效:腮腺肿痛明显缩小,硬结变软,体温下降,精神、食欲好转;无效:腮腺肿痛、体温、精神、食欲均未见好转,甚至出现并发症。

2 结果

经过治疗,所有患者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一般症状均在7天内消失,腮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均在15天内消退,治疗期间无并发症发生,无院内感染事件,总有效率均为100.0%。但观察组患者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一般症状消失时间为(2.75±1.25)天,对照组为(5.25±1.75)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腮腺肿胀、疼痛消退时间为(5.25±2.25)天,对照组为(9.25±3.75)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病案举例

患儿孟某,女,7岁,因右侧耳下肿痛36h于2013年4月21日以流行性腮腺炎收住入院。患者两天前即感全身不适,家长自行给患儿口服小儿罗红霉素1粒,未见好转。36h前出现右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咀嚼吞咽时疼痛加重,发热,体温38.5℃。自行口服扑热息痛片、抗病毒口服液等药,病情未见好转,遂来我院就诊。刻诊:右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局皮肤有灼热感,有触痛,肿块约5cm×4cm×4cm大小,质地中等偏硬,边界欠清楚,中心无波动感,右侧口腔黏膜上腮腺管口红肿,发热,体温39.1℃,头痛乏力,纳差便秘,溲黄,口干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白细胞4.5×109/L,中性0.54,淋巴0.46,血清淀粉酶正常。中医诊断:痄腮,证属风温时役,感受温毒,蕴结于少阳阳明经络,热毒与气血凝滞于左耳下,即腮腺位置,发为本病。入院后静滴利巴韦林,口服抗病毒口服液,物理降温、补液,并用公英膏外敷右侧耳下肿胀部位皮肤,治疗两天后体温降至37.6℃,右耳下肿痛明显减轻,治疗4天后右耳下腮部肿块消退,压之不痛,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和精神状态恢复正常,腮腺管口红肿消退,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平。巩固治疗1天后出院。

4 讨论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科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病,常在幼儿园、小学局部小范围内暴发流行。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吸入。一旦发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应立即隔离,并嘱其卧床休息。患者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易刺激唾液腺分泌,可导致局部疼痛加剧。儿童、青少年患病后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入托或上学,以免传染给其他儿童、青少年。由于流行性腮腺炎容易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暴发流行,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传染病预防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幼儿园老师如果发现班中有小朋友患上流行性腮腺炎,除了及时采取隔离发病儿童等措施外,还应该加强晨检工作,对接触患儿的小朋友应观察21天,并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制剂,如口服板蓝根冲剂3~5天。

目前临床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主要以抗病毒、对症治疗为主,可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等疗法,其中中药外敷疗法可消肿止痛,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我院自制公英膏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等功效,其中主药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通淋等功效。《本草衍义补遗》中记载蒲公英能“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有奇功”。本研究结果表明,加用公英膏外敷的患者的发热、食欲减退等一般症状消失时间和腮腺肿胀疼痛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公英膏外敷治疗痄腮可明显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具有疗效好、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且安全无毒副作用,易于儿童、青少年患者耐受,可作为痄腮病的常规治疗方案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1]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金元时期·李杲.东垣试效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 元代·朱震亨.丹溪手镜[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2.

[4] 田思胜.朱丹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5]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6] 清代·余霖.疫疹一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7] 清代·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8] 吴承玉,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9] 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6-06

孙树松(1977-),男,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中医院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急诊。

R285.6;R373.1+6

A

1673-2197(2014)18-0093-02

猜你喜欢
腮腺炎腮腺流行性
猪流行性腹泻研究进展
腮腺炎外敷用什么药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透皮技术治疗经验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上常见的误区
猪流行性腹泻2011-2017年
流行性腮腺炎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疫情流行的具体措施分析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