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刺激量影响因素国内研究进展

2014-03-09 15:51许瑞旭窦思东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8期
关键词:脑缺血针灸针刺

许瑞旭,窦思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针刺刺激量影响因素国内研究进展

许瑞旭,窦思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影响针刺效应的因素较多,针刺刺激量为其中之一,且直接影响针灸临床的疗效,因而历来为针灸同行所重视。针刺刺激量的影响因素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方向,就该方面的国内研究进展做系统性回顾,旨在为针刺疗法研究提供文献参考和研究思路。

针刺刺激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针刺刺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针刺提插捻转的幅度、频率和强度的大小[1],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包含有效刺激和有效刺激量两个概念。《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2]”。 “气至”即得气之义,有效刺激就是产生得气的刺激,而有效刺激量是运用针刺的有效刺激,使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效量,是评判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1 影响因素

影响针刺刺激量的因素可以从医者、患者以及周围环境三个方面加以概括。王银平等[3]从理论、实验及临床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针刺刺激量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工作性质、胖瘦、年龄、性别、季节及气候、水土习惯、症状、针刺部位、医生的临床经验与熟练程度、神气等方面,其考虑因素比较全面,但未对这些因素作主次之分,也没有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李凌鑫等[4]从针刺频率、针刺时间、针刺方向及深度、针刺作用力大小、电针量学参数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认为针刺时间和针刺频率是针刺量大小的主要决定参数[5],至于针刺方向及深度[6-7],也有文献持相同观点。以下主要从针刺频率和针刺时间加以论述。

1.1 针刺频率

张雪等[8]采用快频率(180次/min)及慢频率(60次/min)“醒脑开窍”针法对MCAO模型大鼠水沟穴进行刺激,结果显示快频率针刺法可明显减少炎性细胞数,而慢频率针刺则不明显,表明不同针刺频率对改善脑缺血的作用有所不同。周国祥等[9]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在针刺减轻应激反应方面,频率为200次/min的针刺效果优于60次/min的针刺。谢凯等[10]认为,相比于常规刺激手法,快频率的针刺手法刺激对于单纯性肥胖大鼠的降脂作用十分明显,刺激量大且持续时间长。王西明[11]从能量的角度对针刺频率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的针刺频率与针刺刺激量关系密切,快速提插或捻动针体可较多地输入和传递能量。

总之,快频率的针刺刺激可加大刺激量,对某些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慢频率刺激[8-10],但是临床上应根据病症的差异选择不同的针刺频率,并结合针刺的力度、幅度以及深度等因素,以达到针刺效应的最大化。

1.2 针刺时间

针刺的时间因素包括针刺的开始介入时间、施术时间、留针时间、治疗频次、每个疗程的时间及总治疗时间等。针刺治疗的时间因素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

1.2.1 针刺时间窗 针刺时间窗即针刺治疗的开始时间,其对于中风、面瘫等多种病症的发展和预后均有显著影响。有研究表明在脑缺血早期,电针可抑制突触的退化崩解,并促进新生突触的产生[12]。

金智秀等[13]研究不同时间窗电针对实验性脑缺血疗效的影响,肯定了针刺的早期介入治疗可提高对MCAO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但不同的开始治疗时间窗并没有与针刺疗效存在正相关性。孙晓伟等[14]用头针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2h、6h、12h、24h、48h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超早期的头针治疗对于脑的保护作用更为显著。王志强等[15]在电针介入时间对脑缺血早期体感诱发电位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脑缺血后电针越早介入疗效越好。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发现众多学者普遍认为针刺治疗介入越早,对脑缺血的治疗效果越好,优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干预效果。

冯蕾[16]在探讨周围性面瘫针灸介入的最佳时机中,根据面瘫发病距离针灸介入的时间将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为发病1~3天介入治疗者,B组为发病4~7天介入治疗者,C组为发病8~10天介入治疗者。结果表明B组总有效率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说明面瘫发病后4~7天为针灸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期。在关于针灸治疗面瘫最佳介入时机的专篇论述中,很多医者认为在疾病的发展期进行针灸的介入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但是针刺手法应当轻灵,不可过重,以免加重神经周围的充血水肿[17]。

总之,针刺介入时间与治疗效果的关系较为复杂,目前一般认为病程越短,针刺治疗效果越好。对于针刺时间窗,还应结合传统医学的灵龟八法、子午流注针法以及飞腾八法等,根据人体经脉巡行时间进行针刺操作,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才能在针灸疗效上取得一定的突破。

1.2.2 施术时间 张亚男等[18]在穴位及针刺持续时间对针刺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在相同的刺激频率(60次/s)下,分别用短、中、长(5、60、180s)不同针刺时间干预水沟穴和非穴,以观察穴位和非穴的针刺效应。结果表明:①未予针刺治疗(未针刺)组MCAO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有提高趋势(P>0.05),提示72h后,MCAO大鼠在神经功能方面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②针刺非穴后,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针刺持续时间(中、长时间),MCAO大鼠行为学才能有所改善(P<0.05),提示该种变化可能是通过针刺时间发挥主要作用。

此外,有相关临床研究证实了针刺的行针时间可以影响针灸的疗效[19],目前对于该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且具有局限性,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行针时间的长短也跟个人的临床经验相关。

1.2.3 留针时间 留针作为针灸临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灵枢》中有30多处涉及到留针的论述[20]。留针时间的长短可直接影响有效刺激量,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但是过长的刺激时间也可产生不良效应。通过文献查阅,笔者发现目前一般认为留针时间以20~30min为宜,但临床上应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灵活应用[21-25]。

毛光兰等[22]观察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结果表明针刺治疗PHN时留针30min可获得满意疗效。孙树枝等[23]在探索不同留针时间对三叉神经痛疗效的临床观察中,发现与留针10min组比较,延长电针治疗时间至30min可提高治疗效果。林树芬等[24]应用针刺治疗腓肠肌痉挛时,观察到速刺疗效优于留针治疗,且留针时间过长可降低疗效,说明针刺留针时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针刺的留针时间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问题,留针时间与患者的病情、病种、病程以及针刺部位相关[25],也与针刺得气与否、患者的体质[21]等有关。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关于针刺留针时间的研究,应当在中医思维方法的指导下,设计出符合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案,尽可能地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以期得到更加客观、可信的实验数据,把握针刺治疗中的留针规律。

1.2.4 治疗频次与疗程 目前,在针刺间隔时间方面,临床与实验研究报道的病症较少,一般都建立在针对某一特定病证的研究上。钱晓平等[26]采用不同针刺频次治疗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结果发现每日针刺2次组的疗效优于每日针刺1次组,但是在改善吞咽困难、神智欠清等症状方面,两者疗效相当,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周晓春[27]的研究结果类似。此外,周氏也对其中的因素进行了补充,认为除了间隔时间的影响,针刺疗效还可能与针刺总量存在一定关系。

石学敏[28]在针刺手法量学理论中提出,针刺治疗后的持续作用时间因病而异,临床上针刺治疗的下一频次应该在有效持续治疗时间之后,其认为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3~6h。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应该6h蓄积1次,而对于哮喘的最佳有效治疗作用时间应持续3~4h,此后再进行下一个针刺频次才能达到疗效的蓄积作用。

蔡红[29]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治疗频次可影响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每周2次和3次的治疗频率均能改善骨密度情况,而每周1次组患者则无变化,说明针刺频率可积累针刺刺激量,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影响临床疗效,但是这种积累具有一定的范围,并非刺激量越大效果就越好。

2 结语

查阅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目前对于针刺刺激量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准确的定义,各家看法多有差异。王频[30]认为针刺刺激量是指进行针灸时所施加的外在物理因素的综合量值。王东岩等[31]从能量的角度对针刺刺激量进行了定义,认为针刺刺激量是在针刺过程中,针体与人体组织间力的做功、热能的交换和电能的传递三者能量的和值。李凌鑫等[4]认为针刺刺激量是指临床针刺治疗时,针具或以针具为媒介对机体所产生或传递的能量,与王东岩等看法相似。

由于针刺刺激量的定义不清,目前在临床研究中所重视的针刺参数也不一样,造成了实验中的标准差异,对针刺刺激量的研究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针刺刺激量的概念有待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有研究认为,针灸刺激量与是否得气、患者感受、客观环境等有关[32]。《灵枢·始终》记载得气是脉象在针刺前后的变化,“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言虽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表明针刺得气可以体现在脉象上的变化。因此,有效刺激量的重要指标应当是临床症状的消失以及病脉的消除,临床上可通过脉证结合来掌握针刺的有效刺激量,对于有效刺激量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体的实验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展开。

[1] 王启才.针医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297-298.

[2] 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灵枢译释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

[3] 王银平,王彩虹,杨华元,等.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06(4):47.

[4] 李凌鑫,孟智宏,石学敏.针刺刺激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新中医,2012,22(5):121-123.

[5] 李凌鑫,樊小农,石学敏.醒脑开窍法人中穴针刺时间和针刺频率的正交优化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6):1158-1160.

[6] 张少君,骆钧梵,鲍圣涌,等.针刺方向初探[J].吉林中医药,2007,27(2):5-6.

[7] 胡追成,杨华元.《黄帝内经》针刺浅深量学之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54-1656.

[8] 张雪,樊小农,王舒,等.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区病理生理动态变化及不同频率针刺法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9):970-973.

[9] 周国祥,林亚平,王晓顺,等.不同手法针刺大鼠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注损伤和内啡肽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4):70-73.

[10] 谢凯,李海舟.强刺激针法对单纯性肥胖大鼠脂代谢的调节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122-124.

[11] 王西明.针剌频率和输入能量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9):7382-7385.

[12] 杜亦旭,许能贵,易玮,等.电针对不同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突触数密度、面密度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3):224-228.

[13] 金智秀,郝晋东,卢峻,等.不同时间窗电针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活性钙调素含量影响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3,28(3):178-181.

[14] 孙晓伟,邹伟,于学平,等.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治疗时间窗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9,26(2):66-68.

[15] 王志强,窦思东.电针介入时间对脑缺血早期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20(1):53-55.

[16] 冯蕾.不同时间针灸介入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12):1085-1087.

[17] 杨光,张智龙.专病笔谈——面瘫:针灸治疗面瘫何时介入最好[J].中国针灸,2005,25(8):555-556.

[18] 张亚男,杨沙,樊小农,等.穴位及针刺持续时间对针刺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0,27(2):118-120.

[19] 林娜,颜国富,李淑君.不同行针时间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SIAS评分、BI指数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8):942-943.

[20] 原理,何扬子.留针时间规律及与针刺疗效关系探讨[J].山西中医,2002,18(3):36-37.

[21] 鹿传娇.针刺留针时间探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5):376-377.

[22] 毛光兰,齐国豪.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7):514-516.

[23] 孙树枝,崔占义.不同留针时间电针治疗对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1,31(3):213-215.

[24] 林树芬,马培蜂,万红晨,等.强刺激速刺疗法治疗腓肠肌痉挛38例[J].中国针灸,2008,28(3):176.

[25] 吴萌萌,管莉萍,刘存志.针刺留针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0,30(2):170-172.

[26] 钱晓平,徐芳.不同针刺频次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9(1):7-9.

[27] 周晓春.不同针刺频次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3):5-6.

[28] 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J].中国针灸,2003,23(5):287-289.

[29] 蔡红.不同治疗频次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23(1):15-16.

[30] 王频,杨华元,胡银娥.电针刺激量量化方案探讨[J].中国针灸,2009(5):417-420.

[31] 王东岩,李姝.关于针刺刺激量定量化研究的设想[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5):410-412.

[32] 黄东勉.浅谈影响针刺刺激量的因素[J].中国热带医学,2007,7(12):2357-2358.

(责任编辑:尹晨茹)

Acupuncture Stimulating Domestic Research Progres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Xu Ruixu,Dou Sidong*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China)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acupuncture stimulating amount is one of them, and directly affect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clinical, thus has always been attention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unterparts, the impact factor is a focus research direction, this paper will make a systemic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this aspect of domestic, aimed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of this field and the research train of thought.

Acupuncture Stimulating Amount; Influencing Factors; Review

2014-05-20

福建中医药研究院资助课题(2013fjzyyj)

许瑞旭(1990-),男,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灸推拿的基础与临床。

窦思东,男,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推拿的基础与临床。E-mail:dddou2004@163.com。

R245.31

A

1673-2197(2014)18-0038-03

猜你喜欢
脑缺血针灸针刺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