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军,林世伟,朱丽凤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输血科,江苏扬州225001)
RH(D)血型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及检测
张学军,林世伟,朱丽凤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输血科,江苏扬州225001)
Rh血型系统是继ABO血型系之后人类发现的又一个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的血型系统,也是最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而其中以RH(D)抗原的免疫性最强,临床意义最大,因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而备受关注。根据D抗原的数量、性质、抗原性不同,将D抗原分为以下几种表达方式:正常D、弱D、部分D、DEL、增强D。
Rh(D) 阴性;弱D;部分D;DEL
1.1 Rh(D) 阴性,有抗D者,必须输Rh(D)阴性血; Rh(D) 阴性,无抗D抗体的男性和无生育需求的妇女首次可以输Rh(D)阳性血,必须足量输注;Rh(D) 阴性无抗D抗体的的育龄妇女或女童最好输Rh(D) 阴性血。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Rh(D) 阴性的人输Rh阳性血,产生抗D的概率是10%-30%,这与受血者免疫状态、输入血制品的种类、红细胞的量等因素有关。
1.2 弱D也称Du,抗原量少,没有质的改变,具有全部D表位,但表达很弱。在高加索人中弱1,2,3占弱D型的90%,这些个体不产生抗D抗体,可以输注Rh(D)阳性血。德国对白种人D弱表现型的输血策略是:当受血者高于或相似于弱D2型的D抗原密度时,可输注D阳性红细胞,国外有一例弱D15型妇女被免疫产生抗D的报道,而汉族人群D弱表现型中,弱D15型频率最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曾有2例Du因输血产生了抗D的报道,因此国内Du型受血者尽量输Rh(D) 阴性血。对于Du供血者国外报道弱D1、弱D2型误判为D阴性,输注给D阴性者,产生原发性抗D因此Du供血者应当作Rh(D) 阳性血。
1.3 部分D,D抗原有质的变化,缺少一个或多个D表位,免疫刺激后可产生针对所缺少表位的抗体。部分D可分为6种,用DⅡ-DⅦ分别表示,其中DⅥ是高加索人主要的部分D表现形式,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我国的部分D表现型主要为DⅥⅢ型。因此部分D受血者必须输Rh(D) 阴性血。部分D供血者应当作Rh(D) 阳性血。
1.4 DEL(吸收放散型),是一种极弱的Rh(D)阳性血型,D抗原表达非常弱,只有通过敏感的吸收放散试验和基因分型才能检测出。Krmczi等提出新概念,即将DEL分为不完全表位DEL和基本完全表位DEL。基本完全表位DEL为DEL红细胞膜表达完整的D抗原,不会被D抗原免疫产生同种免疫反应,这样基本完全表位DEL受血者可以输注Rh(D)阳性红细胞,可被视为Rh(D)阳性受血者。2011年王敏等检测出74例DEL个体(吸收放散方法确认)红细胞膜表面D抗原表位表达基本完整,Rh阴性个体中33%的中国人为DEL。国内目前未见其产生抗D同种免疫的报道,可以输注Rh(D)阳性血液。根据上述理由,我国台湾地区已停止做输血前Rh(D)检测。利用基因标记的方法把DEL从Rh(D)阴性供血者中排除是否有意义尚未定论。
2.1 仪器与试剂。西班牙戴安娜全自动血型仪(型号GRIFOLS),ABO-Rh血型检测卡(ABO-CDE卡),D孔:单克隆抗-D(人类源性单克隆IgM抗体P3x61)这卡中的单克隆抗-D试剂可检测常见的D抗原。ABO-Rh血型确认卡(Confirm卡),D孔:单克隆抗-D(人类源性单克隆IgG和IgM抗体即P3x290,P3x35,P3x61和P3x21223B10的混合物)这卡中的单克隆抗-D试剂可检测常见的D不完全D抗原的部分异体,包括DⅥ异体。人ABO反定型用红细胞试剂盒(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2 方法。微柱凝胶法, 对于ABO-Rh血型检测卡鉴定为Rh(D)阴性的标本,用ABO-Rh血型确认卡进行Rh(D)确认试验,筛选出弱D和部分D。 Rh阴性血清学鉴定时不包括吸收放散试验,也没有常规开展Rh血型的基因分型,故而我院输血科未进一步检测DEL型。
了解Rh(D)各表现型的输血指征,在保证临床用血安全、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紧急情况下,本着生命第一位的原则,也不至于因为坐等Rh(D)阴性血而延误了重症患者的抢救时机。
[1]郭寅同, 等. Du 型人产生抗-D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J]. 中国输血杂志,1991,4(1):30.
[2]吴强, 等. Du 型产生抗-D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J].中国输血杂志,1989,2(2):76.
[3]Mota M,Fonseca NL,Rodrigues A,et al.Anti-D alloimmunization by weak D type 1 red blood cells with a very low antigen density[J].Vox Sang,2005(2),88:130-135.
[4]Flegel WA,Khull SR,Wagner FF.Primary anti-D immunization by weak D type 2 RBCs[J].Transfusion,2000,40(4):428-434.
[5]Jones J,Scott ML,Voak D.Monoclonal anti-D specificity and Rh D structure:criteria for selection of monoclonal anti-D reagents for routine typing of patients and donors[J]. Transfus Med, 1995,5(3):171-184.
[6]Krmczi GF,Gassner C,Shao CP,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DEL types:partial DEL individuals are prone to anti-D alloimmunization[J]. Transfusion,2005,45(10):1561-1567.
[7]王敏,等.DEL 红细胞膜表面D抗原表位及抗原强度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23-26.
[8]Flegel WA. Homing in on D antigen immunogenicity[J]. Transfusion, 2005,45(5):466-468.
2014-04-03
R55
B
1002-2376(2014)08-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