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英,冯 雷
(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医学衷中参西录》论治失眠和郁证思想
安 英,冯 雷
(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结合临床所见,整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特色的学术思想。其中,调理肝脾、大气下陷、火不归元、冲脉为病四个方面是该书最具特色的理论思想,对失眠和郁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医学衷中参西录》;失眠;郁证;学术思想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虽然没有专篇论治失眠和郁证,但有较多论述散在于各篇章中。总览全书,张氏的理论和实践特色有四点:顾护肝木,重视脾胃;发挥“大气下陷”概念,升举大气;重视火不归元,多方法引火归元;发挥冲脉为病,从肾、肝、胃以平冲降逆。张氏对肝木之病、脾胃升降失调、冲气上逆、火不归元、大气下陷等证候有独到的研究与丰富的临床经验,而这几个方面在临床上与不寐和郁证有密切的关系。
郁证以情绪低落、烦躁、紧张、易波动、兴趣低落、怠惰少动等表现为特征,传统治疗以理气开郁为大法,由于肝气易刚暴,肝阳易过亢,传统又有“伐肝即是补肝”(《医述》)的说法。但张锡纯以为,“肝木于时应春,为气化发生之始,若植物之有萌芽,”脆嫩易折。而且“过怒则伤肝,所谓伤肝者,乃伤肝经之气血,非必郁肝经之气血也,气血伤则虚弱随之”,说明情志所伤,不仅导致肝郁气滞,更导致肝的气血亏损。临床所见郁证,也多以怕冷、容易出汗、倦怠乏力、情绪低落、脉沉细无力等虚象为主,多数不耐攻伐。
肝虚证涉及多种病,临床表现复杂,张锡纯对此证候的把握在于脉,认为左部脉微弱是肝虚证的主要依据。在肝虚证医案里,病人几乎都表现为左部脉微弱,如“诊其左关脉太弱,知系肝阳不振”“其脉右部如常、左脉微弱”等。
对于肝病,张锡纯宗《内经》“厥阴不治,求之阳明”之旨,从《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承黄元御“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的说法,提出“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用药方面,常用黄芪补肝气,黄芪性温升,而肝喜温升,有同气相求之妙,是补肝之主药。其谓“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又常用桂枝、麦芽疏肝,认为桂枝“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麦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且用肉桂平肝,以其“善平肝木,治肝气横恣多怒”,还重用甘草以缓肝木之急。针对肝虚证,创制了不少有效、有特色的方剂,如升降汤、培脾疏肝汤,都用黄芪补肝气,白术健脾,陈皮、厚朴降气消滞,调理脾胃升降,桂枝温经、疏肝,有助于肝气正常疏泄,而新拟和肝丸则重用甘草五两以缓急,并用肉桂一两半以平肝[1]。
大气下陷一证,本不少见。长期睡眠差的人,精力下降,劳则心悸、胸闷、喘促,受风则项背发紧发冷,头晕耳鸣健忘、脉沉细无力等,多属于大气下陷。针对此类病症,张氏创立了升陷汤以及三种加减方(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由于长期不寐消耗阳气,多伴有阳虚证,所以应用回阳升陷汤的机会比较多。方中重用黄芪升补大气,干姜温脾肺,桂枝升阳气、降逆气,当归养营血润肺治咳逆(本经言当归主咳逆上气),甘草缓急补中,诸药共奏温阳举陷之效。
这提示我们,不寐、郁证也可以由大气下陷导致。因为大气在胸中,包举肺叶,贯心脉,主宰一身气血,供养心神。睡前焦躁、心悸、多汗,平素焦虑、易喘促心悸,都可能与大气下陷、心肺失养相关。
火不归元导致睡眠障碍和郁证,在临床中比较多见。张氏于“火不归元”一类病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描述了七类火不归元的证候,并各有相应治法方剂[2]。在此重点叙述选择在郁证、不寐中比较多见的种类。
3.1 气海不足
尺弱、寸强浮大无根,或头目眩晕,或面红耳热,或心热怔忡,或气粗息贲,这些表现可见于很多长期失眠,情绪焦虑、烦躁易怒,头痛、头晕,容易心悸、胸闷者。张氏认为此证病机为气海不足所致的虚阳浮越,以益气、潜阳为法,方用山萸肉、生山药各1两,人参、玄参、代赭石、生龙牡各5钱,其中人参温补而力偏上行,合代赭石则力能下达,可补气海不足。
3.2 真阴不足
脉弦数或重按无力,时作灼热或口苦舌干,或喘嗽连连。此证系下焦真阴虚损不能系元阳导致的阳气浮越。方用熟地黄、生山药各1两,玄参、生龙牡、生龟板、枸杞各5钱,白芍3钱,生鸡内金、甘草各半钱,滋阴潜阳,真阴补足则能含敛阳气。
3.3 寒盛格阳
脉弦迟细弱,或两寸浮分似有力,心中烦躁不安,上焦时作灼热,下焦凉甚,或时腹泻者,此类患者在不寐、郁证中也很多见,情绪烦躁、焦虑不安,静坐不能,胸闷烦热,头面、两手多汗,但又畏寒、腰酸冷、怕生冷饮食、容易腹泻。方用人参、附子、生山药各5钱,山萸肉、胡桃肉各4钱,赭石、生杭芍、怀牛膝各3钱,云苓片、甘草半钱。其中白芍与附子、人参同用能收敛阳气下归其宅。
3.4 因用心过度,心中生热,牵动少阳相火外越者
其脉寸关皆有力,多兼滑象,或脉搏略数。症状为心中烦躁不安、多疑,或多怒,或觉热起胁下,散于周身。张氏仿《金匮》硝石矾石散送以大麦粥的做法,用生怀山药细末六七钱,煮作粥,晨间送服芒硝三钱,晚送服西药臭剥(即溴化钾)两瓦。因为芒硝、臭剥咸寒,能解心经之热,又善制相火妄动,但与脾胃不宜,且能耗人津液,而山药则善于养脾胃、滋津液,用之送服芒硝、臭剥。
3.5 因心肺脾胃之阳甚虚,致寒饮停于中焦,逼迫心肺脾胃之阳浮越者
其脉多弦迟细弱,又间有浮大而软,按之豁然者。其现证:或目眩耳聋,或周身发热,或觉短气,或咳喘,或心中发热,思食鲜果,而食后转觉心中胀满病加剧。宜用理饮汤,组成为:于术、干姜、桂枝、炙甘草、茯苓、生杭芍、桔红、 川厚朴。服数剂后,心中不觉热而转觉凉者,去芍药;或觉气不足者,加生箭芪三钱。此证如此治法,即方书所谓用温燥健补脾胃之药可以制伏相火。不知其所伏者非相火,实系温燥之药能扫除寒饮,而心肺脾胃之阳自安其宅也。
冲气上逆,在不寐与郁证中也不少见。长期失眠者因肾气亏耗,阳气久不入阴,导致阴阳关系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容易出现下焦“冲气”作乱。临床可见阵发的心慌、出汗、眩晕甚至昏仆,睡中忽然惊醒,自觉腹中有气上冲咽喉,发作时惊恐欲死等表现。张氏认为冲气上逆为病,病在冲脉,而冲脉和肾脏、肝脏、胃府关系密切,说冲脉“为肾脏之辅弼,气化相通,是以肾虚之人,冲气多不能收敛,而有上冲之弊”。由于冲脉隶于阳明胃府,因冲气上冲,胃府之气不能和降,转而上逆,阻塞饮食,不能下行,多化痰涎,表现为腹胀、嗳气、呃逆连连不止。若胃气上逆过甚,则兼有两肋疼胀、头目眩晕,其脉则弦硬而长,乃肝脉之现象也。盖冲气上冲之证,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由肝气恣横,素性多怒之人,其肝气之暴发,更助冲胃之气上逆,故脉之现象如此。张氏拟方“降胃镇冲汤”,治疗冲气上逆多效,以敛冲、镇冲为主,而以降胃、平肝之药佐之。其脉象数而觉热者,宜再辅以滋阴退热之品。
综上所述,《医学衷中参西录》包含很多深刻的中医理论思想,记载了很多宝贵的临证经验,对当代临床很有启发。结合临床去深入学习其中的思想,扩大临床范围,提高疗效,是临床工作者需要完成的任务。
[1] 崔斌.张锡纯肝虚论治特色浅探[J].山东中医杂志,1997,16(9):389-390.
[2] 李富汉.张锡纯引火归元八法举要[J].江苏中医,1990(8):36-37.
(责任编辑:魏 晓)
2014-03-21
安英(1984-),女,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疑难杂病。
R256.23
A
1673-2197(2014)15-0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