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磊 黄 湖 潘 尹 田新桥
阴囊皮下裂头蚴病超声表现1例
郑 磊 黄 湖 潘 尹 田新桥
裂头蚴病;阴囊;超声检查;病例报告
患儿男,5个月。家长发现患儿双侧阴囊肿胀,左侧阴囊可触及一肿块。体格检查:双侧阴囊肿胀,大小均为2.0 cm×2.0 cm,质软,可回纳入腹,透光试验(+);左侧阴囊壁可触及一肿块,大小约1.5 cm×0.5 cm,无触痛,质中,双侧睾丸下降。既往史:患儿腹壁红肿曾用生蛙皮敷于肚皮。超声检查:双侧睾丸大小及形态正常,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内部回声均匀,血供正常。双侧附睾未见异常回声。双侧睾丸鞘膜腔均可见液性暗区,左侧约3.2 cm×1.0 cm,右侧约2.9 cm×1.0 cm,内部透声可。左侧阴囊壁见一低回声团块,大小约1.9 cm×0.8 cm,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图1A),可见数个高回声团,较大者大小约0.5 cm×0.2 cm(图1B);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团块内可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双侧睾丸鞘膜腔积液,左侧阴囊壁实质性肿块。CT检查:左侧睾丸前方见一枚结节灶,大小约1.2 cm×0.9 cm,其内密度欠均匀,平扫呈高低混杂密度(图1C),并见点状致密影;增强后明显强化(图1D),两侧阴囊内可见弧形低密度影。CT诊断:左侧睾丸占位性病变,畸胎瘤可能;双侧睾丸鞘膜积液。术中所见:左侧阴囊壁见一肿块,呈扁平状,与睾丸不相连,大小约1.5 cm×0.3 cm,质偏硬,边界欠清,其内可见一银白色丝状物,长约3 cm。病理诊断:左阴囊慢性肉芽肿性炎,中央可见一虫体(图1E),考虑为寄生虫性肉芽肿性结节。虫体鉴定: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
图1 二维超声示阴囊皮下见一低回声团,边界欠清,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高回声团(A);二维超声示低回声团内可见高回声团(箭,B);CT平扫示左侧睾丸前方见一肿块(箭),内部密度不均匀(C);CT增强扫描示左侧睾丸前方肿块明显强化(箭,D);病理镜下见组织中可见大量增生的上皮样细胞和纤维组织,局部大量嗜酸粒细胞聚集,中央可见一虫体横断面(箭, HE, ×100, E)
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均为由曼氏迭宫绦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前者是由寄生在小肠的成虫引起,产生的症状较轻;后者则由幼虫裂头蚴引起,裂头蚴可在体内移行,并侵犯多个组织器官,症状远较成虫严重[1]。曼氏裂头蚴病分布范围较广,多见于东亚及东南亚各国[2]。我国临床病例报道来自于全国26个省、市及自治区,年龄为未满周岁至62岁,其中以10~30岁人群感染率最高,男女比例为2︰1[3]。人体感染裂头蚴的方式主要包括局部皮肤敷贴蛙或蛇肉、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猪肉及受感染的剑水蚤[4]。本例患儿感染的途径为局部敷贴生蛙皮。皮下裂头蚴病可累及患者的四肢、胸腹壁、乳房和外生殖器等,形成游走性皮下结节,结节可以呈圆形、柱状及条索状,大小不一,有局部瘙痒和虫爬感,出现炎症时,可能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的疼痛或触痛,有时出现荨麻疹[5]。由于裂头蚴的寄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
本例患儿为裂头蚴在阴囊皮下引起的肉芽肿性炎,感染途径可能是裂头蚴经皮肤或黏膜直接侵入机体,超声表现为低回声团,内部数个高回声团可能是由于虫体在其内卷曲的表现。CT检查未能区分病灶的具体位置,因而误诊为睾丸肿瘤。超声检查在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血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及虫体检测。
[1] 赵德军, 王悦虹. 肺曼氏裂头蚴病6例诊治分析. 现代实用医学, 2014, 26(1): 20-21.
[2] 曾庆仁, 贺美, 王芳, 等. 10例疑似曼氏裂头蚴病的病原学诊断.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3): 224-227, 232.
[3] 蔺西萌, 王中全. 我国曼氏裂头蚴病临床特征概述.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 (6): 467-468, 471.
[4] 王越, 干小仙. 曼氏裂头蚴病诊断研究进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7, 23(9): 942-944.
[5] 李雍龙. 人体寄生虫学. 第7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27-131.
R543.6;R445.1
2013-11-13
2014-04-20
(责任编辑 张春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影像科 浙江温州325027
田新桥 E-mail: tianxq2005@163.com
10.3969/j.issn.1005-5185.2014.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