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淼
3月初,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在北京会见美国特斯拉集团中国区总裁吴碧瑄等5家中外企业负责人。张庆军介绍了合肥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应用、配套设施建设及相关扶持政策等情况,并邀请吴碧瑄适时赴合肥考察。江淮汽车相关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见。受此消息影响,江淮汽车连续两天股票大涨,首日涨停,累计涨幅近17%。
除了合肥,想让特斯拉到本地投资建厂的城市,都开出了很好的条件。最终,4月初,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特斯拉公司计划今年年内在上海自建销售服务中心,浦东也正在积极与该公司商谈引进事宜,特斯拉有意落户金桥开发区内。除了备受各地政府的青睐,特斯拉概念在A股也引发了多轮涨停潮,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有关的股票全线飘红。
特斯拉是一家诞生于硅谷的公司,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家IT公司,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制造公司。特斯拉的整车生产能力、电池研发能力在新能源汽车界并无过人之处,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挡特斯拉越来越火的势头,特别是在中国。
特斯拉被冠以汽车行业的“苹果”,在中国资本市场持续上演了资本魔术,在过去的半年中形成了特斯拉概念股,十多只股票在多轮爆炒中涨停。
“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特斯拉、相关企业、资本市场默契配合的炒作规律。特斯拉所到之处,股价飞涨。但双方基本没有实质性合作。”一家券商的汽车分析师认为。
特斯拉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量?特斯拉不仅是一家有硅谷范的科技公司,而且是善于抓住市场对技术的崇拜,用科技概念对消费者进行洗脑的公司。特斯拉CEO艾隆·马斯克至少利用了三个炒作元素:渲染IT概念;科技概念炒作资本市场;推销给行业领袖消费群体,在市场形成盲目崇拜。
过去几个月,这种利用特斯拉概念拉升股票的上市公司还有国机汽车、杉杉股份、华域汽车、国电南瑞、福耀玻璃、万向集团、成飞集成、天汽模明等。特斯拉概念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狂热源于太平洋彼岸的疯狂,它的造富神话让很多人甘愿成为拥趸,并想方设法把它延伸至中国市场。
这家贴着硅谷标签的公司于201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过去一年中特斯拉股价最低为34.94美元,最高达到265.00美元。2003年成立的特斯拉刚刚走过第十个年头,而它的市值在今年年初曾超过300亿美元。上市三年的特斯拉公司市值不但很快超过了菲亚特、马自达等车企,似乎赶超百年通用汽车的480亿美元市值也指日可待。42岁的马斯克仅在过去的3个月内,财富就增加了38亿美元,仅次于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
一些看似传统的经营者除了心生羡慕,也聪明地靠拢特斯拉,连年近70岁的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也按捺不住。在去年收购美国菲斯科的最关键时候,外界对万向信心不足时,鲁冠球适时地公开夸赞特斯拉,暗示有与特斯拉合作的意向,形势立马逆转,旗下上市公司万向钱潮出现多个涨停板。
据媒体报道,特斯拉公司最近接触了国家电网的一家下属公司,就特斯拉在国内的充电业务合作进行了洽谈。有所谓业内人士透露,特斯拉有可能和国家电网旗下子公司在中国合资建厂,生产特斯拉电动汽车。
这些内幕消息,刺激国电集团旗下几家上市公司股票大涨。有分析认为,特斯拉电动汽车如果想打入中国市场,无论是充电桩的建设,还是车主住宅电力扩容、拉电,都离不开电力部门。如果与国家电网旗下公司合资,就可以免除许多麻烦。
其实,按照现行国家政策,只有具备汽车生产资质的整车企业,才能和国外整车企业在中国合资建厂。国电旗下的几家上市公司,都没有整车生产资质,根本没有资格和特斯拉合资在中国造电动汽车,这一合作传闻显得离谱。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多次表示对中国市场很感兴趣,认为中国将会是特斯拉的第二大市场,并预测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将占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多。在特斯拉的市场规划中,美国、欧洲和中国是其三大主要市场。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的长期计划是在中国建厂产车,供应中国需求。
2013年特斯拉在全球销售了2.25万辆,美国销量1.76万辆,其余销量主要在欧洲。特斯拉计划2014年全球销量达到3.5万辆,如果在中国销售三分之一,就是1万多辆,要达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
特斯拉美国用户一般家里有三四辆车,住的是别墅,有自家的车库。这些美国用户以影视体育明星、歌星、IT界精英为主。他们自诩为环保人士,以乘坐节能减排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为荣。从目前特斯拉在中国收获的数百个订单来看,主要是IT精英、企业高管和一些时尚人士,购买特斯拉主要是显示行业地位和追赶时髦。
在中国销售的首款特斯拉电动跑车售价从73.4万元到上百万元,这个价位工薪阶层根本不敢问津。纵有诸多热捧,但特斯拉在中国只是小众消费,有可能像宾利、劳斯莱斯这些超级豪车一样,成为科技界和IT精英们的大玩具。这是一个很小的消费群体,每年销量少则几百辆,多则几千辆。如此少的销量,根本达不到规模生产的地步。
对于市场份额小的质疑,特斯拉CEO马斯克最近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似乎回避了这个问题:“对于市场份额这件事,我根本不关心,我只关心造出全世界最好的车,然后让用户来决定特斯拉的市场份额。”
不仅仅是特斯拉,2013年7月29日,宝马全球三地(北京、纽约、伦敦)正式发布了i3量产版车型,这标志着这款纯电动车即将进驻市场。目前来看,市场对宝马i3的需求量远远超出了宝马的预计,目前全球范围内宝马i3订单已经超过1.1万辆。宝马销售总监表示,宝马i3或将于今年年中登陆中国市场。除此之外,大众中国也将新能源汽车列为其在华战略的重要部分。根据计划,大众将在2016年实现本土化生产,并且大规模普及充电设施。
面对这些成熟车企以及新能源汽车革新者的凌厉攻势,与国外竞品高速发展的蓬勃景象不同,尽管我国新能源补贴政策出台已经3年有余,但量产车的普及却并远不尽如人意。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17533辆,比上年增长39.7%;其中纯电动汽车14243辆、插电式混合动力3290辆。销售新能源汽车17642辆,比上年增长37.9%;其中纯电动汽车1460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3038辆。
按此估算,若2014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速可以达到50%,全年的销量也不过3万辆,这距离2015年实现50万辆的目标仍遥不可及。相较于起步差距并不大的美国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的数据只能用惨淡来形容。为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耗时3年仍然雷声大雨点小?
究其原因,地方保护主义、与国外成熟车企存在的差距,是必须清醒认识到的客观因素,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对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典型的是地方政府拒绝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进入的做法。另一方面,中国现阶段的汽车工业水平与汽车强国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一现状同样体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
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着技术问题,尤其是电池技术。毕竟做新能源汽车不能只考虑靠政府补贴,如果技术达不到,成本降不下来,发展将难以为继。就目前而言,新能源汽车领域外资车企更具优势。虽然目前有一些国内车企在电动车这一领域比较知名,但是这其中不乏炒作概念者,其实并没有具备核心优势技术。个别企业的过度宣传不能太过当真,还有些专家认为我国可以实现新能源领域的“弯道超车”,这些都值得商榷,国产新能源汽车尚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