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元康 杨 奕
二战后,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内贸易量大幅增加,生产要素出现了大规模跨国转移;美国经济地位下降,日本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崛起;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如克鲁格曼(1979,1980,1981)、迪克西特和诺曼(1980)、兰开斯特(1980)、赫尔普曼(1981)和埃西尔(1982)、布兰德和斯潘塞(1985)、伊顿和格鲁斯曼(1986)等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结合来解释现代国际贸易现象,从而形成了“新贸易理论”(New-Trade Theory),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①。其核心内容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论证了政府干预以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
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的一些新现象,深受诸多学者的追捧。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质疑与批评,主要集中在掠夺性的贸易政策、苛刻的约束条件、战略性产业选择的量化标准、政策的业绩评价等方面。但学者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质却未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体系进行重新梳理,通过对美国二战后贸易政策演变历史过程的分析,并通过与重商主义、幼稚工业保护政策比较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其实质是一种新贸易保护政策,它符合资本主义掠夺他国财富的需要。虽然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它不能也不应成为我国贸易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分为利润转移和外部经济两个分支。利润转移亦称狭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指的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中,由于超额垄断利润的存在,一国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本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地位,将超额利润更多地转至国内企业和政府。外部经济亦称广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指的是通过对某些能够产生较强“外部经济”效应的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可以使本国其他产业和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技术上的免费收益。
1.利润转移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利润转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以进口关税来抽取国外企业的超额租金;二是“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策略来获得国外企业的超额租金;三是以出口补贴来抽取外国企业的垄断租金。
(1)关税抽租论。1981年,布兰德和斯潘塞在他们发表的题为《关税和潜在进入外国垄断企业租金的抽取》(Tariffs and the Extraction of Foreign Monopoly Rents under Potential Entry)的论文中指出,在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中,本国有实施利润转移政策的动机,特别是当外国企业预期到本国潜在进入企业仅为本国市场生产时,租金可以在不造成国内扭曲(如消费水平的下降)的前提下转移到本国②。关税可以作为抽取租金的工具。
图1 领导者—跟随者竞争模型
布兰德与斯潘塞以迪克西特(1979)的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双寡头模型。该模型设定,两个企业在起初均遵守Cournot竞争规则,即视对方产量为既定,生产本国企业最优产量。但如果发现阻止潜在的进入会带来更大的利润时,就会选择一个“阻止性”产量以有效地阻止潜在进入,从而将竞争演变为迪克西特(1979)所描述的无政府干预情况下的“领导者-跟随者竞争”③。见图1。
图中E对应的B点的纵坐标B1表示能使本国企业弥补固定成本的最低产量。当外国企业的出口量满足D<E时,本国市场出现该产品的供给不足,从而市场价格提高,本国企业会选择进入,与外国企业分享利润,从而形成领导者—跟随者竞争。
领导者—跟随者竞争均衡出现在A点:A点处等利润线与本国企业反应曲线相切。外国企业需要在“阻止”与“允许”本国企业进入间进行选择,由于等利润线的位置越低所代表的利润水平就越高,因此外国企业在E点实现的本国市场利润高于A点,因此阻止或推迟本国企业的进入对于外国企业来说将更为有利。
Brander&Spencer系统分析了寡头市场中政府转移垄断利润的动机,一国主导企业发现通过生产一个限制性产量(这一产量并非真正存在)来阻止其他企业的进入是有利可图的,它将做出令对手信服的行动(如过度投资),迫使对手退出市场。该国政府可以在主导企业做出最终生产决策时设定关税,作为限制外国企业进入的手段。这种潜在使用关税的威胁将促使企业把利润转移到本国。而Krugman&Helpman在《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Trade Policy and Market Structure)一书中分析企业进行Bertrand竞争时的结论也一样,当存在潜在进入时,使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企业的租金是合理的。
(2)战略性出口补贴与R&D补贴。战略性出口补贴与R&D补贴分Cournot、Bertrand两种情况。
图2 Cournot模型下的Nash均衡
图3 价格空间的Bertrand均衡
①Cournot竞争方式下的出口补贴。Brander&Spencer(1985)提出了战略性出口补贴与R&D补贴的Cournot双寡头模型。两个企业(本国、外国)生产同质产品,全部出口第三国,运输成本为零,第三国不存在消费者剩余,政府掌握充分产业信息并承诺进行出口补贴。Brander&Spencer通过分析,得出两个企业在Cournot竞争下的Nash均衡,如图2所示。
比较图2中的A点和B点不难发现,本国企业的产出增加了,而外国企业的产出减少了;本国企业的利润(剔除政府补贴之后)增加了,外国企业的利润减少了。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补贴确实能够帮助将他国企业的利润转移到本国。因此,在Cournot竞争中,政府的最优政策是出口补贴。
②Bertrand竞争下的市场均衡与政府最优政策分析。Eaton&Grossman在其著作《寡头垄断的最佳贸易和产业政策》(Optimal 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y under Oligopoly)中,分析企业按照Bertrand方式竞争④的“双寡头模型”。分析结果如图3。
如图3所示,本国企业(在价格空间中)的等利润曲线U1、U2、U3离原点越远,代表利润水平越高。AA为本国企业的反应曲线,BB为外国企业的反应曲线,AA、BB向上倾斜。在没有政府的干预时,Bertrand均衡在C点,Stackelberg均衡则在D点。C点与D点相比,具有更低的国内价格和更高的国内产量,因此本国企业可以通过提价或以Stackelberg领导者方式行动来增加本国福利水平。
若不考虑国内消费,在Bertrand竞争中,如果本国政府采取出口补贴,那么AA曲线向左平移,则本国福利因价格下降而降低;而征收出口税会使本国企业的成本上升,在均衡点D处,两国的出口价格都上升了,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因此,在Bertrand竞争中,政府的最优政策是征收出口税。
(3)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克鲁格曼(1984)在《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寡头垄断和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竞争》(Import Protection as Export Pro⁃motion: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ligopoly and Economics of Scale)中指出,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通过关税、配额等方式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实施保护,赋予本国企业一定形式的优先特权(如在国内外歧视性定价),从而使本国企业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其产品出口,最终实现垄断利润向本国转移。
Krugman选择双寡头竞争模型,并假定国内外市场相互分割;各国企业可以在不同市场采取不同的价格;企业间相互倾销;两家企业生产同质商品;产品均出售到第三国市场以及企业所在的国内市场。其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若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可降低本国企业边际成本,从而增加外国企业的边际成本,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反应曲线反向移动,在B点达到新的均衡,本国企业的销售量上升,而外国企业的销售量下降。
维纳鲍斯(Venables,1984)在进一步分析本国市场保护下的国内福利变化时得出结论,关税和补贴除了能增加本国政府收入外,还能使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的情况更为不利,因为外国企业的成本上升为“运费+关税”,从而使本国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本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量上升了;外国企业产品的销售量下降;消费者由于所支付的价格下降,因此本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上升;同时,尽管单个企业的利润下降了,但由于进入企业的总量增加了,因此产业的利润总额变化不大,从而本国总的福利水平上升,而外国福利水平降低⑤。
图4 以进口促进出口:受保护国内市场中的Cournot均衡
外部经济包含技术外部经济与货币外部经济两方面。技术外部经济指的是公司从本行业或关联行业的技术溢出(Spillover)和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中的所得的技术、知识;货币外部经济指的是公司从本行业或关联行业的集聚中所得的货币性效应。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某些经济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性要超过其他经济部门(如半导体、汽车等部门的技术研发活动),能够产生正外溢效应。战略性贸易政策认为,政府一方面支持本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溢出效应将领先成果扩散至整个国民经济,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获得长期的战略利益,最终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⑥。
如图5所示,当某产业存在正外部效应时,社会边际收益(MSB)大于私人边际收益(MPB),正外溢活动的市场供给水平Q1低于有效供给水平Q2⑦。因此,政府如果对该产业或厂商提供适当的扶持,就会促进其实现动态规模经济,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科技水平。从长期来看,一国的整体收益将远远超出补贴成本。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首先在经济上,美国经济存在巨大的领先优势,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能够保持美国的经济稳定,促进经济繁荣;能够带来更多就业;能够稳定物价水平,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其次,在政治上,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使西方阵营联起手来,将经济问题政治化⑧。通过建立新型国际经济秩序,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就可以巩固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和地位,为对付社会主义阵营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⑨。
自由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建立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GATT)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二是对国内贸易保护政策进行“自由化”调整。
图5 存在外部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边际收益与私人边际收益
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施“过渡贸易政策”的原因是,首先,日本、西欧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其次,出现了国际货币危机。再次,美国开始出现经济滞胀和贸易赤字。在国内利益集团的左右下,美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实行了“新保护主义”。
过渡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西欧、日本等竞争对手从“无条件”的自由贸易向“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转变,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政策。二是单方面做出宣布,不再接受外国以美元向本国交换黄金的要求,并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⑩。三是迫使日欧同意美元贬值。四是与日本达成了“自动出口限制”协议。五是在东京回合中,削减了工业品关税壁垒,确立了非关税壁垒设置的行为规范。六是通过了《1974年贸易法》和《1979年贸易协定法》这两个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法案。
客观地讲,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已成为了一个兼具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的混合体,以“自由公平”的口号来实施对内保护,但其中的保护成分具有“局部性、非系统性”特征,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被动的贸易保护(11)。
20世纪80年代美国实施“公平贸易政策”的原因,首先,美国经济领先优势不断缩小;其次,贸易赤字快速上升;再次,失业率居高不下。在此形势下,在工业利益集团的压力下,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各种新保护主义措施纷纷出台。“公平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保护已建立起竞争优势的部门,并以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积蓄潜能(12)。
公平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出口补贴、出口信贷担保、税收减免,公共采购及涉及本地产品含量的立法、自愿出口限制和有序销售安排等。1985年9月,当时的里根政府在《贸易政策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将“自由与公平”作为行动指南。美国采取自由化的前提是,外国贸易对手必须做出平等对应的行动,否则美国将以强硬的姿态予以回应。美国的“公平贸易”精神包含三方面内容:微型单边主义(13)、管理贸易(14)、国会行动主义(15)。
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贸易领域的一系列行动仅仅是“公平贸易”的雏形,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公平行动主义”或“公平贸易政策”就进入了成熟期。
克林顿在1993年1月执政后,极力推行谓的“克林顿主义”,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以内促外、以外助内”,实现内外的协调发展以及有效互动(16)。比之前里根政府的“公平贸易政策”更具进攻性和主动性,在贯彻公平贸易原则的同时,提倡政府应积极介入贸易管理,以出口作为解决经济衰退问题的途径,以国家战略调控和灵活有效的产业政策服务于对外贸易(17),即“出口能动主义”。克林顿政府违背了“华盛顿共识”(18),转而采纳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观点(19),其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出口战略”与“公平贸易政策”这两方面内容。
1.国家出口战略。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出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贸易法案——《国家出口战略》(National Export Strategy),这也是“出口能动主义”的核心体现。其核心内容,一是减少对出口的管制;二是完善政府协助企业出口的机制;三是实现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融合;四是大力开发新兴市场;五是拓展对外贸易空间,积极推动双边、区域、多边贸易协定。
2.公平贸易政策。克林顿政府的贸易政策延续了“对等”、“公平”的原则。美国的贸易政策特别强调规范化、法律化,贸易政策的行动和具体措施必须能够找到其法律依据(20)。克林顿政府将《1988年综合贸易法》以及“301条款”作为其行动的法律依据,迫使外国竞争者做出“开放其国内市场”的妥协。
小布什上台后,在“公平贸易”框架下,提出了“竞争性自由化”战略,主张“以自由市场、贸易自由化开启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时期”(21)。小布什政府继承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精髓,将半导体、电脑、通信、环境保护、高科技服务确定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部门,通过对这些产业的扶持和保护,以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扩张来拉动美国经济的增长,改造国内传统产业的技术,并解决国内就业问题。
自2009年1月起,美国进入奥巴马时代。由于奥巴马政府受到当时国内外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影响(22),就实行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极不稳定的贸易政策。一方面,在与欧盟的贸易中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另一方面,在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中却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其保护政策措施具体包括重新修订NAFTA、加强有关劳工和环境方面的条款、敦促美国海外扩张的企业回归本土、取消跨国公司的税务优惠等。
与美国历届政府一样,奥巴马政府必然是兼顾国内外因素、平衡各种利益得失而最终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但在金融危机下,实行明显的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而美国又依赖于新兴经济体的资金和市场。可见,奥巴马贸易政策的不稳定性正体现了其试图在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寻求平衡,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
总之,在二战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出于自身核心利益的考虑,美国贸易政策的侧重点会在国际经济政治利益以及国内经济政治利益间徘徊。但正如美国经济学家Cooper所强调的那样,战后美国贸易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为国内出口开放市场;二是保护本国企业免受不公平待遇,以及避免公平贸易条件下的进口猛增;三是按照对外政策、国家安全的需要来管理贸易;四是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引导世界经济的增长(23)。
在国内外利益驱动下,美国的贸易政策必然表现为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政策的交替使用,正如R.J.Ahearn(2003)指出的:“美国贸易政策的本质是实现美国国内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工具或手段”(24)。罗伯特·劳伦斯(R.Lawrence)也曾指出,“美国的贸易政策似乎承载了太多的问题”。应该讲,美国执行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保护措施有其合理的依据,即出于其国内消费者利益的考虑,有理由实行偏离自由贸易的政策,并发挥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性作用(25)。
美国贸易政策既与WTO规则体系保持一致,又具有独特的一面,从而表现出与WTO规则一定程度的背离(26)。经济全球化对美国的就业、居民收入、产业竞争力等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增强了其运用贸易保护主义的动机。而在国家利益和国内利益集团的驱动下,美国政府必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所实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就是其现实反映。因此,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既是一项贸易保护政策,又是重振美国经济的产业政策(27)。
重商主义是通过分析西班牙因为“富于黄金”和“贫于生产”以及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的过程,提出要追求国内生产的增强,应将追求贸易顺差与增加生产密切结合起来。保护幼稚产业论则是在分析美国和德国的产业发展后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落后国家的新兴工业或幼稚产业在国家的保护下获得生存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样,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也是在美国受到来自西欧和日本产业冲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政府对某些“战略性”产业进行支持与贸易保护,以帮助本国垄断企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或者获得更多的规模和外溢效应。
保护幼稚产业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目标产业的选择上,都将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与外部经济效应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关于规模经济效应,李斯特曾经指出,保护关税在初始时会使工业品价格提高,但同样正确的是,经过相当长时期,国家建成了自己充分发展的工业之后,这些商品由于在国内生产成本较低,价格是会降到国外进口品价格之下的。李斯特的理论间接地阐述了通过对本国幼稚产业的保护,可以达到降低本国生产成本的作用,并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乃至最终取得价格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以推向国际市场。同样,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就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提前之上,通过国内市场的保护,帮助企业扩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并随着学习曲线(28)的急速下降,获得更多的利润转移效果。
关于外部经济效应,李斯特认为,工业代表一个国家的前途,应用动力和大规模机器制造工业的生产远大于农业,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充满懒惰、守旧与落后,而工业社会则充满着竞争。这应该是有关(积极的)外部经济效应的最早论述。另外,外部经济效应还表现为,在一国的某一产业初始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外溢以及市场外溢的可能,本国幼稚产业的投资者通常得不到完全的补偿,从而影响投资者进入该产业的积极性。对此,政府必须用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实施保护,提高该产业的利润率,从而鼓励投资,促进幼稚产业的发展(29)。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同样将外部经济效应作为政府保护或促进特定战略部门发展的理由。Krugman就曾建议,专注于外部利益是发展战略部门的最好办法,他主张美国采取积极而有节制的产业政策,对那些能够产生巨大外部经济效益的产业(如高技术产业)提供补贴。
1.在政策目标上,保护幼稚产业论是通过暂时保护本国幼稚产业以实现进口替代。因此,在保护政策实施的初期,由于不能进口国外质优价廉的同类产品,该国一定会有比较利益的丧失。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目标则直接指向了垄断利润的获得(转移外国企业的垄断利润或维护本国企业的垄断利润不致丧失),目标是出口促进。
2.在政策手段上,保护幼稚产业政策的政策手段以保护性关税为主。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则是关税保护与产业支持相结合,而以产业支持手段为主。就产业支持而言,可以包括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融资保证以及对企业RD活动的相应补贴等。
应该指出的是,在自由贸易思想日益占据世界贸易体系主流地位的今天,战略性贸易政策手段与保护幼稚产业政策相比就更具有隐蔽性。同时,与保护幼稚产业政策单纯的对国内市场的防御性相比,战略性贸易政策手段也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掠夺性。
可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思想来源于重商主义和保护幼稚产业论,但又高于这两个理论,是一种战略性的思维,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进攻性与掠夺性。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不仅是要在贸易中使本国获得超额利润,而且要在具有保护的本国市场中扶持具有潜力的企业或产业;不是停留在仅仅为了保护的层面,而是要将这一产业推向国际市场,争夺整个世界的市场份额。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虽然能够很好地解释当今世界贸易中的一些新现象,扩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范围,对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与相关的产业政策产生了长久的影响,在实践上也推动了美日欧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经济和贸易的长足发展。然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自产生以来,也受到学者们的诸多质疑和批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理论上更多地是强调政府主动干预,强调政府通过对本国战略性企业的保护来加强对他国的垄断利润进行转移。在实践上,它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贸易实际发展的需要,是美国各届政府根据当时经济形势而做出的保护性干预,是美国政府把自身利益凌驾于他国利润乃至世界利润之上的赤裸裸表现。从贸易理论的历史沿革来看,战略性贸易政策不仅延承了重商主义和幼稚工业保护论,而且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攻击性和掠夺性,是一种新型贸易保护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虽然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其苛刻的约束条件、“以邻为壑”的掠夺本质并不符合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目的和实际,更与我国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精神相悖,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不能也不应成为我国贸易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
注释
①[美]E·赫尔普曼,P·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译者的话”第6页。
②J.A.Brander,B.J.Spencer.Tariffs and the Extraction of Foreign Monopoly Rents under Potential Entry[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14):89-171.
③Stackelberg领导者-跟随者模型,又称产量领导-跟随模型,是以研究非对称寡头市场而著称的德国经济学家斯塔克尔伯格(Stackelberg)首先提出的。这个模型显然有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具有“独立性”的厂商先选择产出水平;第二阶段,具有“依赖性”的厂商观察到了前者的选择,然后再决定自己的产出水平。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讲,这是一个序贯博弈。参阅邹薇:《高级微观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④Bertrand竞争是指厂商制定价格,而让市场去决定销售的数量。Bertrand均衡是指这样一对价格,即每个价格都是在另一家厂商价格既定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选择。可以证明,Bertrand均衡是一种竞争均衡,其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参见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70页。
⑤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49页。
⑥张帆:《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7期。
⑦谭智勇:《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前瞻性分析——一个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解释》,《商业研究》,2004年第14期。
⑧赵静梅:《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及演变》,《理论观察》,1996年第1期。
⑨⑩(24)朱颖:《从历史视角看美国贸易政策的本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1)徐斌:《论美国贸易政策与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国际贸易》,1991年第8期。
(12)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页。
(13)微型单边主义,就是针对不同的国家实施有差别的贸易待遇或关税优惠。
(14)R·J·Waldmann(1986)认为,管理贸易指的是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意识地对国际贸易加以控制及影响。转引自李群:《管理贸易:概念与内涵界定》,《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5)国会行动主义指的是(美国)国会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贸易决策与管理活动。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时期,美国国会就将贸易谈判职能分离出来,单独设置了“特别贸易代表”部门(现改名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行使代表整个国家展开对外谈判的职能。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会既是重要的贸易立法职能部门,也是美国贸易代表和政策执行机构的监督者和领导者。最能体现国会行动主义的也许就是《1988年综合贸易法案》,这亦称作“最彻底的一次改革”。转引自朱颖:《从历史视角看美国贸易政策的本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6)张敏谦:《美国对外经济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17)(26)(27)任勤:《WTO框架下的贸易保护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第209页,第157页。
(18)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在华盛顿根据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内容: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②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③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④实施利率市场化;⑤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⑥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⑧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⑨放松政府的管制;⑩保护私人财产权。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明确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由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19)张建新:《权力与经济增长——美国贸易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20)刘运顶:《论20世纪90年代美国贸易政策中的单边主义》,《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5期。
(21)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html。转引 自苗迎春:《布什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评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22)当时的奥巴马政府面临国内外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在国内方面,一是美国金融业遭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二是失业率居高不下;三是工会要求保护劳工利益;四是国会要求实行保守的贸易政策;五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要求实施自由贸易。在国际方面,一是美国对欧洲的影响日益减弱;二是新兴经济国家迅速发展,给美国造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三是美国自身深陷战争和反恐泥潭而不能自拔;四是美国国际地位江河日下,诸多问题仅靠自身难以解决。
(23)朱颖:《美国“竞争性自由化”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国际论坛》,2007年第1期。
(25)郭吴新、刘运顶:《美国外贸政策中的经济民族主义趋向剖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7期。
(28)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是表示单位产品生产时间与所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的一条曲线。著名经济学家Wright在1936年根据飞机制造的实践提出了“学习曲线”理论。他通过研究发现,每当产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每架飞机的成本也会有一定程度(例如20%)的下降。员工通过学习,可以实现上述效果,但不同工业部门的“学习效应”不同,具体的学习曲线也因此而千差万别。
(29)刘伟丽:《战略性贸易理论理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美]E.赫尔普曼,P.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2]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任勤.WTO框架下的贸易保护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朱钟棣,郭羽诞,兰宜生.国际贸易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6]张建新.权力与经济增长——美国贸易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刘伟丽.战略性贸易理论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崔岩.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生博士学位论文,2010.
[9]J.A.Brander,B.J.Spencer.Tariffs and the Extraction of Foreign Monopoly Rents under Potential Entry[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14):89-171.
[10]Paul Krugman.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9-950.
[11]Krugman,P.R.Growing World Trade:Causes and Consequenes[Z].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etivity,1995a,(1).
[12]Krugman,Pau1R(eds).StrategicTrade Theory[M].0Prineeton Universi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13]Krugman,PaulR.Does the New Trade Theory Require a New Trade Policy?[J].The World Economy,1990,(15).
[14]Krugman,PaulR."Import Protection as Export Promotion: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Oligopoly and Economies of Seale",in Henryk Kierzkowski,ed.,Monopolistic Compet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5]Krugman,Paul R.Increasing Return:Monopolistic Compet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9,(9).
[16]Krugman,P.R.A.Model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