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拍喜来乐

2014-03-08 01:00文/马
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家庭

文/马 刚

走近创演

编拍喜来乐

文/马 刚

暂且不论微电影创作是“阳春白雪”的再现,还是“下里巴人”的回归,只从自身的点滴经历,心怀对文字的热爱,对镜头的激情,再现编剧、拍摄旅程的酸甜苦辣。这一路,纵然山石为阻,但是喜欢,便为乐趣。

梦里梦外,化素材为题材

胸有成竹,方可跃然纸上。点滴积累,便会下笔流畅。小时候的我全然不知文学是怎么回事,只感觉那一副副对联,一句句诗词,一篇篇文章,典雅而有韵味。也不知从何时起,喜欢背诵一点唐诗,就连邻居家门框上的春联也记得一清二楚。没有逼迫,没有任务,只是一种自觉的、自我的喜好。

或者惊喜,或者抑郁,或者思索。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加上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些大量的、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给了我丰厚而宝贵的素材。

一切因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变得更加具有内涵和感召力。生活给了我们鲜活的丰富素材,我们要用自己的能动性,把它们变为题材,这需要用梦里的无形艺术升华梦外的实体素材。职务犯罪立足于预防,侧重于事前,留心于量变。及时扼住贪腐的思想,有效断绝利益的诱惑,便可远离贪污腐败不归路。用心研究贪腐案例,仔细琢磨预防要义,抓住量质变化拐点,用理性思维,用创作灵感,变素材为题材,让梦外的现实变为被思想雕琢后的精品。

我们做事不可能达到完美,但可以趋向完美。此话也适用于剧本创作,这要求创作中需要不断修改。我从最初的构思,到最后的定稿,所写剧本修改了十多遍,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历练,一次自我的提高,一次与理想的趋近。走在路上,趴在桌上,躺在床上,大脑在不断地遣词造句,斟酌句读。问问同事,请教长者,咨询朋友,为了进步,不厌其烦地修改,只为更好。

看前看后,求形似兼神似

剧本创作完成后,就要选演员了。从哪里选?选谁?谁演谁?这些问题变得急迫且重要。结合实际情况,最后,我们决定在本单位范围内选演员。但是具体选谁?这需要根据剧本,以主人公为圆心,理出一个关系网,再结合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对号入座,对那些不太确定由谁演的角色,就要进行“面演”了,即让备选者演一小段,看谁的形似、神似,然后确定人选。

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大家变成了一个“智囊团”。谁演出时说话声音应该更大一点,谁走路应该更具有气场一点,谁的笑容应该更真诚一点……经过众人的“挑刺”,我们这些没有演出经验的同事,也顿时演得有模有样。

走进场景,深入情景。演员的选择不仅要观其表,更要观察到其自身的精神气度。形神兼备,才能将所饰角色演得到位,让观看者喝彩。我们选择演员时,尽己所能遵守了这两个方面的标准,在可选人数有限的情况下,也没有影响整个拍摄演出效果。

集思广益,不厌百回改

从剧本创作到拍摄电影,再到后期的制作工作,需要团队每位成员的不懈努力。在剧本构思过程中,我收到了同事诸多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或是一句台词,或是一支背景音乐,或是一个角色名字,没有他们的出谋划策,我不可能按期完成创作。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同样收到了很多建议,或者增加角色,或者变化台词,或者添加场景。比如听取了同事小朱的意见,拍摄时增加了主人公宋承望在家写毛笔字“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一幕,这一幕不仅体现了作为一个公职人员应有的操守,还和主人公自身的腐化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后面情节的开展埋下了伏笔。还比如,听取了同事小柳的建议,将小婷写给爸爸的信中的原文由“爸爸,好长时间没见你了,你还好吗?”改为“爸爸,我好想你,你去哪儿了?”这样一改,更符合六岁儿童的说话方式,并且呼应题目,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集思广益,才使最后拍摄出来的微电影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话语场景更加合理,整体效果更加突出。

有始有终,变想法为行动

倘若把剧本创作、拍摄成片当做一次旅程,那么构思、动笔、修改、定稿、拍摄、杀青,就是这次旅途中的一连串景点。失去一环,便错过一次历练和欣赏,旅程便失去了一道风景和一番滋味。站在起点,意会终点,过程最美。

即使有再好的想法,如果不付诸行动,还是水中月、镜中花,没有根据,没有收获。当生活,当职业,当预防职务犯罪的使命,给予你众多的素材时,抓紧行动吧,只需一张纸,一支笔,一份宁静,就可以开始你的编剧工作。每一次起步,即使缺乏成熟,但都是一种尝试,一种自我挑战。一旦创作成型时,赶快动手拍摄吧。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用拍摄浓缩的方式再现,即使细小,但也留有余味。

编剧、拍摄,用心、动手,便会喜来乐。

编辑:冯晓淑 fxs0914@163.com

剧本梗概

经历一番激烈的上岗竞争,宋承望终于成为了一位医务工作人员。初始,他为人处世的耿直操守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主人公宋承望的担当,妻子袁静淑的贤惠,女儿小婷的可爱,汇聚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温暖的家。六年后,凭借业务的精通和品行的过硬,宋承望升任为医药采购主任。职位的上升意味着权力的增大,也意味着人脉圈的扩展,他沉浸于灯红酒绿之中,淡忘了公职人员的宗旨使命,距清廉的要求越来越远。最终,宋承望被检方起诉,当身在看守所,读着女儿写给自己的信时,泪如雨下……(更多内容请见本刊第五期71页)

【演出者说】

戏里戏外——生活当求真

李梦怡(主人公妻子袁静淑扮演者)

在《爸爸去哪儿了》这部微电影中,袁静淑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宋承望是一名医生,6岁的女儿宋婷婷活泼可爱,一家人其乐融融。但丈夫宋承望利用职务之便收取他人财物,离公务人员的操守越来越远,最终导致一个幸福的家庭破碎。

我虽然特别爱看影视剧,但这是第一次当演员,第一次从剧外旁观者身份进入剧中体验新的人物、新的生活。内心充满着好奇和对演技的担忧,怕自己初为人母不能很好地体会母亲这个角色,怕与同事饰演夫妻缺乏真实感,怕从一开始的甜蜜、幸福生活到最后的老公进监狱、母女俩遭人冷眼的落差体会不深刻等等。刚开始拍摄六年前的场景,小婷刚一岁,这个小演员是我们同事的女儿,拍摄前我们只见过一面,在其他人走后(尤其是小演员的爸爸妈妈)她哭得特别厉害,我就笑着逗她、陪她玩,安抚了好一会儿,让我没想到的是,一开机她竟然追在我后面哭着不停地叫“妈妈、妈妈”,那是我第一次被叫做妈妈,感觉仿佛这是我6个月的儿子长大一点的样子,那种真实感油然而生,我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戏里还是在戏外。

在现实生活中,初为人母的我也拥有一个与剧情中一样幸福的家庭,更能体会所扮演角色的辛酸。作为国家干部,虽然薪酬不高,但一分一毫都是通过我们辛勤的工作换来的,生活过得简朴却踏实。

每个人对美好生活都有着强烈的向往,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又都有着自己的标准,幸福的生活并不是金钱能够全部给予的。工作不仅是为了生计,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一份家庭责任,一份社会责任。要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要动歪心思,远离职务犯罪,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揪心的感悟

张婧维(妇女丙扮演者)

在我院微电影《爸爸去哪儿了》中,我只有两秒钟的镜头,甚至连个正式的角色名字都没有,但我却对这次拍摄机会倍感珍惜。我饰演的角色是一位“八卦”妇女,虽然没有很多的戏份,但是当剧中女主角在丈夫事发后牵着女儿的小手从我面前走过时,我的心的确感到深深地疼了一下。直到如今,那瘦削的略微低垂的双肩依然能够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心酸不已。

作为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我深知家庭的重要,深知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剧中男主角的“一时糊涂”让妻子失去了丈夫,让女儿失去了父亲,让所有亲人失去了如摇篮、如港湾般温暖的家庭。

家庭不是空中楼阁,不能缺少经济基础,但是保持和巩固爱情、家庭的不能是“揠苗助长”的奢望,而是勤勉努力的付出、堂堂正正的回报。剧中男主角对于物质的过度执著,让他无视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教诲,让他忽略了妻子的贤惠、女儿的可爱、家庭的温暖,让他忘记了自身对于家庭的顶梁柱般的责任。家庭需要责任,作为家庭一份子,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外有亲戚朋友,对父母需要赡养的义务,有子女需要养育的责任,对亲戚朋友需要互助的精神,对于家庭则要有小心呵护的温情。因为物质,忘记了准则,丧失了责任,最终失去的则是一起做做家务,一起唠唠家常这种最简单、最平实也是最珍贵的幸福。

因此,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要以微电影为警示,牢牢坚守人生的底线,绝不越雷池半步,绝不与法律抗衡,时刻树立忧患意识,小心呵护自己的家庭,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用爱情筑就温暖小巢,用亲情筑就避风港湾。

猜你喜欢
家庭
有趣的家庭辩论会
家庭“煮”夫
我的家庭
家庭阅读角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家庭光伏爆发
真正的好家庭,一定是拼妈的
恋练有词
6个“家庭”20个“娃”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