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英,杨 娟,,倪 磊,于 林,王爱英,宋土生,黄 辰,
(西安交通大学 医学部:A.生物医学研究实验中心;B.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1)
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立
刘利英A,杨 娟A,B,倪 磊B,于 林A,王爱英B,宋土生B,黄 辰A,B
(西安交通大学 医学部:A.生物医学研究实验中心;B.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1)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具有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医学研究生作为生命科学的主力军,必须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及前沿技术手段。如何采用适当的培养模式,保证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质量,是当前急需探索与解决的问题。针对科研能力培养这一问题,将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改革,通过通识教育、拓展教育及创新教育,形成一套完整的科研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对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让对专业有兴趣爱好且具备学术能力的学生从事专业的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离不开科研思维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训练。科研思维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科研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需要逐步渗透的过程,包括导师的传授、研究生实践过程中的领悟及知识面的不断拓展。而用于实现科研思维的手段即科研能力的培养或是实验技能的培养却可以在短期内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置来实现。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课程设置应最大程度地满足研究生形成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学科专业知识,为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1]。
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科学发展的后备军,其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医学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 并具有独立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能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作出一定创新的潜在素质[2]。将传统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分散到不同的科目里,以实验技术的形式开课。如在分子生物学课程里设置了PCR、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的提取等基本的分子实验;免疫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等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技术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是针对本专业研究技术,没有通用性,另一方面又和其它课程设置重叠,如电泳技术和PCR,造成重复学习,资源浪费。这样,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应用的研究方法较为传统、单一,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前沿研究涉及少。而且医学研究生的生源也是良莠不齐,基础差别很大,如何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提高不同生源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就需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调整。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生教学方法。目前中国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多数课程均是在相同学科领域内的本科课程的进一步深化,较少有交叉学科或多学科复合的课程设置,学生很难进行跨专业、跨学科和跨院校的学习,无法满足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要[1]。实验技术课程的设置更是如此,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进行改制,建立适用于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立体化模式,即通识教育——拓展教育——创新能力教育三阶段立体化培养模式,逐步拓展,层层递进,达到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以下就这三个阶段的教育模式逐一进行介绍。
2.1 通识教育模式
首先,对于不同专业研究生入学后设置一门必修实验技术课程,本门课程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可以将不同专业实验技术进行整合,既有通用的常规实验技术,又有专业性较强的实验技术。例如,西安交大医学部建立了医学研究生教学实验中心,作为医学研究生通识教育的平台。在这一实验平台上,设置最常用及最基础的实验技术课程,并由研究生教学实验中心统一规划不同的专业课程里的实验技术,统称为《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作为医学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由医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组成,这样既保证了不同学科专类实验的学习,又避免了通用实验的重复设置。如在医学生物信息学部分里,设置了最基本的文献检索、PCR引物的设计、核酸及蛋白质的序列分析,为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在细胞生物学实验部分里开设了细胞培养方法、细胞增殖与凋亡的检测等实验;在分子生物学实验部分开设了质粒DNA的提取、PCR、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等实验;在遗传学部分设置了DNA的提取、限制性酶切分析等实验;在免疫学部分开设了免疫血清的制备和抗体的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实验、ELISA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通过这部分实验课的必修学习,使得不同医学专业研究生不仅掌握了本专业的科研技术,而且掌握了医学及生命科学最基本、最适用的科研技术。
2.2 拓展教育模式
随着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检测手段及检测仪器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的。应用新的技术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与世界科研水平接轨的必然途径。因此,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上,需要开拓医学研究生科研视野,了解新的科研方法,并能将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科研设计中,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这一阶段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以大型仪器为载体,介绍目前生命科学前沿与尖端技术或研究手段。这种学科前沿知识教育利于研究生科研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西安交大医学部开设了研究生选修课程《高级生物医学技术》。该课程主体教学过程在研究生实验开放平台完成。该平台不仅拥有基本的细胞培养、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实验功能室,而且拥有诸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qRT-PCR仪、流式细胞仪、单细胞膜片钳/脑片钳、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蛋白纯化工作站、蛋白组分析系统(多维液相、双向电泳以及质谱仪)等大型仪器。因此,以该实验平台大型仪器为载体,以该实验平台为依托,为研究生开设了这门科研拓展的窗口课程。
该课程设置是以生命科学及医学的整体研究思路来规划的,即从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到动物实验分别进行了实验设计,实现了医学科研从体外到体内,从大体形态到细胞,再到分子及蛋白质的研究,基本涵盖了实验平台的大型仪器。使得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学习了整体科研思路的设计,而且了解了前沿大型仪器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开拓了视野。具体课程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图像采集信号系统的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的应用、qRT-PCR、western-blot、 膜片钳、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及质谱仪检测血清蛋白组学等实验。而作为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取得突破性成绩的RNA干扰技术也在该课程中进行了介绍,以及一些定点突变技术等都作为补充内容予以介绍。这一课程开设6年以来,作为选修课,选修人数逐年增加,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地调整,每年都有新的前沿技术补充进去,因此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真正地使医学研究生了解了目前前沿的科研技术与手段,储备了良好的科研知识。
2.3 创新能力教育模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生命科学也是如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专门研究人才应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只有把握这个核心,才能培养出一大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3]。医学研究生入学后的科研能力培养通过上述的通识教育,掌握了最基本的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夯实基础;通过拓展教育,了解先进的、前沿的实验技术,开拓研究视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蓄积原动力。
本阶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培训对象是针对学有余力,对科研有极大的兴趣与研发精神的部分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灵活,结合前沿技术,以组学和交叉学科内容为主。采取自主报名,小班精品化授课,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设置以下三部分的实验内容:①用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②研究肿瘤患者糖组学变化;③纳米材料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其中第三部分的研究内容既属于交叉学科的范畴,也属于转化医学的范畴。让学生学会知识的交叉与整合。因为在转化医学的理念倡导下, 当今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也有了新的理念, 它不仅是单纯培养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 还要培养能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通过类似上面三部分实验的教学,基本可以让学生领悟如何横向在不同学科之间寻找研究的交叉点,纵向延伸研究层面,从传统的形态、细胞、分子层面的研究,扩展到蛋白组、糖组学的研究,为以后的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初步探索,也是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是一套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分阶段、分内容。课程设置灵活,既有必修的基础实验课,又有拓展的前沿实验技术选修课,以及小规模的创新能力培养精品课。这种模式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具有不同潜质的医学研究生。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基础与临床工作中,既能进行基础研究,又能将临床难题与基础研究相结合,或是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将不同领域知识整合应用,成为创新研究的领军人才。
当然,这种立体化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拓展教育与创新教育模式中的课程内容根据不同院校的现有条件进行不同的设计,但是创新教育模式里的课程内容一定要体现前沿性与交叉性。希望通过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立体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医学科研创新人才,同时也为医学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
[1]耿成轩,鄂海涛. 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2(36):264-265.
[2]陆才德, 王国良, 叶 华,等. 浅谈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2):133-134.
[3]董 震.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创新性人才——浅谈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66-69.
[4]刘冉冉, 雷 聪, 王金芳,等.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 医学教育,2013,3(12):162-163.
(责任编辑:赵伊昕)
2014-07-02
刘利英(1972-),女,硕士研究生,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肿瘤细胞生物学。
G643
:A
:1006-2769(2014)06-1119-03